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融入外语口译课程教学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2-04-14杨骁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口译外语思政

杨骁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外语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索出大学本科不同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策略,国内众多高校教师都加大了积极思考与实践探究的力度。但由于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课程性质特点不同,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科学、规范、统一的实施范式和标准,既能符合本专业教学特点又能满足培养对象实际所需。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大学外语本科“西班牙语口译”课程为例,探讨思政教育触入口译课程教学的价值功能、基本内容与实施策略。

一、思政教育立足口译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价值

(一)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能力、素质、人格”构成了大学外语课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但重知识能力轻素质人格的现象依然存在,注入思政教育可以加大“素质、人格”的要素权重,使外语人才的成长更综合、更正向。“西班牙语口译”课程是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战略要求。尤其是近年来西班牙和拉美国家与我国在政治、经济、人文往来日益密切,通过双方口译语言承载的信息了解相应国家的国情和现状,可以加深对于中国和国际社会现实及局势的了解与理解,从而达到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目的。该课程教学践行全人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球思维和国际视野,在满足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的同时,借助多个口语实训,使学生的知、情、意、行道德形成过程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营造外语课程良好育人氛围

“西班牙语口译”课程具有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西班牙语和中国汉语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科技等交流与往来。其语言又是联合国通用官方语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随着“一带一路”的广泛合作与深入,西班牙及拉美等西班牙语国家与中国关系日益密切,学生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加入相关的比较与讨论,活跃思维的同时可多维度辩证看待国际社会,还可激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也更能根据中国和社会的发展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课程和课堂的主体,在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中,不同角色扮演的实践中,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立德树人”的目标价值引领也孕育其中。

(三)创新外语教学方式有效策略

灌输是思政教育的根本方法,有效的灌输要遵循人类大脑接受信息的基本规律,“人类大脑皮层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擅长逻辑推理,右脑擅长感知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决定和影响人们认知活动的主观因素有两类:一类是知识结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等理性因素;一类是情感、意志、态度等非理性因素。高效的认知活动是左脑与右脑,理性与非理性共同参与的活动。而思政教育与《西班牙语口译》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了许多眼、耳、鼻、舌、身和左右大脑“共事”的故事。洽谈、导游、主持、解说、论坛等场景,能够引人入胜,使人触景生情。立体化的人物、生活化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其产生心灵触动。另外,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自主、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同时,转变情感态度价值观。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有意义的学习是从个人经验中主动创造知识结构的过程”,二是“真实的问题提供了有助于知识建构和迁移的现实情景”。教师提供问题和场景,支持学生自己去悟大道,明真理,反复作用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部理性认识和外部实践体验。

二、思政教育融入口译课程目标导向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化与价值认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根本价值理念,是国家精神和民族血脉。大学时期,人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发展等方面都面临多元选择,具有不稳定性和教育可塑性。特别是外语课程内容,包括《西班牙语口译》教材中的人物、事件、场景、语言等,涉及的西方政治、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外语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任务的核心是增强学生认同感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通过课程内容的渗透和强调,“以理服人,达到理性认知认同,通过以情感人达到情感认同,通过以行信人达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有机统一。”如关于“中拉关系”的模块教学,通过模拟采访、专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有别于拉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进而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去牢记和践行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熏陶与自主化行为

一位爱国者在认知上能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疆域等多方面知识;在情感上能够体会归属于国家的情感意向,并产生国家自豪感;在行动上能够从“国”之宏大层面上自觉维护国家、集体利益,也能从“家”之微观层面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拥有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能够更好地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一种国家归属感和自豪感。如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教学模块,通过洽谈会讨论模拟形式,让学生了解国家疆域、国家生态环境,增强爱国意识、爱国情怀,同时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中国立于世界的大国担当精神。

(三)“中国故事”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进步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 多年的建设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创造史,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与“进行时故事”素材。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在纵横成败对比中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得对,走的好。让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千真万确的,从而理直气壮地拥护。进而明确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此鼓励和激励当代大学生不盲目崇拜和信仰,坚定爱国爱党之信心和信念。如“故宫”“中国的外交政策”“宴请与接洽谈话”等教学模块,通过导游、记者会、宴请、会见等模拟过程,讲授中国相关的历史与时代故事,展现中国的精神风貌,以史促情,以情励行,勉励学生勇于责任担当。

(四)民族精神的“中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外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情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高尚心境,中国情怀是每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最真挚、最朴实的感情。这种感情不是盲目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充分了解国情基础上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发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并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甘愿“我将无我”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思政教育融入口译课程,一是将中国历史融入,在“故宫”“中国的传统节日”等教学模块中,用“西语之杯”装“国史之酒”,让学生知国史、思国运、明国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历史文化进步史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敬畏之情,对民族的自尊、自强、自豪之感。二是将时事政治融入,引领学生关注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广交会”“全球经济与贸易”“国际货币金融政策”等教学模块,教师精心选排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和权威数据以及时政素材,用时事动态点亮口译课堂,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中国人的爱国情操。

(五)文化自信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外语课程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学习体验不同文化类型的机会。必须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和冲击下,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发展和繁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真正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基于中国和西班牙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友好往来情况,可通过故宫导游对话等活动推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和讨论中西方传统休闲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宴请与席间谈话,树立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通过“出国留学”模块常规交流表达,拓展学生国际视野;通过“儒家学说和孔子”以及孔子学院的说明介绍,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三、思政教育基于口译课程教学特点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集课程专业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于一体

基于学科专业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口译基本技巧,熟悉所提供口译材料的思想特点、篇章布局、语言技巧及文体特点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阐释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于学科思政育人目标,围绕两个维度设定。一是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在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增强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助推学生“从中国走向世界”。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让世界走向中国”。二是在口译综合训练中,正向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人文情怀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一个中国人,学会为祖国做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新意识等就业所需优良品行。

(二)统调教材结构,集单元模块分类与思政教育内容于一体

基于《西班牙语口译》原版教材,打破顺序结构,重新将具有同质同构的单元模块进行分类,并视思政育人要求,新增与本单元模块教学内容相近的思政教育素材、思政文件、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现代科技或中国故事等。例如:将教材中同属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故宫”“中国传统节日”“儒家思想与孔子”等联排在一起,将教材中同属于国际视野、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中国外交政策”“友好城市市长的会见”“中外领导人对企业界的讲话”“全球经济与贸易”“国际货币与金融政策”等单元合并在一起。既有纵向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又有横向间的不同国家、区域比较。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四个自信”还是“民族精神”,在耳濡目染、感性认识、情感碰撞过程中,学生的理性认识、价值认同、“三观”建树也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丰富教学方法,集课程认知规律与思政教育规律于一体

口译课程主要是靠有声语言、语言的组织及逻辑思维的清晰表达为认知基础的。兼顾好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情感与逻辑、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语境与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而思政教育一般是以说教与灌输的理性语言教学为主的。

其一,把理论知识融于具体的事件、故事、情境、场景中,将思政教育的“盐”融于西班牙语口译课堂中的“菜”中,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取。

其二,让学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到外在的直观的信息和感觉,激活其“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中的口语对话,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具体的不同国家的人物、故事、政策、文化,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传递情感体会,触发丰富情感。

其三,运用情感传递原理。“当情绪与当前任务相关时,它能最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获得”。人的语言本身是带有情绪的,而情绪又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通过口语声音的长短、快慢、轻重的组合变化,通过论坛、讨论、演讲抑扬顿挫的语调、手势以及不同表情的外显特征,都可以让中国故事、传统文化、名胜古迹、人物形象都走进参与其中的学生,使其“身入”“音入”“情入”“心入”。

其四,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与传媒技术手段。课前,搜集单元教学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报刊、图片、视频,供学生提前了解预习;课中穿插截取的相关宴请、洽谈、导游的动态画面,供学生翻译模拟;课后,可将学生的课堂分组分角色进行谈判、讨论等对话录制成片段,放给学生看,既让学生了解、反思课堂表现,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

(四)完善学业评价,集课程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效能于一体

口译课程大多开设于外语专业本科四年级,是为本科高段开设的集口译理论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外语技巧实践课。重在考查学生掌握词汇、句型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及篇章翻译的一般原则,能翻译书籍、报刊和网络中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和一般性评论文章及难度相当的文学作品。同时结合报刊文体的基本特点,达到原语信息与目的语信息最大限度的等值。注入思政教育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不仅限于知识技能的重难点,还可以将思政教育知行统一的考评纳入其中。大四学生在进行外语课程综合实践与毕业生实习活动中,除了将口译等外语知识技能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之外,也可以利用国家近期的时政大事,如在改革开放成果展示、科技发展、党建党史、十四五规划等重大事件的参与中,考查学生在思政方面是否真正入心入脑,并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检验和评价学生将口译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思政与就业实践的信度与效度。从而让口译课程的教与学既能“顶天”,顺应党和国家之需求,又能“立地”,满足于大学生学业发展之实际。

猜你喜欢

口译外语思政
反思口译教学:历史、学理与现实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