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内 在联系和策略研究
2022-04-14杨丽萍陆岷峰
杨丽萍 陆岷峰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难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的关键词有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这三个关键词本身既有特定的内涵和要求,同时又有密切的关联性,并从多个维度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因此,本着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本点出发,结合金融供给侧结构的现状,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统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找准优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口,抓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重点,综合应用金融工具、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数字驱动等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金融供给结构的合理化、政策的系统化、机制的可持续化,以推动我国“三农”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2.03.007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2)03-0062-07
一、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一直是党和政府极为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针对“三农”经济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政策和措施,从重要性角度和关联度来分析,主要有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三大战略措施,从实施效果来看成效十分明显。2020年我国已宣布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美丽乡村正在形成,我国农民的收入也逐年增长,个人的财富积累增长快速。
金融在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三项目标既要进行大量的资源配置和投入,也要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深入研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金融驱动三大战略目标实现的路径,对于加快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精准扶贫与实现路径的研究
我国过去是世界上最大的贫困人口国家之一,尽管去年我国已经宣布完全脱贫,但面对自然灾害和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部分群体的返贫现象仍然存在,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欧阳文杰(2021)认为精准扶贫一在精二在扶,所谓精就是要对我国的贫困群体、家庭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政策也要准,所谓扶是支持,不是替代,是要通过创造环境让更多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劳动实现增收、脱贫。陆岷峰(2022)认为精准扶贫要做好农民收入状况的评估、预测,特别是对于极端自然条件等不可抗力可能导致已经脱贫群体的返贫,要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务,为其提供各种类型的保障,对于一些确实无力通过自身劳动脱贫的群体,国家要充分發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其最基本的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徐阳洋(2022)认为精准扶贫还是要对贫困群体形成长期有效的助力发展的体制与机制,要通过资源配置、经济杠杆的应用,提高其主动经营的积极性,增强其增加收入的能力,不能一时脱贫,而是要有持续的体制与机制不让其返贫。
(二)关于乡村振兴与实现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与国内经济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发展战略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战略架构。陆岷峰(2021)认为乡村振兴突破重点是发展城镇经济,以城镇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支持乡村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农村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农村产业,要积极鼓励外出打工返乡的农民创业,实现乡村的振兴。曹梦石和徐阳洋(2021)认为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阶段性措施,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了乡村振兴新的内涵与定义,与各类激发“三农”发展的战略措施并行或构成交叉性措施,乡村振兴就是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改革,改变以单个家庭的生产经营单位,积极推进农村联合作业,发挥大型机械、批量化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能 。欧阳文杰(2021)认为乡村振兴要加大城乡联动,积极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既要扶贫,更要扶智,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积极组织城市金融下村下乡,要通过大力发展线上业务,实现金融业务跨区域的突破。陆岷峰(2021)认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供给能力不足,无法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更强大、更深入的支持,保证乡村振兴充足的资金后援,必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关于共同富裕与实现路径的研究
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走上小康社会之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强全体人民幸福感的又一伟大理想目标和举措。陆顺(2022)认为在解决绝对贫困后,必须平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共同富裕则是处理这一关系的最基本原则,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优化好社会内部的收入、分配结构,其中共同富裕则是保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之基础。徐阳洋(2022)认为共同富裕目标与出发点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但在社会财富存量既定的情况下,既不能通过杀富济贫的办法,更不能忽略市场分配的基本功能,所以着力点只能放在增量收入的分配上,要通过新增资源配置来提高中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机会和速度。欧阳文杰(2022)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除了第三次分配手段外,更主要的还是要利用各种经济资源杠杆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增加就业、增加收入的机会,降低其生活成本,相对增加这部分群体的收入。当前,运用金融杠杆是最有效的手段,单商业银行目前就有超300万亿元的资产,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可以让小微企业职员、下岗再就业的群体有就业和创收机会。
(四)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
精准扶贫是解决“三农”问题中最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乡村振兴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实现的全新的战略措施,而共同富裕则是在前两者政策战略实施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又一新的理想目标。陆岷峰(2021)认为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精准扶贫是解决农村中低于贫困线的阶层和群体脱贫并步入小康,随着收入的增加,走上富裕之路。乡村振兴是通过乡村经济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村的收入。王婷婷(2021)认为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最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哲学思想,中国是否实现小康关键看农民有没有走上富裕之路,农民完全脱贫了,小康社会才有稳定的基础,共同富裕才有可能,乡村振兴战略也才有根本的保证。徐阳洋(2021)认为乡村振兴是包括了共同富裕和精准扶贫最完整的战略规划,是最全面并赋予时代新内涵的“三农”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其中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金融需求及金融供给结构性改革的策略
如果将金融供给作为分子,金融需求作为分母,两者相除要大于或等于一且结构相吻合,则说明金融供给对金融需求的满足度最高。反之,则满足度较低。当前,共同富裕、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金融的供给不仅仅提出了量的要求,同时还提出质的标准,因此,金融必须本着需求侧最大满足的原则,持续进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对金融供给侧的需求
1.精准扶贫对金融供给侧的需求。一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产业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大对贫困群体创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出适合的金融产品;三是要加大社会责任的承担力度,对于特困群体可以直接进行支持;四是要支持“农”字头供应链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化产品。
2.乡村振兴战略对金融供给侧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对金融的需求是全方位也是高要求的,一是要在信贷资源上实行支持,不断增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投入的力度;二是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开发适合乡村振兴战略特点的金融产品;三是要有新兴的风险管理与评定方法;四是要有高质量、高效率的优质金融服务;五是要大胆的金融创新,推动新型农村的建设。
3.共同富裕对金融供给侧的需求。从共同富裕对金融的需求角度而言,就是要如何通过金融杠杆让中低收入者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增加收入,并以最低标准进行支出。一是要加大对中低收入者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要加大对中低收入者就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要力所能及直接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共同富裕的基金,支持弱势群体;四是要积极推动从共同富裕向全面富裕迈进,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二)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目标措施
金融供给作为金融需求的服务方一侧,始终围绕金融需求设计,金融需求的内容很多且呈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但就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这三方面的金融需求而言,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重点也十分明确。
1.围绕目标,深化金融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形成长效机制。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反作用于需求。金融需求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而金融的供给却是相对稳定的,过于稳定就会变成制约或抑制需求的因素。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构建先进的金融供给管理服务体制与机制,才能形成始终不落后于金融需求的供给保障。一是在金融供给管理中要充分体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目标导向,即各金融机构要将精准扶贫、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增加投入作为经营的重要战略目标;二是要在金融供给管理中充分体现解决精准扶貧、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问题导向。对于金融机构在做好这些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好金融机构的商业性与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普惠性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解决,工作也不可能做好;三是要通过设立部门、机构、专业人员专司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业务,不断提升业务的专业性,做到有具体的落实载体及服务组织,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的研究,不断增强市场的灵敏度,提升政策的时效性和灵活性;五是要在考核奖惩制度上对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体现激励性原则;六是要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列入金融机构的发展战略规划当中,以规划的形式给固化下来,确保业务活动落地生根。
2.统筹协调,提升金融供给政策的系统性,搞好顶层设计。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等政策或战略是我国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措施,国家会随着“三农”经济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环境,不断出台新的策略与措施。因此,金融机构须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不能出台一项政策就针对一项政策进行局部的改革,而必须对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提出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或政策体系。一是要将支持“三农”经济作为经营指导思想。金融机构要根据本单位的优劣势,对市场环境进行全面深度的分析,对本单位的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在当前城市金融机构众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是一片亟待拓展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在市场定位上宜将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二是要实现支持政策的系统性、全面性。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要积极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因为,“三农”经济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同时期发展的重点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在制定发展政策上应当注重制度设置的系统性;三是业务保障体系上要有连续性。扶贫、乡村振兴等涉农金融有特定的业务需求,且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因此,金融机构要积极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为农村金融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撑,从而为业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找准切口,加大金融结构投放优化力度,保证流向精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投入的多少决定发展的快慢和回报的多少。因此,信贷资源的配置比例也就决定了“三农” 经济的发展质量,持续调整和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实现这三个具体目标的关键。一是做好金融资源配置计划,根据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资源配置方案。金融对扶贫、乡村振兴等涉农金融的最大支持是要从金融资源配置的角度加大力度,不仅仅是信贷资源,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结算、理财等一切有利于涉农经济发展的,都要有一定规模的投入,只有足够的量才能实现改变现状的质;二是要加大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相关投入的力度。最主要的是要注重结构的优化,支持农民工创业项目,支持乡村企业的发展,支持社会底层群体所处企业的发展;三是积极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关联项目。通过对涉农的核心企业或项目的支持,带动涉农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4.抓住重点,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夯实发展基础。一是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是增加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支持涉农中小微企业,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优势,有利于我国供应链经济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打工梦,取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鼓励外地打工人员回乡创业。这些年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不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更主要的是有了市场意识,学到了技术,农民工回乡创业便于利用当地资源;三是积极做好城市产业转移,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要积极向乡村转移,提升其发展能力;四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民宿、旅游、生态等。
5.综合应用,发挥各类金融工具的能动性,直达发展痛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仅仅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一是积极发行债券,要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服务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涉农项目的发展。当前,可以发行一些支持乡村振兴的债券项目,为其发展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二是可以积极应用商票,将企业的商业信用做大。对于一些涉农核心企业可以积极推广商票的应用,将企业的信用转换为信贷资源,形成以核心企業为主的农村供应链经济;三是积极推动优质的“农”字头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对于“高精特尖”农字头小微企业鼓励其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日益发达,要积极支持高科技的涉农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用于新项目的投入,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6.绿色发展,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生根,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物质上的脱贫及全体人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还不是共同富裕的全部,还应包括广大的人民享受绿水青山、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因此,金融机构必须紧紧围绕“双碳”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支持富碳经济。一是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环保、富碳的农业项目的发展,按照“双碳”目标要求,积极支持节能环保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富碳的农业项目,防止乡村振兴中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对于涉农项目进行环评,超过规定指标的不予支持;二是支持降碳项目的技术改造。传统的高碳产业、企业不可能全部退出市场,必须积极支持这类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设备的更新、流程的优化、手段的创新来实现低碳目标;三是积极发展碳金融,创新发展碳金融产品,对于碳指标可以设定抵押物,扩大信贷支持的力度;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碳金融产业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质量,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7.数字驱动,积极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能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支持,基本属于普惠金融的服务范畴,依靠传统的金融供给手段无法实现推动数字化转型。一是要确立数字化转型目标。金融机构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当前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抓手,要做好金融扶贫、乡村振兴等涉农业务,借助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经营模式、手段的优化,提升涉农金融业务质量;二是要积极应用数字化风险管理。金融扶贫、乡村振兴等涉农业务相对于大中型项目不仅风险难以识别,而且风险管理难度也较大。因此,要积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手段,加强金融扶贫、乡村振兴中涉农项目的风险管理;三是要大力发展线上业务,推进平台化管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服务概念,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要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实现金融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开发符合金融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涉农项目特定流程、需求的业务产品;五是要加大产品的批量化、标准化,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为服务对象减费让利。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都会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虽然提法、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全面推进“三农”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不会变。对金融的需求由于各个时期的政策重点要求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金融业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金融政策与“三农”经济发展的政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形成共振,确保可持续性。因此,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于顶层设计、抓住重点、找准切口,使金融业成为“三农”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陆顺.数字金融与低碳金融:互融燃点、共促体制与共生机制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1):37-42.
[2]徐阳洋.“双碳”目标背景下供应链经济的新特点、新挑战与新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22(1):43-52.
[3]欧阳文杰.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22(1):1-11.
[4]欧阳文杰.金融开放对商业银行货币错配风险的影响研究——以17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J].武汉金融,2021(9):21-32.
[5]陆岷峰.共同富裕政策背景下金融的历史使命与着力点选择——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1):33-42.
[6]徐阳洋.构建的我国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角度[J]西南金融,2022(1):43-52.
[7]陆岷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纾困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20(4):27-35.
[8]曹梦石,徐阳洋,陆岷峰.“双碳”目标与绿色资本:构建资本有序流动体制与机制研究[J].南方金融,2021(6):24-32.
[9]欧阳文杰.数据要素市场化与数据资产估值与定价的体制机制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1(1):33-43.
[10]陆岷峰.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内循环的概念、特征、发展难点及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3-33.
[11]王婷婷.数字技术与小微金融:担保与风险转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数字技术在商业银行小微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管理,2021(3):72-82.
[12]徐阳洋.经济双循环背景下中小企业的机遇、挑战与成长的着力点[J].西南金融,2021(1):13-23.
[13]陆岷峰,周军煜.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治理科技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2):53-61.
[14]陆岷峰.经济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产业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兰州学刊. 2021(4):55-65.
[15]徐阳洋.低碳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J].西南金融,2021(7):05-15.
[16]陆岷峰.供应链经济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基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1):16-26.
[17]陆岷峰.绿色理念与低碳转型:新阶段商业银行打造低碳银行研究——基于百年绿色发展思想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5):5-11.
[18]葛和平.高等院校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金融学科建设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6):34-41.
[19]徐阳洋.科技向善:激发金融科技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正能量路径[J].南方金融,2021(1):33-43.
[20]陆岷峰.“双碳”目标下碳金融现状评估、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J].福建金融,2021(6):27-32.
[21]陆岷峰.关于场景金融中场景专业化建设模式研究——以江苏多飞科技公司为例[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2(1):33-43.
[22]陆岷峰.商业银行场景金融:内涵、特征及发展策略[J].南方金融,2021(8):67-77.
[23]陆岷峰.关于数字技术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J].海南金融,2022(1):1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共生融资模式与协同决策研究”(20BGL09)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2-07
作者简介:杨丽萍(1983-),女,江苏灌云人,现供职于中国民生银行总行;
陆岷峰(1962-),男,江苏金湖人,工商管理博士,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