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2022-04-14廖伟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微观融资

廖伟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必然选择。产业政策作为中观层面的经济政策,通过干预和调节产业经济活动,弥补市场失灵、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后发优势和提升产业竞争力[1]。

产业政策作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一是市场失灵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主张减少政府干预,提倡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然而,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阻碍了价格机制的作用发挥,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和生产浪费,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为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有必要实施政府干预的产业政策。二是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理论”。然而,由于它建立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不进行跨国流动等假设前提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后,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在比较生产要素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发展最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高的产品出口,而比较优势低的产品则依靠进口。三是后发优势理论。俄国学者Gerchenkron认为,工业相对落后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后发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列维进一步发展了后发优势理论,认为后发国家有必要实施产业政策,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提升产业竞争力。

综上分析,政府可以通过实施产业政策解决外部性、多主体协调等问题,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的。然而,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常常引发资源配置扭曲。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对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有效和无效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不同认识。产业政策有效论认为,政府干预能克服市场失灵现象,后发国家实施产业政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2-4]。产业政策无效论认为,市场能自发实现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只会扭曲市场机制,降低资源配置效率[5-8]。

一、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

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关系的研究,到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产业政策主要对企业融资行为、企业投资行为、企业创新行为等产生影响。

(一)产业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

产业政策与企业融资效率关系的研究主要基于新政治经济学、信贷配给理论和金融加速器理论等[9]。从广义上分析,新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引入政治和其他非经济因素,探讨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产业政策作为一种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在面对超额的资金需求时,银行会采取约束企业贷款的措施。而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在宏观经济衰退阶段,信贷配给将进一步加速经济衰退;在宏观经济繁荣时,信贷配给则会促进经济的加速发展。同时,产业政策作为一种行政干预手段,还会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环境。

不同的产业政策不仅会改变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同时更有利于受产业政策支持行业的企业融资效率的提高。何熙琼等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使得企业获得更多银行贷款,承担更多的信贷融资[10]。连立帅等认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资源有效配置,受产业政策支持的高成长型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信贷融资,但不同所有制企业存在差异,信贷决策的重要因素是利率定价[11]。叶建光等提出,受产业政策指导支持的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利率的优惠,且由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所有权歧视,国有企业获得了更低的贷款利率。同时,产业政策与企业融资的关系还受到宏观经济环境、银行关系等的影响[12]。张新民等对地方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上市公司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其他公司(如民营企业等)而言,融资约束效应更为显著[13]。赵萌等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对企业的融资约束有显著的正向效应[14]。张燕等认为,受产业政策扶持的企业能够获得较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时也面临相对宽松的外部融资环境[15]。

从产业政策对融资的影响来看,采用正向产业政策激励的企业在融资效率上显著高于未获得产业政策激励的企业,其融资约束也较少,具体体现为融资额更多、融资成本更低、融资配置效率更高,以及能采取更为灵活的股权融资等形式。同时,针对不同企业类型,正向的产业政策将导致民营企业获得比国有企业更高效的融资效率,因为民营企业更倾向于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

(二)产业政策与企业投资行为

产业政策是驱动企业投资的关键因素。对产业政策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因产业政策实施带来的不确定预期抑制了企业投资[16-17]。靳光辉等认为,产业政策改变了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行为及盈利能力产生不确定影响,导致企业投资下降[16]。韩超等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文本为基础,将产业政策分成了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并得出了供给性政策提高了企业获得政府补贴、抑制了企业私人投资的结论[17]。另一种观点认为,处于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体现了政府发展的重点领域,企业因逐利性促进了企业投资行为。受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行业内的企业,产业政策影响其投资规模的扩大[18-19]。韩乾等认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在公布后短期内能为投资者创造较高超额收益,但对中长期收益率影响不明显[20]。何熙琼等认为,产业政策通过银行信贷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因信贷融资较多能更有效抑制不合理的投资行为,提高了投资效率,且市场竞争程度起到调节产业政策与企业投资之间关系强弱的作用[10]。洪俊杰等认为,政府通过实施广泛的产业政策,完善对外投资领域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对外投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促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21]。蔡庆丰等认为,国家产业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政府通过对各行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向受支持行业流动以实现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工具[22]。张炳发等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投资活动强度受到其融资约束的严重制约,政府应加强企业研发活动中的投资补贴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23]。

(三)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行为

随着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新的增长动力至关重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必然是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余明桂等认为,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创新,民营企业中受产业政策促进的企业其发明专利数量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补助、信贷、市场竞争和税收等方式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24]。刘大鹏等认为,产业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5]。蒋墨冰等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情况下,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创新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且在高新技术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的影响更为显著[26]。但是,仍有部分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孟庆玺等认为,产业政策对扶持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产业政策通过“资源效应”而非“竞争效应”影响企业研发强度[27]。逯东等认为,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创新有显著正向促进效应,其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国有企业中,而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不显著[28]。

(四)产业政策与企业其他行为

第一,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韩超等认为,供给型产业政策的补贴行为通过政策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企业间配置两条路径抑制企业绩效提升[29]。刘婷婷等发现,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并且该影响具有显著性和累计效应[30]。江三良等认为,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外部冲击性影响存在地区差异,非省会城市的企业受产业政策影响后,其绩效提升效果更佳,企业所在地的政府干预程度越弱,产业政策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越明显[31]。

第二,产业政策对企业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等的影响。袁博等认为,产业政策通过“补贴效应”抑制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通过“市值效应”激发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行为[32]。叶志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产业政策扶持的企业中,金融关联企业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显著高于非金融关联企业,使得受扶持金融关联企业趋向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而非专注于主营业务[33]。

第三,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李文贵等认为,受“资源控制需求”的影响,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实现对核心行业和关键领域资源的控制;处于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实施国有化的概率明显提高,但国有化之后的企业绩效表现更差[34]。王思文等认为,产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只是对于不同所有制企业而言其效果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比非国有制企业更易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对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也有更强的正向影响[35]。

二、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产业政策与企业微观行为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的研究侧重于产业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而且多数研究聚焦特定环节或局部开展,缺乏系统性与整体逻辑,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过程机理还鲜有系统性解释,尚未形成逻辑思路清晰、整体性强且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从产业政策的作用过程出发,构建产业政策影响企业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并对该研究框架进行具体解释,以期为深化该主题研究提供参考。

图1 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逻辑过程

产业政策的制定取决于产业政策目标,产业政策目标是产业政策选择的前提。在不同的产业政策目标下,选择的产业政策工具存在区别。产业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策略、举措和机制的多元组合,是连接产业政策目标与产业政策行为结果的纽带。产业政策工具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引导两种,直接干预包括目录指导、市场准入、项目审批和技术管制等;间接引导主要有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政府也可以通过实施相关政策组合的方式实现产业政策目标。产业政策主要通过资源效应和市场效应来达到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目的。产业政策能够通过自身的传导机制,改变企业未来预期,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包括影响企业投融资规模和成本、提升企业创新动力和效率、优化配置资源、影响企业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总产出,从而最终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目标分析

产业政策目标即政策力图达到的效果和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绩效、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技术创新等四个方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途径,也是产业政策的核心目标。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导向下,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选择。产业绩效是产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产业政策能否全面提升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并具有延续性和累积效应,是评价产业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配置格局,是各类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过程。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促使产业布局走向合理化、特色化、集聚化和标准化,通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不断释放其辐射带动效应。产业政策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通过环境融资约束、直接财政补助、减税降负等手段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向高效化、低碳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尤其是“掐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大大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产业政策影响企业行为的过程机理

1.产业政策通过资源效应影响企业行为

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前后关联性强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并给予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倾斜,带来被扶持产业要素成本下降与要素利用效率提升,从而影响和引导企业行为的调整和改变。利用产业政策使资源在产业内部、企业之间重新配置,资源流向生产率提高更多的企业,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行政、法律、财政等都是实现产业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受产业政策扶持的行业内企业,可以获得大量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等,能够为企业的投资、创新等行为赢得资源优势。在产业政策作用下,企业依靠获得的资源调整自身的行为和业务结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和竞争优势。

2.产业政策通过市场效应影响企业行为

产业政策的市场调节是通过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基础设施来推进产业发展。产业政策通过“促进竞争”而非“鼓励垄断”发挥作用,政府通常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行业进入壁垒、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等手段改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优化行业竞争态势,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转型动力。产业政策还可以通过改变经济环境、信息环境等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而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更大程度上释放市场活力。此外,通过调整市场准入机制、减少审批等方式建立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振企业信心,增强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四)产业政策影响企业行为的结果分析

政府运用相关产业政策,借助直接干预或间接引导等方式,促使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得以改善,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必然引发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重新分配,并带来企业利益的分配调整,这也是产业政策引发微观企业行为结果的重要原因。政府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工具,能够激励受支持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优化生产经营,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创新动力、改善产品质量,达到企业转型升级目标;通过贷款优惠、股权融资、政府担保等金融工具,提高了受扶持企业的融资便利性,使得融资规模提高和融资成本下降;通过提升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使得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效率显著增强,资源在产业内和产业间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36-37]。

三、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的关系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展开,但是也存在不足,具体而言:(1)现有的研究尚未系统考察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关系的作用过程。大部分学者主要围绕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企业投资等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宏观产业政策到微观企业行为的传导链条较长,产业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传导机制尚不明确,大部分研究并未把中间传导机制研究透彻。(2)对于产业政策变量的计量,现有研究多采用虚拟变量赋值的方式进行估计,测量方式过于简单,无法真实地反映宏观产业政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缺乏采用深度探索性案例分析法及追踪研究法等考察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现有的研究多采用二手数据开展计量分析,缺少利用相关的行业信息和企业经验知识挖掘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关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利于对两者逻辑关系和机理的分析。产业政策的传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追踪和细致的观察,方能更好地探究产业政策与企业行为的关系。

因此,基于上述的文献梳理和归纳,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深入探讨产业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机理。把宏观产业政策内化到企业决策行为中,运用演化博弈等方法,深入剖析宏观产业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中间传导机制和作用机理。如产业政策如何改变企业决策环境和企业预期,从而调整企业自身行为。二是探讨微观企业行为对产业政策的反作用。现有研究集中于探讨产业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从经济学视角研究的较少,研究微观企业行为对产业政策的影响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未来可从多学科、多视角开展微观企业行为对产业政策的反作用,尤其是企业行为如何影响产业政策的逻辑关系并开展实证检验。三是拓展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未来可采用深度探索性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探讨产业政策与企业微观行为关系的表现行为、影响因素等,以期更好地把握产业政策作用于企业微观行为的全过程。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微观融资
乡村的“功能”——振兴乡村的“微观”推进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产业政策立法的逻辑进路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CFO如何对待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微观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