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蠡湖”地名考辨

2022-04-14◎王

江苏地方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范蠡西施太湖

◎王 辉

(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研究室,江苏 无锡 214000)

无锡蠡湖,是太湖北岸一片美丽而宁静的内湖。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偕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归隐湖中小岛西施庄,故而得名。民国以来,因其山水俱佳的秀美风光和敦厚深邃的人文底蕴,早已闻名中外。不过,翻开有关无锡的史书或古地图,蠡湖所在水域,自古皆以“五里湖”“小五湖”命名,反而今天在无锡东南部与苏州交接的漕湖却赫然被冠以“蠡湖”之称,令人称异。这两个蠡湖孰真孰假?又因何得名?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宋《太平寰宇记》载:“五湖,晋陵、无锡两县中,分湖为界。”继而又援引南朝刘宋山谦之著《南徐州记》云:“无锡南三十五里有长渠,南有五湖,向南又有小五湖,非《周礼》所云五湖也。”解释了这三个五湖的关系。《周礼·夏官·职方氏》载:“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这里的具区指太湖,“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周边的湖泊水系,因此《南徐州记》特地指出,中分晋陵(常州)和无锡的五湖并非《周礼》中的五湖而是太湖,而长渠自然说的是三国时孙权派陈勋疏通而流入小五湖的长广溪。无锡西南一带多山,湖泊除了太湖只有今天的蠡湖,依据这样的位置描述,刘宋时代的“小五湖”显然就是蠡湖,这是关于蠡湖旧称最早的记载。同时,既然太湖被称为“五湖”,那么太湖最有名的内湖被称“小五湖”也顺理成章。

元代以降,史书中亦以“五里湖”“漆湖”命名之。如元〔至正〕《无锡志》:“小五湖在州南一十八里,一名五里湖,其北梁溪水顺流而南二十里,其东南长广溪迢迢二十余里。”明〔弘治〕《无锡县志》:“小五湖在太湖东,一名五里湖,界扬名开原二乡,北通梁溪,南达长广溪。”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五里湖,一名漆湖,一名小五湖。”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亦指出:“五里湖,在县南十八里,一名小五湖,南接太湖。”清《太湖备考》也提到:“独山内之五里湖尚是太湖……”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有诗《将游漆塘山汎五里湖作》云:“放舟信所适,爱此湖中春。春风剪澄眸,流光如盼人……”不仅点出五里湖之名,也讲到了背倚漆湖的漆塘山。塘者,堤岸也,漆塘之名显然是与漆湖相互依存的。

至于“蠡湖”之名,历代文献则另有所载。《太平寰宇记》云:“蠡渎又名蠡湖,西北去县五十里,范蠡伐吴开此渎。”明〔弘治〕《无锡县志》进一步补充说明:“蠡湖一名漕湖,在县东南五十里泰伯乡中,与长洲分沠。《寰宇记》云,范蠡伐吴开渎,通是湖,故号曰蠡湖,东西十二里、南北六里。唐《地理志》,刺史孟简开泰伯渎,东连蠡湖西通运河,亦名孟湖。” 说的是在无锡东南五十里的泰伯乡(今梅村、鸿山一带)有一个蠡湖,别名漕湖、孟湖,与长洲(苏州旧县)相接。因范蠡征讨吴国时开运河通入此湖,得名蠡湖。后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开通泰伯渎,将该湖与运河连通,故而也叫孟湖。可见,今日的漕湖自宋代开始就被称为“蠡湖”,这个蠡湖的名称确是源于范蠡,但并非悠然闲适的携美游湖,而是金戈铁马的引兵杀伐。

明正德八年(1513),著名画家、文学家文徵明途经此处,作诗一首:“渺渺中流 小舠,露华初冷碧天高。一痕落镜秋宜月,万籁无风夜自涛。消尽霸图犹说蠡,传流饷道不通漕。浮樽自适东南兴,何必淋漓污锦袍。”并自注:“漕湖一名蠡湖,相传范蠡所开,或谓通漕运而设。”诗中意境颇有豪气,与历代五里湖诗词的风格大不相同,可见范蠡伐吴传说在当地的流传和影响。

有趣的是,〔弘治〕《无锡县志》还记载了一处叫“西施庄”的遗迹:“西施庄,在县东四十里宅仁乡。”并援引唐陆广微《吴地记》注明:“范蠡献西施于吴,故有是庄。”东汉范晔《吴越春秋》指出越国美女西施、郑旦“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说明这座西施庄可能是范蠡伐吴前训练西施的基地,此处离漕湖不远,倒也能自圆其说,但这座庄园隐隐渗出的血腥气,与今日蠡湖中娴静美好的西施庄形成了鲜明对比。清代无锡学者严绳孙即有诗云:“苎萝无复浣春纱,肠断湖帆十幅斜。蔓草尚沾亡国泪,远山长对美人家。白猿剑去空消息,乌鹊歌残几岁华?不见沼吴人别后,年年开落野棠花。”

那么,为何五里湖而今却替代漕湖成为人所共知的蠡湖呢?这还要从明朝说起。晚明无锡藏书家华淑作《五里湖赋》,其中有这么两段:“五湖扁舟,事本杳茫。系湖于蠡,犹若有粉光香腻撩乱于渔歌烟树中者。世妄传之,予亦妄赋之……”“字湖以蠡,湖有情兮,字蠡以施,蠡无憾兮……”直言当时已有范蠡泛舟五里湖的传说,但质疑声很大,逼得华淑在引用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加以解释,文章题目亦坚持沿用“五里湖”之称。

到了明末清初,无锡文人王永积在《锡山景物略》中也说:“一名小五湖,又名蠡湖。名蠡湖者误,蠡自有湖,(范)蠡开之,此则其扁舟处也。”王氏虽然心里清楚来龙去脉,却也抵挡不住范蠡西施传说的诱惑,在书中言明,自己已建别墅于蠡湖边中桥一带,内“筑新堂三楹,署曰‘蠡湖草堂’,因地也”,甚至还自号“蠡湖野史”。王永积这一系列行为反映出,当时已有把五里湖称为蠡湖的说法,虽然基础仍不牢固,并未形成通说,但文人已经没有华淑那般胆怯,敢于堂而皇之地使用“蠡湖”之称。

可见,明清时已有人故意把五里湖称为蠡湖,虽然明知这是妄传和误读,却偏要以讹传讹。经过这些文人墨客的记载点缀,讹传也就流传下去,逐渐弄假成真。不过,古代文人还是要面子的,害怕时人指责,坚持注明源流,不愿担当误传“罪名”。但到了商品经济发达的近代,一些出版物为了收割流量,干脆把这些劳什子的注解全番去除,只留博人眼球之说。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无锡出版的导游书刊已纷纷将五里湖称为蠡湖。如1934年芮麟等编《无锡导游》中就有“蠡湖小泊”的介绍;1937年孙云年等编《无锡游览指南》更明确宣传:“五里湖,在锡城西南十余里,一名小五湖,前名漆湖。昔范大夫蠡,用越沼吴,功成身退,扁舟泛五湖入齐。故老相传曾过此湖游息而去,故又名曰蠡湖。”尽管当时的正规书目仍然坚持传统观点,如1935年无锡县政府编印的《无锡概览》中仍写明:“太湖内有五里湖,一名漆湖,亦曰小五湖。”但其影响力完全比不上导游读物,特别是外地游客获取无锡信息主要靠这类书籍,遂使蠡湖声望彻底压倒了五里湖。

旅游书刊纷纷推介蠡湖,和蠡园的建成大有关系。作为湖边最有影响力的园林,现在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蠡园系因蠡湖得名,实则相反。《无锡游览指南》提到:“湖上有青祁村。村人禹卿王尔正先生,概慕范大夫之为人,既师其殖货以起家,复效其散财以治乡。更以其先君子梅森公在日,尝志大夫之志,出则以膏泽及民,退则湖山终老为怀,故筑园湖滨,进濒大夫之名之,示不忘也。”由此可见,起名蠡园是王禹卿为了追慕范蠡,并非因湖得名。

据王禹卿之子王亢元回忆,民国中期,今蠡园后的培本小学召开运动会,请无锡士绅参加,荣德生来后听说拟在湖边新建体育场,认为不妨造一园林,使湖景收入园内。王禹卿接纳了荣先生意见,提议可因家族堂号“三槐堂”称槐园。王亢元认为不如用范蠡泛五湖的传说,取名蠡园。当地秀才沈西苑也支持王亢元,并为建园撰写了碑文,可惜今已不存。

蠡园建于1927年,但20世纪30年代以前,“蠡湖”之称尚未广泛见诸记载,如因湖名题之,也应该叫作“五里园”才对。《无锡游览指南》曾记载蠡园建成后的游览盛况:“中外士女云集,履屐纷阗,舟车杂呈。而蠡园之名,逐暄传遐迩。”可见,蠡园建成不久,蠡湖之称便声名鹊起,绝非偶然,显然是蠡园的大热让书商和游客选择性地忘却了五里湖而认可了蠡湖,就好比安徽歙县改名黄山、湖南大庸更名张家界一样。如此久而久之,蠡湖的知名度渐渐掩盖了五里湖、小五湖,被大家广泛接受了。

今日蠡园风光(王 辉 摄)

至于民国时期的漕湖,由于偏居无锡边界,且尚未开发旅游景点,缺乏利用价值,只好悄然失去了“蠡湖”的名头。不过,作为明代之前真正的蠡湖和西施庄所在地,漕湖也曾影响过周边地区。明代才子唐伯虎所居桃花庵的前身,乃宋代枢密章楶始建的桃花坞别墅,人称“章园”,园中即有小蠡湖和西施庄二景。桃花坞位于苏州城西北,距离漕湖较近,章氏或是受漕湖传说影响而建,亦未可知。近年来,漕湖边更诞生了梁鸿湿地公园等重要景区,依然焕发着美丽生机。

尽管昔日之“真蠡湖”已默默无闻,今日之“假蠡湖”则取而代之,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地名的演变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缩影。蠡湖地名的转化变迁,一方面显示了春秋至民国期间无锡核心区域的转移,另一方面则昭示了吴越争霸中无锡的重要地位以及这段历史对无锡的影响。

猜你喜欢

范蠡西施太湖
太湖茭白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范蠡卖牛
范蠡还钱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知止”的天堂
赞东太湖
太湖“开渔”迎丰收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西施舌”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