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陕北说书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2-04-14葛孜何雪莹

曲艺 2022年4期
关键词:陕北文化

葛孜 何雪莹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陕北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陕北说书在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作品,在宣传方针政策、先进思想以及鼓舞人心、动员群众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也为新时代开展教学与实践活动带来一定参考意义。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说唱形式,陕北说书不仅具有鲜明独特的文化属性,还极具红色文化特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心中的理想与信仰拼搏努力,在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起源

陕北说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说唱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初期是陕北地区一些贫苦的盲艺人为谋生而运用当地民歌和小调来说唱民间传说故事。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陕北说书在三弦书的基础上,逐渐借鉴和吸收陕西本土的其他民间歌唱艺术的特点,演变成为一种带有陕北特色的民間曲艺。其在陕西北部的榆林和延安两地较为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格以及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虽然陕北说书出现时间较早,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命名为“陕北说书”。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为了和其他地方民间艺术区分开来,陕北民间的说书、秧歌和民歌等艺术都被加上“陕北”二字。自此,“陕北说书”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二)发展

随着时代的更迭变迁,陕北说书也在适应着社会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不同时期陕北说书的表演场所、表演形式以及表演人数都有很多不同。一批又一批的说书艺人不断探索,在努力创作新曲目的同时也在表演形态和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陕北说书表演得到丰富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书艺人如韩起祥、韩应莲、解明生、张俊功和曹伯炎等,他们于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这一民间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向,在陕北说书三次重大的变革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三次重大的历史变革,确实也促使陕北说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当地说书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第一次变革主要发生在延安时期的革命背景下,韩起祥等说书艺人进行了“说革命新书运动”,将说书艺术运用于政治运动,契合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使陕北说书带上了强烈的红色烙印。民间艺人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对说书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革命化改造,用说书述说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在党的思想、政策制度以及路线方针的宣传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韩起祥先生的陕北说书在当时受到政府的重视,他常给前线的战士们说唱陕北说书,曾为毛主席表演过自己的新作品。在此阶段,艺人们逐渐开始将更多具有生活意义的题材融入到说书这一形式当中去,对曲艺说唱形式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使古老的说书艺术焕发新的活力。也正是因为这样,说书的内容更加紧密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述百姓故事,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抨击了旧社会,传播了新的思想,使得陕北说书的历史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为新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陕北说书进行了第二次重大变革。张俊功等一批说书艺人开始对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进行改革。在说书表演中加入了民歌元素,还增加了伴奏乐器的数量。过去,从事说书事业的大多数是盲人,表演形式主要以单一坐唱为主,而到了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医疗条件的改善、思想观念变化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说书的队伍中来。这就使得陕北说书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坐唱表演形式,逐渐形成了注重演和唱的“走场书”。艺人们在保留传统陕北说书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和行腔曲调上进行了改造,让陕北说书更加符合现代人民大众的审美取向。其表演形式也逐渐走向舞台化,为陕北说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变革是陕北说书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度日渐提高。政府加大了对陕北说书的保护力度,为其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国内学术界也不断深入对陕北说书的研究,探讨其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陕北说书未来更好发展探索新的路径。随着当今互联网等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说书艺人开始利用网络直播进行说书表演,为陕北说书的进一步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为陕北说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延安市曲艺馆副馆长的曹伯炎先生一直以来承担着陕北说书传承和发展的工作,在陕北说书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起着推动作用。多年来,在曹伯炎等人的带领下,陕北说书的表演场地、表演人数以及表演形式等都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中。曹伯炎先生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前人发展的基础特点上不断推陈出新,有着自己独特的说书风格,始终坚持用陕北普通话,通过不断地摸索,推动陕北说书的发展,助力其走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他还对陕北说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道白的咬字采用普通话进行发音,口齿清晰,通俗易懂。行腔则使用陕北的语音归韵,加入了许多民间音乐元素,达到了行腔刚柔相济的效果,十分美妙动听。由于其表演具有唱腔好听、道白清楚、细腻自如、语言幽默诙谐的特点,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曹伯炎先生的说书主题一直是以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为主,他希望可以借助手中的三弦,弘扬传统美德,传播文明风尚,以此传递更多正能量,推动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一)社会教育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积累,造就了陕北这块土地上丰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延安时期,说书艺人为宣传方针政策、教育民众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起到了正确指引的作用。说书文化一方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继承和创新,在现今党史学习教育这一背景下,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吸收传统说书的优点并注入时代活力,寓教于乐,以文化输出为核心,在传播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陕北说书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大学生责任与担当

加强对陕北说书这一传统民间曲艺的保护具有充分必要性,保护和发扬陕北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人民自豪感、认同感以及促进传承和创新地区文化。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当地文化积淀、培育良好民俗、振兴乡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民族文化保护作出贡献,利用科技力量促进文化传承发展,发掘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吸引更多人进一步感受当地人文风情,丰富文化生活,带来独特文化体验,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带动下一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红色精神,体现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三)独特的艺术价值

陕北说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长期以来,说书艺人们创作了大量的说书作品,为人民群众带来娱乐,丰富和发展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说书艺人们以优美动听的腔调和婉转悠扬的旋律说唱着那些动人事迹,富有感染力。作品传达着强烈真切的情感,带给欣赏者极致的体验。流传至今的说书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还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此外,附着浓厚地域特色的陕北说书也正是研究陕北民俗的重要资源。走过历史的长河,陕北说书依然焕发活力,它不断适应着社会发展,日益符合当今人民大众审美,在互联网时代登上了新的舞台,继续为人们带来精神享受和滋养。

陕北说书保护工作长期以来由各级政府承担,而政府的工作相对更加偏向于行政管理职能,虽说近年来也在政策和经费方面推动引导,但是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仍有待提高,在保护、推广、创新方面措施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机构的协助。其次,地域影响,陕北说书受众范围较小。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在黄土高原特殊的文化地理环境影响下,陕北说书表演时主要使用地区方言,导致其受众群体主要为中老年人,不少年轻人则对相对单一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没有太多兴趣,缺少一定的情怀与认同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同时也面临着演员收入低、传承人少以及对传承人的关注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在艺术创新方面,陕北说书不仅面临着经典曲目流失的问题,也缺乏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交流融合的机会,更缺少大量优秀作品来进一步提升陕北说书的整体艺术水平。

(一)建立专业服务机构

建立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以更加专业的角度和方式协助政府更好地承担此类非遗保护工作。与政府、企业组织达成合作,得到其支持与帮助,联合打造说书艺术专业宣传平台。目前市场上已有的非遗类单一应用程序涵盖非遗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同时存在功能不全面、夸张宣传等一系列问题,缺少针对非遗的某一产品做专门的应用程序,平台市场饱和度低,存在市场空白。就特定说书这一非遗文化进行宣传,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或可与当地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单位和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对接,在陕北说书馆等文化相对集中区域给予相应人员了解机构平台功能以及价值的机会,同时可以向参观博物馆的游客介绍有关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去了解陕北说书文化。坚持将文化宣传推广作为最核心的部分,注重说书内容的更新创造,专注于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进行党史宣传学习。

(二)多样化趣味性表演

结合现今党史学习教育这一背景,基于陕北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立足中国现阶段党史宣传政策,与时俱进,以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以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传播方式,突出表演的多样化、趣味性和情境性,宣传非遗文化、歌唱红色精神、帮助政府宣传地方形象,释放文化生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主动深入了解陕北说书艺术。

(三)编撰陕北说书集

成立有关工作室,组织传承人或有关方面专业人员,整理传统书目。过去时代发展过程中,许多说书方面的经典书目逐渐流失,新时代发展中也缺少对优秀作品的整合,因此要在发掘文化遗产精神内涵的同时,结合时代变迁和人民群众生活,在艺人积极创作后及时收集优秀作品并整理成册出版发行。

(四)线上线下模式相结合

运用新媒体平台优势线上线下的联合作用,利用政、企、校等多方优势进行资源对接,打破地域限制,进行文化跨地域交流融合,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群体,开启新时代以陕北说书艺术为代表的公益之旅。

线上模式可以通过主流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推广,与说书人合作,定期推出宣传片并录制演出,共同推广陕北说书文化。政府、企事业单位方面,可以通过其官方平台帮助陕北说书艺术更好地展现艺术魅力,更好地宣传方针政策、红色文化。

线下模式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主。通过与中小学或课外活动中心合作,推行夏令营体验项目,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红色文化的宝贵精神,开展第二课堂“说书文化进校园”活动,吸引孩子们关注说书、学习说书,传承传统文化。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鼓励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红色思想,使红色革命精神在学生们稚嫩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伴随着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依托合作高校、政府政策支持以及陕北说书人本地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利用,组织开展“陕北说书进高校”活动,开设陕北说书有关选修课,激发大学生兴趣。线下实体方面,政府、企业、高校及各方资源可以联合成立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合作运营非遗体验馆,邀请知名陕北说书艺术家进行现场演绎,同时制作易拉寶、宣传片等进行陕北说书艺人及其演出曲目展示,让更多的人现场感受说书文化。

陕北说书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艺术,所以推动陕北说书的传承发展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结合时代背景,根据实际情况为传统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在传播与交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这是广大陕北说书艺人当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茵:《以韩起祥张俊功曹伯炎为例看陕北说书》,《曲艺》,2010年第2期,第30—33页。

[2]张玺语、霍阔阔、侯旭婷、符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红色革命文化基因的保护与传承——以陕北说书文化保护传承为例》,《新西部》,2019第29期,第52—54页。

[3]张统宣: 《互联网时代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播——以陕北说书为列》,《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第2期,第66—68页。

[4]杜成斌、崔利宏:《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和必要路径——解读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自信》,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5—9页。

(作者:葛孜,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何雪莹,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本科生)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陕北文化
文化与人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陕北方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谁远谁近?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