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14张光倩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果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便难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无法使其真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化的例子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货”、贴近生活,注重实验的有效性、可控性和实操性。文章就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简要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朝着更好、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可控性;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06-0184-02
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1]。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動,获得发展[2]。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更能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运用智慧的乐趣,能培养其实际操作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利用实验探究使科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呢?下面笔者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相关课程为例,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1 实验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富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对身边的事物和课本的知识充满热情,但精力难集中、易分散。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课,为了赶进度将自己准备的教案内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这样会使大多学生神游天外,无法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在一次教学中笔者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本是吵闹的课堂,当笔者拿出自己种的小植物时,他们瞬间就安静了,几十双眼睛紧紧盯着笔者手中的小植物,当笔者问到有关小植物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也能够踊跃地回答。这时笔者明白了,学生是需要诱导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也是一名科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当教师的手上有“货”,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时候,他们会自然而然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常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喜欢学习、热爱学习的人通常要比其他人更有动力,通常也会学得更好。这也是现代教学越来越提倡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原因。
2 有效实验巩固课本知识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手段,是学生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强化认知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处在认识事物的现象层面,因此书中的部分实验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若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实验,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这将很容易影响学生认知,不利于他们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因此,小学科学实验并不一定要完全依赖专业仪器、墨守成规地操作,而应结合学生特点予以改进[3]。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针对授课内容提前做预实验,预设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在科学三上“水结冰了”中利用冰杯和食盐创造低温环境这一实验中,由于实验室没有冰箱,即使课前准备适量冻好的冰块,等到实验时冰块可能已经融化了,无法让学生对水结冰这一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另外,试管中的水完全结成冰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能否完成等问题都需要教师提前考虑到。因而只有教师亲自动手做了,才能清楚地知道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和问题,从而针对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并向学生灌输实验安全的具体事项。否则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不仅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发生安全问题,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
有效实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通过熟悉实验内容,提升实验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融入课堂,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可控实验保证教学质量
实验的成功率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实验的失败,不仅不能让学生信服,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4]。实验的成功则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在课堂上操作,有些教材上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不可控的因素,这些不可控因素可能会导致未知的实验结果,从而影响教学。
如三上“我们来做热气球”一课,教材设计了这样一组实验:准备塑料袋、纸筒和蜡烛,利用蜡烛燃烧加热空气的原理,使塑料袋逐渐升高。在这个实验中有些细节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作改进或控制,如为了防止蜡烛倒下可以在蜡烛下面加上一个底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操作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当一次小小科学家。
在实验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线和风筝,学生应该发挥想象力,像风筝一样在科学的天空中尽情遨游。但科学也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生在思维发散的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方向。因此,教师应像拉住风筝的线,保证风筝在正确的方向中自由飞翔,不会被大风吹得迷失方向。
4 科学实验回归日常生活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这说明生活对日常教学的重要性[5]。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还不够强,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完善,书本上的一些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还过于深奥。但若将课堂内容和他们身边的例子结合起来,难懂枯燥的现象就会变得简单有趣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还能激起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的参与度。
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的教学中,如果直接引入蒸发的概念,学生会觉得无聊,但是如果利用他们身边的例子,如提问:洗完手没有用纸擦手,手也会干,手上的水去哪里了?洗完的衣服晾晒后就会变干,衣服上的水去哪里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度会明显提高。但如果一直提这些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慢慢降低。笔者认为,可以先抛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简单问题。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接着再抛出一个略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甚至可能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其实对于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对于身边的事物格外地好奇。每当一节课结束,一些学生便会积极分享他们自己的想法,或者提出一些更深层的思考。愉悦的氛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牢牢记住知识点,更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甚至如果遇到某些书上讲得太浅显的知识点,他们还会利用课后时间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扩充。科学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灌输那些难懂的知识点,学生会觉得很疲惫,就算当时记住了,很快又会忘记。
对于如何更好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需要探索的地方还有许多,笔者相信未来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还会有更多的思考与体会。教无定法,教师就是应该在与学生磨合的过程中,总结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创造一种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水霞.新课程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刘文厚.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科学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4(1).
[3]段超.几个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6).
[4]张文英.一个好实验成就一节好课——浅谈小学科学疑难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
[5]李玉嫦.运用生活现象 有效开展科学实验[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
【作者简介】
张光倩(1997~),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2277D0F5-BB38-431E-904E-6380061D29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