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2-04-14熊毅鹏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全媒体时代提升路径

摘要:全媒体时代,媒介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群体暴露出的网络素养缺失问题日益明显。找到问题表象下蕴含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能力,成为当前育人工作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題。文章剖析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厘清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原因,即大学生网络行为娱乐性强、批判意识弱、群体意识强及价值输出少,进而影响了其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甄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观点表达能力。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以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体系,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完善大学生网络监管制度为主要着力点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05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思政专项项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量化考核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YSZZX025

随着传播技术的涤故更新和媒介环境的日趋复杂,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景象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全媒体时代的弄潮儿,大学生们享受着巨大技术便利和网络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全媒体时代较强的自我异化的压力。面对纷乱繁复的媒介环境,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以应对他们所面临的自我异化压力,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自身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探寻出一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效路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网络素养(Digital Literacy),最初由美国学者Paul Gilster提出并将其定义为“是以不同形式来了解并且使用电脑广泛资源的能力”。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进步,网络素养的能力框架也从一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基本能力逐步过渡到一种通晓网络、利用网络、共建网络的综合能力。

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成果颇丰,叶定剑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定义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即健康积极地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主要包括熟练的网络技术使用技能、高度的网络安全责任意识、强大的网络环境自律精神、高尚的网络使用道德情操以及非凡的网络参与和建设能力等[1]。雷萌认为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处理态度[2]。杨克平和舒先林则认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网络和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评价和正确使用的技能[3]。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质上是包括网络技能的掌握、网络信息的获取、网络价值的判断、网络道德的遵守以及网络技巧的应用在内的多维度网络应用能力。不难看出,网络素养的水平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抓取、观点甄别、娱乐水平和价值输出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厘清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及问题,是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必经之路。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剖析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为人类传播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即全时空传播、全现实传播、全连接传播和全媒体传播的实现。全时空传播,信息的无时不在和无处不有最大限度地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全现实传播,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的连接生成沉浸式交互的场景;全连接传播,人、物、信息以及环节、过程、节点的数字化连接与网络化传输;全媒体传播,多元化传播主体参与的信息生产形成真正的万物皆媒。无时空隔膜、无现实障碍、无连接盲点的万物皆媒的传播样态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丰富的网络平台、海量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网络言论以及多元化的网络价值时,大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网络素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娱乐兴致高、批判意识弱、群体意识强、价值输出少四个方面,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甄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观点表达能力。

(一)娱乐兴致高,网络学习能力不强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和娱乐已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以往只能在电子阅览室或宿舍才能开始网络生活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大学生如今能随时随地进行网络连接与交互,联网场景丰富多样,联网时间无限延长。显而易见的是,相较于利用网络学习,他们在网络娱乐生活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电子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多元文化社区等泛娱乐化消费占据了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注意力,而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的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自主学习与网络协作学习的结合等跨时空的网络学习手段却日渐式微。

相比于网络学习能力,大学生的网络娱乐生活无不印证着尼尔·波兹曼的那句“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泛娱乐化倾向的网络生态正侵蚀着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注意力,碎片化的娱乐方式正威胁着大学生沉浸式学习的能力,此二者共同导致了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网络学习能力的弱化。

(二)批判意识弱,信息甄别能力不够

现代信息技术给大学生提供了以自我为主的思考空间、领域广泛的巨量知识以及个性独特的社群互动圈,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个人日报”形式的信息茧房模式,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较为偏执和群体极化效应。一方面,作为学生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中,会使其对其他合理性的观念和观点产生抗拒,形成较为偏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在大量社群化信息的引导和浸润下,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倾向容易被特定社群内的“意见领袖”所左右,形成以“意见领袖”的个性言论为中心的群体极化效应,这二者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甄别能力。

大数据时代,网络中庞大的信息资源与大学生相对稚嫩的批判能力之间具有较大的鸿沟。当代大学生的教育背景体现为应试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弱,批判意识淡薄,成长过程中对批判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虽然大学教师、辅导员等教职员工已经认识到了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但现阶段的成效还不甚理想。因此,在巨大的能力鸿沟与当前信息传播特点面前,淡薄的批判意识而致的信息甄别能力弱是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一大特点。

(三)群体意识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勒庞认为,群体只接受或时髦或基本的简单明了的观念,处在群体中的个体,其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是相对缺乏的,并且易于接受各种形式的暗示。同样的,大学生群体也是价值观体系相对薄弱的群体,很容易被一些新鮮的、煽动性强的观念所影响,并且这种转变因为薄弱的价值观体系显得尤其容易。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以信息搜集、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的,当今社会的信息呈现出爆炸化、碎片化发展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搜集、信息处理等方面能力不足,因此,主动在超量的信息中搜寻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信息资源对他们来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同时,大学生群体此前所经历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沟通较少,加之本身就处在舆论风向嬗变的网络时代,对社会的认知较为初级,在面对社会现象、公众人物、突发事件等较为复杂的热点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难以独立思考和不知如何思考的困窘境遇。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体系

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责任机构,高校应依据本校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体系。

第一,高校应当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网络素养文化氛围。通过网络素养抖音创作大赛、网络素养征文活动、网络素养提升交流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利用活动举办、网络宣传、互动交流等第二课堂形式塑造出向上向善的网络素养文化氛围。

第二,高校应将网络信息的认知与判断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当前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如反社会信息、暴力信息、情色信息、反动信息等,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将不良信息的特质、危害以及判别方法、规避路径等纳入教学实际中,用以提高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

第三,高校应积极培育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网络法律观。通过大思政课、网络素养相关专题宣讲会、普法专题报告等形式,充分利用当今社会热点或网络爆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热点话题,以网络事件、网络舆情为现实教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观与法律观,认识到培养自身网络素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校组织的各类网络素养培育提升活动中,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而全媒体时代的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迁正在不断印证这一理论。显而易见,作为传播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媒介已生发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其媒介素质综合能力不仅是提升其网络素养的基础,更是培养大学生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能力的有效路径。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不仅是工具,更是社会环境。在万物皆媒的大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着力于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学习“媒介即讯息”“媒介即环境”等媒介理念,了解媒介的功能及特点,掌握各类新兴媒体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施教者应合理运用新型媒介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管理服务等学生工作,让学生浸润在由各类新媒体组成的媒介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在现实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媒介观。

其次,督促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媒介使用规范。价值观决定行为选择,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国家稳定、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媒介观,有意识地提升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使大学生在长期主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确立、修正自身的价值观,为形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奠定意识基础。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媒介使用习惯还应该帮助学生在媒介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一方面让他们意识到虚拟世界并非法外之地,网络上的“我”依然是现实中的“我”,需要为自己的语言行为、观点做法等负责;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如明确上网的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自觉维护网络秩序等,为科学的媒介使用规范提供范围框架和边界警示。

最后,帮助大学生提升信息判别能力。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理解、甄别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质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从日常教育教学、思想引领、管理服务等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媒介环境、社会环境,提高他们对数据、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让大学生群体能够跳脱出自己构建的信息建房之中,宽容地接收、吸纳其他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观点结论,在以“意见领袖”的个性言论为中心的群体极化效应中保持独立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提高信息判别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媒介素质综合能力。

(三)完善大学生网络监管制度

作为大学生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网络监管从制度层面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完善优化学校网络环境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学校网络的技术监控。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信息系统等网络接入平台的技术监控作用,及时发现大学生网络使用失规失范情况,提前对具有隐患的学生、言论、事件进行干预,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可根据在网时长筛选出具有网瘾倾向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干预和引导,避免学生进一步沉溺网络。

第二,积极倡导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共建网络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通过加强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确立向上向善的校园网络导向、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明等一系列措施,塑造校园的网络文化,优化学生的用网环境,这是完善大学生网络监管制度的软手段。例如,可开展系列“网络大讲堂”“净网行动”等公益讲座、举办形式多样的“健康用网”“网络向善”等主题活动,从而塑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明校园。

第三,建立文明上网公约,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学生浏览积极向上的网页,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自发地建立文明上网公约,以“自律”的形式形成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以“他律”的形式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力,达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例如,可在学生范围内形成相关公约文件,举办“文明公约我来签”“网络文明,从我做起”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传播和执行的意愿,从而自发遵守公约制度。

第四,增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处置能力,有效制定并运用网络管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网络中的失德失范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过滤、剔除虚假信息和低俗信息,避免错误的言论和思潮在校园网络空间内传播和发酵。推广普法教育,利用法律手段打压试图散布不良信息的行为,规范校园网络的使用,制定行为准则,塑造“清朗校园”。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也面临更多的挑战。网络素养是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适用于当前媒介环境、符合当代学生特征、适配当前高校现状的,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道路,探索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4.

[2] 雷萌.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4):251-253.

[3] 杨克平,舒先林.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6):117-120.

作者简介 熊毅鹏,硕士,高校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全媒体时代提升路径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