畜牧业领头人提出了哪些建议?
2022-04-14
打好种业翻身仗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勇:
张勇指出,去年制定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要落实好此方案,需要针对当前种业领域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种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多主体协同发力,通过重点技术创新突破推动种业面上科技整体进步。
张勇表示,推动种业振兴是政府、科研机构、种业企业的共同责任。从政府的角度,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状,加快健全政府引导、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参与的种业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各级政府主要侧重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供给,推动育种资源向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公平开放,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联动、地区协同,上马种业项目、建设种质资源库等要加强统筹、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从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的角度,要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融合新机制,通过建立收益分享机制等方式,促进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育种创新成果加快转移转化,推动形成育种研发与品种推广有序分工、密切配合、权益共享的种业科技创新发展格局。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种业科技重大课题。从调研情况看,我国农业生物育种设施平台分布在不同单位,规模小、力量散,大多习惯做“短平快”的工作,导致突破性创新品种少,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研究不够。建议对种业科研创新需求进行全面梳理,按照轻重缓急,明确时序安排,聚焦种业中玉米、大豆、猪、牛等“卡脖子”品种,明确国家重大课题进行攻坚,整合多方资源、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科技突破带动面上创新发展,降低种业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加快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实现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陈晓华建议,重点扶持“畜禽水产”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养殖的能力。养殖业产业链条长、自然和市场风险大,靠一家一户生产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因此依托龙头企业走规模化、标准化的路子是必然选择。建议尽快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
关注粮食安全和种子“卡脖子”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
吴德认为在种业创新的关键技术研发上,我们还存在很多短板。关键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是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材料就是核心育种材料,共享体系还不完善,难以联合攻关,导致无效益、无价值、无面积的三无品种很多。
吴德建议国家在育种材料共享和种业技术联合攻关上,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比如组建政府主导,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研人员组成的非盈利第三方机构,对核心育种材料进行评估,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课题组间的交流共享机制。他还认为,低质量的育种数据不能够支撑先进的育种方法,产生良好的育种效果。因此,需要建立种业大数据平台,同时摒弃低质量甚至不真实的数据,“这种数据会严重影响种业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吴德建议,在育种体系内引入纪律监察机制,对品种转化与推广效果进行监管,构建数据造假和三无品种的追溯机制,确保种业政策体系廉洁高效运作。
《关于推进农业有效安全降碳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蒋小松:
蒋小松的议案具体包括以下五条内容: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结合农业领域碳排放特点,加快制定完善配套法规、标准、行动方案等。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监督考核、激励问责,以及开展全民行动等政策与措施,推动农业有序、有效、安全降碳和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健康养殖、高效栽培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重点聚焦耕地质量提升、种植业减排固碳、畜牧业减污降碳、渔业减排增汇、饲草业增绿增汇、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制定优先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逐步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高质量人才队伍。
三是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根据国土空间布局、环境容量和土地承载力,统筹考虑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是建立绿色生产体系。在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和循环经济试点,实施“种养循环”“粮草轮作”“果草套作”“中高山区坡耕地治理”“丘陵山区草牧业振兴”等系列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建立绿色高效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对甲烷和氧化亚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治理等措施,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废弃物产生和排放,有效降低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五是提升经营服务体系。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特别是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和机制,形成有效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模式,提高耕地、农资等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效能,扭转小、散、乱粗放式经营的资源要素高耗、质量效能低下的落后方式。
多举措节粮提效鼓励猪肉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刘永好提交了包括《关于多举措节粮提效,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的提案》《关于稳定生猪产能,降低周期性波动,引导生猪产业平稳升级的提案》等8个提案。
刘永好在《关于多举措节粮提效,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的提案》中表示,饲料综合成本已连续5年上涨,饲料行业利润转差,养殖业成本逐年增加,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的剪刀差越来越大,养殖企业不仅面临生存困难,更存在资金、人才、技术压力和服务能力等多重瓶颈,迫切需要外部支持,才能加快技术改造、优化成本,真正实现既节粮增效又增收促产的良性发展。要争取每年提升1%的饲料使用综合效率,即每年节约1%的粮食用量。对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放宽政策,缓解原料短期供需平衡,优化长期战略布局。一方面以有效举措缓解短期供需平衡,如放开南美国家的玉米进口限制、适度增加民营企业进口玉米的国营贸易配额规模,强化配额外进口谷物的战略对接,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效率等。一方面以政策推动长期战略布局,鼓励和保护农民种植油菜籽和大豆等油料作物,提高国内油脂油料产能;支持企业在大宗商品供应链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引导和指导企业参与对行情的研究预判,从而减少采购误判损失,提高资金效率。
二是鼓励饲料企业通过不断优化饲料配方、养殖企业优化养殖方式,实现节粮目标。包括大力推广数字化饲料配方技术、精准饲喂技术,对饲料养殖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对养殖企业提升精准饲喂水平等生产设备的采购、技术改造给予资金奖励、信贷支持等;以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食用动物副产品和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蛋白饲料资源的研发利用等。
三是在当前养殖企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加大对企业自研节粮育种项目的资金扶持。鼓励和保护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让企业免于因亏损而减少科研投入,保障育种研究在人员、资金上的持续性,让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长期专注于优化种猪、种禽的选育研究,从而通过育种工程,优化畜禽品种,不断提高畜禽饲料转化率,减少粮食消耗。同时,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结合,加快对优质种源的市场化推广,如以政策、资金补贴联合育种创新、区域试点推广等工作。
建议立项动物用新冠疫苗开发降低人间传播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田克恭:
田克恭表示,他今年关注的重点之一为“动物用新冠疫苗的开发”,他建议国家尽快立项支持动物用新冠疫苗研发以及加快动物用新冠疫苗的审批进度等。2021年3月31日,俄罗斯动植物检验检疫局宣布,俄罗斯注册了全球第一款名为“Carnivac-Cov”的兽用新冠疫苗。目前来看,研发动物用新冠疫苗开发的提法,在国内业界较为领先。
田克恭还表示,他将继续带领科研团队专注于兽用疫苗研发,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持续提升关键技术突破能力。
保障生猪生产确保市场平稳供应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刘汉元表示,规模化、科学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养殖是保障生猪自身供给持续平稳的关键,也是平抑猪周期、防止生猪产业大起大落的转型升级方向,更是减少社会财富损失、保障猪肉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更好保障全国生猪稳定供应,促进猪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刘汉元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规范生猪市场秩序,优化疫病防控,降低环境中非洲猪瘟病毒密度,阻断病毒传播,营造安全健康的养殖大环境。推动区域联防联控工作,重点清理可能存在环保隐患的小猪场,提倡规模化养殖企业推行合作养殖。优化过去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就对地方追责的不尽合理机制,重点调整到查处瞒报漏报行为,要求应报尽报;取消非洲猪瘟补助资金由中央、省级和县级财政共同承担的政策,由中央财政全额补贴,确保妥善应对处理这一严重影响人民食品和健康安全的重大疫情,并保护地方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严防疫病猪只流入市场,严厉打击违法投毒、贩卖疫病猪肉、走私猪肉行为。对车辆消毒和运输采取严格管控,设置生猪运输车辆集中洗消中心,实行定点清洗消毒。
二是鼓励加大猪育种、养殖技术和工艺投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养殖效率,推动养猪行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在育种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节约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加大养猪设施设备升级投入,将数字化、智能化养殖设备列入农机购置补贴,既节约资源,提升猪肉质量,还可以实现环境友好、降低碳排放。
三是引导猪产业一体化发展,保障猪肉食品安全。鼓励生猪养殖企业或屠宰企业打通产业链,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引导,实现猪肉全程可追溯。清理整顿“三证”不全、质量检测不达标的生猪屠宰点,严厉打击屠宰环节注水注药、屠宰病死猪等违法行为,最大限度保障屠宰安全。引导推行猪肉制品全程冷链运输,保障肉品从屠宰到餐桌全程质好味鲜。
加大对生猪养殖的信贷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正邦集团董事长、总裁林印孙:
建议对生猪养殖企业加大信贷投入,不能限贷、抽贷、断贷。同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落实生猪活体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和养殖栏舍、设备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着力满足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林印孙建议,国家发改委在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框架内保证市场公平的基本原则下,可考虑生猪养殖企业普遍亏损的实际情况,将进口玉米配额向直接使用玉米原料的大型养殖饲料一体化企业倾斜,并将企业的养殖产能、出栏规模和对玉米的实际直接需求列为重要参考指标决定配额的分配比例,进一步帮助养殖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让利于民。
除玉米配额外,林印孙还建议,国家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自然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指导性意见,明确、规范楼房养猪需办理的手续,宜参照农业设施用地在政策、法规方面的管理,简化手续,既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也促进生猪行业不断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