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文化符号学中的曲艺发展“密码”

2022-04-14

曲艺 2022年4期
关键词:符号学曲艺密码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文化符号学则是其下的一个分支。文化与思想往往具有一定指向性,是某一群体集体记忆的具体产物。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能够使用符号来创造文化,包括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等一切的文化形式都是人利用符号创造出来的。由于人类具有把信号变成符号的能力,所以能够改造世界,而不是像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就此而言,文化符号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信息提炼转化后的产物,是认知层面的信息聚合体精华。而要解读文化符号,也要充分认识到其中蕴藏的现实信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曲艺作品或者语言类作品佳作如泉涌,如“领导,冒号!”“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吃啥?没有劳动者的劳动,穿啥?吃穿都没了,你还臭美啥?”“大锤八十,小锤四十”等金句自不必说,而《英雄母亲的一天》《主角与配角》《小偷公司》《牛大叔“提干”》《荆轲刺秦》等,更是深刻反映当时某一现实情况的好作品。总的来说,曲艺文化符号在现实主义中形成,解读“密码”也蕴藏在现实主义中。

传播是符号的传播,人们借由某种符号对某种现象进行表达,也借由符号理解某种现象,而具有传统权威性的媒介在对文化符号进行不断地解码与编码,也就是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人们往往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某种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社交平台中UGC(用户生成内容)与 PGC(专业内容生产)逐渐结合,在带来“业余的专业化”的正向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文化符号的媒介解读泛滥和空心化的隐患,如四川大学的赵毅衡教授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就提到,“今天已经见到了端倪的符号灾变,将让文化丢失历史,留下满世界只有虚幻文本身份可粘连的空洞人格。”为此,我们在加强传播力度的同时,更要加深作品与演员的“互文”——好演员不断呈现好作品,好作品不断成就好演员,共同打造出一个活态的文化符号,也符合大众对艺术的心理期许,如此,我们才能始终把握对曲艺文化符号的解读主动性。

本期特别策划以“解读文化符号学中的曲艺发展‘密码”为主题,邀请作者围绕文化符号从哪里来、如何解读文化符号、媒介对文化符号解读的影响、未来的类型文化符号又要如何建构等一系列问题为文,以期为曲艺提供另一角度的研究视野。

猜你喜欢

符号学曲艺密码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谁泄露了密码
密码藏在何处
破译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