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建设航运强国 全力推进“两保一实现”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2022-04-14曹德胜

中国海事 2022年3期
关键词:航运船舶

曹德胜

航运作为全球经济贸易最主要的载体,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血脉乃至命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而重大。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航运强国的发家史来看,向海图强是世界强国成长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航运一直十分重视,提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新冠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全力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体现了中国担当”[1]。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所致贺信中再次强调“航运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可以看出,航运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经贸发展至关重要。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2]。2022年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处于爬坡过坎关口,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3]。我国90%以上的国际商品贸易货运通过航运完成,航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经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必须更加深刻认识航运的重要意义,准确研判形势,多措并举加快建设航运强国,更好发挥航运对稳增长、激活力、促发展的关键作用,为我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出应有贡献。

一、研判形势,科学应对航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从有利条件看,我国航运发展总体向好的趋势没有变

一是世界航运呈现结构性复苏态势。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世界经济正在走出低谷。世界银行也在2022年1月11日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 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1%。受全球经济复苏带动,国际贸易运输需求也将保持高位,航运预计也将延续复苏的良好势头。加之2021年以来,集装箱、散货等航运细分市场持续火爆,航运阶段性复苏态势明显,进一步推涨了市场热情。此外,船舶运力的稳步增长也为航运持续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世界航运重心东移趋势明显。亚洲航运装卸货量已多年稳居各大洲榜首。从我国港口表现来看,截至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保持全球第一。亚洲船舶运力供给总量也不容小觑。2020年,日本、中国(含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船舶所有人控制的世界船队运力已占世界船队总运力的38.09%。从航运中心城市分布来看,《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10位中5个位于亚洲,占据半壁江山。此外,在造船领域,中、韩、日也位居吨位数三甲榜单,2021年全球成交新船订单量为1 846艘、4 573万修正总吨,其中我国承接了965艘、2 280万修正总吨,以近5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韩国则以38%紧随其后[4]。

三是高质量发展已成行业共识。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航运发展集聚了新动能,智能航运、区块链技术等成为业界热点,我国也在这些领域积极探索并积蓄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如我国第一艘自主航行货船“筋斗云0号”已于2019年底在珠海完成首次试航,中远海运集团已联合达飞集团等行业巨头成立了航运区块链联盟(GSBN)。另一方面,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我国通过设置船舶排放控制区,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鼓励港口和船舶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此外,近年来我国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持续推进,近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也将为我国航运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从不利因素看,我国航运发展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一是世纪疫情仍是影响航运健康发展的最大挑战。一方面,疫情反复不仅对水路客运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也明显降低了全球范围内物流供应链的流转效率,使得以集装箱为代表的货运市场面临巨大压力。如2021年上半年全球集装箱班轮准班率一度曾跌到20%左右,远低于疫情前的80%,空箱也无法及时运回国内,继而引发集装箱海运价格暴涨。根据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集装箱运费飙升可能会使全球消费者物价在2022年上涨1.5%,进口价格上涨超10%。我国消费者物价可能因此上涨1.4%,工业生产则可能被拖累0.2%。另一方面,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演变趋势,各国更注重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制造业回流,或是采取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等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也均对航运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航运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致使我国航运软实力存在短板。以黄土地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深入人心,而蓝色海洋文化、航运文化长久缺失,导致我国在航运软实力上与传统航运强国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集中体现在我国在参与重要国际海运公约和海运标准制定等方面制度性话语权还不够,国内涉海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财税金融等政策对航运支撑保障力度不足,对全球海上重要战略通道和战略支点的影响力较为有限等方面。此外,我国在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供给上还存在较大缺口,在大宗货物贸易和航运议价能力、运输方式选择上主导权偏弱。

三是配套保障能力不足对我国航运安全构成威胁。一方面,航运基础工业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但在发动机、雷达等船舶关键部件的生产供应上,仍主要依赖国外厂家,同时我国对远洋运输船舶的远程感知和监控手段也较为有限,在航运业前端的船舶新能源研发等方面还有待持续攻关。另一方面,我国石油等重点物资国轮承运比例不高,一旦发生国外经济制裁或国际争端、战争等突发事件,我们的“粮袋子”“油罐子”“煤篓子”等将面临较高的风险。此外,我国沿海粮食码头中转仓储能力建设也还存在短板。再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海陆差”不断缩小、海员职业吸引力下降,我国还面临新增船员数减少、海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严峻考验。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海员结构性短缺加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担当使命,时不我待加快建设航运强国

当前,我国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新征程中要促进航运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和安全,着眼“稳、优、强”谋篇布局,时不我待加快建设航运强国,全力推进“两保一实现”,为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一)在推动供应链“越来越稳”上下功夫

一是全力保障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充分发挥国际物流保障协调工作机制作用,提高国际物流服务保障能力,做好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保通保畅工作。持续优化完善海运服务网络,推动稳定我国出口航线运力和集装箱供给,加强沿海集装箱码头能力和粮食码头中转仓储能力建设。推动大型航运企业与国有粮食、能源和矿石进口企业签订长期运输合同。促进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等高质量可持续发展[5]。持续完善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系统功能,大力推动部门间、政企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交互共享。

二是加大重要物资保通保畅保运力度。统筹利用各种运输资源,保障“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着力做好煤炭、天然气、粮食、矿石、原油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物资的运输保障工作。健全完善重要物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全力保障集装箱运输,提高应急运输指挥调度水平。同时推动建立重点地区和能源物资供应重要地区的跨地区跨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航道、航运枢纽大坝和通航建筑物运行监测,保障航道畅通。此外,注重提升石油、粮食等重要战略和民生物资五星旗船的承载比例,做好相应类型船舶运力的战略储备。

三是加快完善国际航运网络体系。着力增强重要战略通道、支点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与重要战略支点国家的海事合作,通过推动签订双多边合作备忘录、派驻海事官员等方式,深化在应急搜救、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合作。同步做好对重要海上运输通道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掌握,加强五星旗、中资方便旗船舶在重要海上运输通道航行情况研究并开展规律分析,做好海上运输通道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积极参与北极航运事务,推动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产业链、供应链转移趋势,引导航运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区域市场等的运力投入,进一步提升国际航线服务的均衡性和稳定性。

(二)在推动支撑保障“越来越优”上做文章

一是加快完善航运保障网络,构建“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从“陆、海、空、天”四个维度全面提升水上感知和安全保障能力,不断补强陆基、海基安全保障基础,补齐空基、天基感知和通信网络,促进“陆海空天”多维高效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多维感知、全域抵达、高效协同、智能处置”[6]。提高海上“动脉”流转速度,推进建设沿海海上“高速公路”,通过开展船舶密集等高风险水域的航路扫测和清理维护工作,落实全国沿海船舶航路规划,推动将全国沿海船舶航路纳入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海域使用权登记等,切实提高船舶通行效率。

二是加快推进智能航运发展。支持智能船舶发展应用,开展智能船舶测试阶段海事管理、智能船舶发展路线图及法规标准体系研究,逐步建立传统和智能航运兼容并存发展的安全监管机制。持续推动智能化港口进程,加大港作机械等装备关键技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远程作业操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积极探索智能航运服务,推进打造权威、高效、透明的智能航运服务平台,有效集成各类航运服务信息,改进航运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航运交易成本。

三是稳步推动航运绿色转型。制定完善航运领域“双碳”实施方案,组建全国船舶能耗中心,推动建立航运温室气体减排监测、报告和核算体系,实施船舶大气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制度。开展绿色船舶和清洁能源新技术应用研究,引导船舶使用清洁、绿色、低碳能源。持续提升船舶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船舶污染监视监测体系,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提高船载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污染危害性货物的快速检测鉴定能力和运输安全监管水平。加强船舶污染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船舶污染应急联防体,优化区域应急资源配置,着重提升敏感水域、人口密集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加大航运从业人员关怀力度。着重加大对以船员为代表的航运从业人员的关心保障力度,注重提高船员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船员体面劳动,强化船员权益保障。持续做好疫情形势下船员换班工作,为畅通物流循环提供人力支持。妥善应对当前船员年龄结构老化、新增船员数量减少等潜在风险,通过继续打造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实施好退役军人“浪花计划”等方式,有效扩充我国船员队伍,提升船员国际竞争力。

(三)在推动航运软实力“越来越强”上出实招

一是积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与财税等部门的沟通对接,在加大航运基础设施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实施船舶“吨位税制”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积极合作,促成更有力支持航运发展的财税政策出台。努力推动远洋船员个税优惠政策纳入法律规定,常态化减轻海员税赋。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船舶融资租赁等业务,积极拓宽航运发展融资渠道。发挥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开放高地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服务,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建优建强我国航运中心,完善以上海、香港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大连、天津、青岛、厦门、广州等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为支撑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建设格局。

二是着力提升航运国际影响。更加突出航运战略地位,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高位推进航运基础设施完善、航运人才队伍建设、航运网络优化等任务。健全航运发展法律框架,适时出台《航运法》,修订完善《海商法》等“龙头法”,同步做好《国际海运条例》等配套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参与全球航运治理,增强航运制度性话语权,建立健全参与国际航运事务的“政产学研用”研究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提案议案。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航运合作,支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广泛参与相关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工作。加强国际航运领域技术合作,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加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

猜你喜欢

航运船舶
船舶稳性控制系统研究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对船舶救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