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2-04-14汪小娟
汪小娟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在百年奋斗中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全党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与素材,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价值,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用好红色资源,是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关键。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探索重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既有利于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又能为实现党铸魂育人目标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让青年在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与思政教育中进一步将爱国心、强国志和报国情自觉融入中国梦中。
一、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意蕴
(一)文化传承:赓续红色血脉,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百年历史中创造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最宝贵的素材和资源。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一方面是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好形式,将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品质通过创新性的思政课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学党史、悟党史,更好地将革命先辈们遗留下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传统的思政课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党史时只能被动地从教师枯燥的知识讲授和考试时的死记硬背中感知遥远的党史,缺乏对课堂的主动参与感和学习获得感。将红色资源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采用串联红色故事、观看红色视频、线上线下实地参观等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让思政教育不再单单集中在课堂之内,还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二)思想引领:凝聚爱国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外的思想不断冲击着当下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极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不断侵蚀着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红色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革命先烈们在光辉岁月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印记,是先辈们以青春之歌铸就的宏伟诗篇,学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增进爱国认同和强化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应积极发挥好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坚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到思政教育“术”与“道”的统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各类课程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实践活动中,引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三)目标导向:突出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通行证,是学生获得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前提。新时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武装学生,用先进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时代道德观念。一是落实课程育人。教师应让学生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学习中把握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真正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几个问题,牢牢将党的发展史与个人成长史联系起来。二是强化实践育人。教师可通过品读式、浸润式、体验式等多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参观革命旧址、讲演红色故事中感受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艰苦作风,在港珠澳大桥的成功修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中深入感知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取得的一系列伟大历史成就,深入挖掘“大思政”中的德育底蕴在学生“启智、健体、育美、促劳”等方面的作用,让思政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领头羊,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排头兵。
二、重庆红色资源的特征
(一)数量众多,重点资源分布较集中
重庆全市共有149 处红色资源,拥有11 个AAAA 级红色景点,分别是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人民大礼堂、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陈独秀旧居纪念馆、赵世炎故居、杨闇公故里、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30 余个AAA 级景点,除了耳熟能详的“红色三岩”(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外,重庆全市共有革命文物423 处,登记备案革命纪念馆27 家,馆藏革命文物29374 件,其中珍贵文物5137 件,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8 个。重庆红色旅游资源较集中地分布在主城和各个区县,其中渝中区作为重庆的发源地,拥有如人民解放纪念碑、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谈判旧址群等25 处红色景点,沙坪坝区拥有如歌乐山烈士陵园、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等18 处红色景点,其他经典红色景点分布在北碚区、九龙坡区、江津区、万州区等,分别有3—9处不等。此外,重庆还根据各区县的不同特色,形成了2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二)类型丰富,形态多样
重庆红色资源分为物质形态资源和精神形态资源两种,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是一种显性的、看得见的文化形态,是精神形态资源的载体,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包括红色遗迹和红色文化产品,红色遗迹主要以重要史事旧址、人物纪念馆、烈士陵园、伟人故居等形式存在,如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刘伯承同志纪念馆、歌乐山烈士陵园、赵世炎故居等,红色文化产品包括流传的诗词、书籍、人物传记以及后人整理的图片、书籍、视频等,如电影《周恩来在重庆》《红岩》,书籍《红岩》《记忆之城》《国色重庆》等;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是由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高度凝练而成的精神产品,重庆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红色资源凝聚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着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形成了以红岩精神为引领的统战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和移民文化。
(三)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重庆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红色文化底蕴丰厚。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周恩来同志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同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斗争,邓小平同志在这里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赵世炎、王良、江竹筠、王朴、陈然、邱少云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在重庆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足迹,形成了影响后世的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庆产生的红色资源及精神文化如表1。
表1 重庆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主要红色资源及精神表
三、重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深挖重庆红色资源,融入“四史”学习教育
“四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高校的“四史”教育关乎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为了更好地将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四史”教育中,高校应积极组建重庆红色思政教育研究平台,深挖、整理党在重庆各个时期所形成的文化底蕴,如将统战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革命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作为思政课的素材,融入思政课的“四史”教育中。首先,组建教师队伍。各高校应携手合作,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组建红色思政研究团队,由团队负责统筹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事项,团队成员包括相关文史研究人员、教育基地人员、旅行社人员、高校思政教师、历史教师等。其次,加强对重庆红色资源的深入研究阐释。将重庆红色资源按照纵向历史发展顺序开展研究,探寻其历史变迁规律及发展趋向;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开展实地访查,寻访亲身经历者和历史见证人,搜集有关的历史故事、图片、诗词、视频、实物等一手资料;通过数据采集、加工、集成、服务、存储等,对重庆红色资源形成系统科学的数字化保护,以补充性资料、微课、公开示范课等形式为高校思政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助力高校教师创新思政课内容和形式。
(二)转变教学模式,探索“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上指出,“大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在社会中讲。传统的思政课以纯理论性知识传授为主,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红色资源的融入,既能满足学生对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追求,还有助于探索多样化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让思政教育进一步从“纸面”落到“地面”,从“笔头”落到“口头”再落到学生“心头”。
构建“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除了常规的专题讲授法之外,以项目式教学法、组块教学法、翻转课堂、讨论法、国内外案例对比法等为主,以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视剧、演绎红色故事、座谈讨论红色精神等为辅,通过探究式、讨论式、音像式、演绎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重庆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有温度、深度和高度。另外,还应注意到“课程思政”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存在,它必须与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环节相融合,才能体现其人生教化和价值引领意义。二是开展体验式的线下实践教学活动。活动体验是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最有效的方式,讲好青年思政课,并不是在课堂上的简单知识灌输,课堂外的走马观花式参观,而是要让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心灵互动式学习外,还要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研学旅行过程中融入相关活动,如主题党史学习、红色讲解、人物访谈、党史资料手册制作等,让学生在有温度的校外体验中将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入脑入心,从红色之旅中探寻真实的自己,滋养精神上丢失的“钙”。三是打造线上网络思政平台。一方面可以运用Web3D 技术让学生直接在网页版的网络思政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在线参观重庆红色景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名师思政微课、交流互动专区实现线上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B 站等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并及时向用户推送精心制作的红色思政文案、视频等。
(三)发挥育人合力,构建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将重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依靠多主体力量共同打造“德育共同体”。首先,高校要聚焦重庆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思政样板课程。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纳入学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建立重庆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组建专业教师队伍,制定中长期课程研制计划,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其次,加强高校与地方红色基地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一方面高校应主动与红色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就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另一方面,红色教育基地也要主动与学校加强合作联系,与高校共商共建共享多样化项目活动,将基地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题、校园文化、教师培训中,在多样化合作中共同开展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现场教学、专题教学、情感教学、体验教学、警示教育、主题党团日活动等,面向学生讲好党的故事、红岩故事、英雄故事、领袖故事,帮助广大青年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如红岩联线管理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处等结对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就人才培养、专家支持、人员培训、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重庆师范大学选派师生到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开展义务讲解、导游等志愿服务活动,并携手重庆舞蹈家协会共同举办了大型党史学习教育特色党课舞蹈诗《红岩红》;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定期派遣专家在重庆师范大学开展专题讲座、研学培训等。最后,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在孩子成长过程发挥着启智、育德、健体等重要作用,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重庆20 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中的旅游景点,让孩子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共享红色革命故事中了解革命先辈们的峥嵘岁月,在亲子互动中增强对孩子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