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的互动性研究

2022-04-14周敏

公关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互动性三全育人

摘要:高校外部空间是大学生校园活动的重要载体,其承担着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学习场所的重要功能。因此,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的互动性尤为重要。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需要研究其空间布局、形态、尺度和构成要素,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以及行为学等理论,使得高校外部空间的设计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理念。

关键词:高校研究,高校外部空间,互动性

一、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现状分析

1.外部空间单一化

根据上海几所高校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外部空间缺乏对互动需求的深入研究,将校园广场和绿地草坪作为外部空间的重点营造对象,常常在广场中央放置一个高高在上的雕塑或标识,使空间内缺乏休憩和交流的空间,通常给人造成一种疏离感和不便感。绿地草坪作为校园最常见的外部空间,其设计往往千篇一律,难以形成多样性的空间,从而造成外部空间的单一化。

2.外部空间缺乏层次性

大部分高校外部空间缺乏层次性划分,如公共、半公共、私用以及娱乐、过渡性、宁静等不同空间的营造。尽管在校园中集体行为是主要的,但个体或少数人的行为也不容忽視,人数较少或个人独处时需要私密且宁静的空间。从私密空间过渡到公共空间时,需要半公共空间作为过渡。因此,外部空间要根据人群、行为特征等要素区分空间层次。

3.外部空间缺乏育人理念

在同一校园内相距30米的两块草坪(如图1-1,1-2),功能特性基本一致,没有根据学生的活动规律和行为需求营造不同特征及功能,造成空间的雷同。高校教育不仅集中在课堂上,也体现于校园外部空间中,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融入专业特色与校园发展史的外部空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营造出学科共建的学习氛围,深入了解学校历史,从而形成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既能实现校园外部空间的特色化,又能全面贯彻育人理念。

二、互动性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的必要性

1.相关理论和概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外部空间是实体建筑以外,人为创造的有意义的外部环境,具体到高校外部空间即高校建筑内部空间以外的部分。互动性体现于能够在校园中实现思想交流、学术沙龙、文体活动、休憩、交谈等活动,能够吸引课堂教学延展到校园外部空间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2.基于互动性的高校外部空间有助于加强学术交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因此,在满足基础需求外,高校外部空间中应充分考虑主体人群的特性,创造能够激发互动性和多种活动类型的外部空间,既能满足必要性活动,还能在适宜环境与有吸引力的外部空间中激发自发性活动,如学科间联动产生学术交流。在外部空间中由于互动性而产生受他人活动影响的社会性活动,由此产生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加强学术交流。

3.基于互动性的高校外部空间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

在高校外部空间中,互动性能够充分激发同学间的探讨交流,不再拘泥于课堂单一的授课式教育,有助于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外部空间中,使同学们在互动中学习。同时,高校本身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学科多样化,外部空间可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加以体现,并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借助互动媒介生动再现,既能促进学科交叉与综合发展,还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

三、高校外部空间对人行为心理认知的影响

1.高校主体人群的行为和心理

高校的主要活动主体是教职工和学生。校园中满足学习与生活需求的空间为基本空间,如图书馆、教室、宿舍等,此类空间属于低层次需求。高层次需求需要在校园外部空间中创造出丰富多样且具有交流功能的空间,打造出区别于课堂内的学术交流、平等交谈、促进学习和自由研讨的空间。

在行为心理方面,不同学生对空间类型的需求也不同,有的学生愿意将课堂知识延展到外部空间中进行深入探讨,有的学生愿意依赖校园中的某处空间得到放松和休憩。由此可见,主体人群的行为和心理需求,是影响外部空间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关键所在。

2.适宜的空间尺度使人产生归属感

判断一个空间的尺度是否合理,其标准主要源于人的心理感受。在高校外部空间中,为满足多样化需求应将空间性质进行划分,例如在安静阅读时,人们通常会选择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其尺度宜人,使读者全身心投入书籍时不会造成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如图2);在交流探讨时,人们通常会选择相对自由且开放的空间,既可以围成一个小空间也可以灵活交流,例如开放式台阶(如图3);当容纳人数较多时,人们通常会选择开敞空间,如草坪或下沉广场空间。针对不同功能和需求进行空间区分,不仅能丰富校园外部空间的层次性,又可以降低多种活动间产生的干扰,使不同尺度的空间都能营造出领域归属感,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

此外,外部空间中增加植物景观也能增强人与空间的深度连接,会强化人在空间中的归属感。视觉上,植物的多种色彩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和忧伤等;嗅觉上,植物散发的味道有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例如桂花、栀子花、茉莉等植物散发的香气具有促进睡眠和放松心情的功效,借助外部空间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等情绪,从而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育人。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介入互动性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1.高校外部空间与互动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外部空间从层次上分为下沉式、开放式、半封闭、地台式和复合空间等。从功能需求上分为教学研讨空间、文化展示空间、学习互动空间、演讲辩论空间等。高校外部空间基本可以将活动概括为个人的、小集体的、群体的,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以用系统思维将各个空间和层次相互关联,从结构、功能、风格等方面与高校内部空间建立整体联系,满足校园主体人群的互动需求。

其中,一到两人的活动,空间通常呈静谧状态,适合营造半封闭的、安静的读书空间,满足学生在室外学习的需求;小集体的活动,其空间使用相对灵活,如同学间探讨学术或交流问题,可以营造下沉空间、地台空间、复合式空间,或是根据互动类型营造不同空间。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结合互动需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体现校园外部空间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例如,日本九州产业大学(如图4),在外部空间中结合不同学科区域特点,设计了多种类型的休息空间,并将休息台阶结合学科特色设计为“模拟梯田”,这一做法不但巧妙解决了学校的地势高差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亲临造景之美、回归梯田自然之美,丰富了校园外部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2.育人理念与外部空间文脉相结合原则

在高校空间中所有活动都紧密围绕教育功能展开,以满足教、学、研及校园生活的多种需求。高校育人理念不仅体现于课堂之中,也潜移默化的体现于校园外部空间中,通过空间文脉体现校园特点,并对接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育人理念的体现需要深入探析校园涵义、教育隐喻、场所精神和校园风格,将其更好的映射在校园外部空间中,从而影响校园主体人群的思想、人格、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起到育人作用。

此外,高校外部空間可结合校园文脉、人文思想和学科内容,使空间更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如教学研讨空间、文化展示空间,这样的空间有助于主体人群在平等、自由的关系中畅所欲言,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并吸引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学生。校园外部空间中对教育性和人文性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文化氛围。例如,广东顺德一中德胜学校(如图5),其外部空间依据不同学科进行功能划分,每个空间中都设有一系列的形式和活动来明确学科特色主题,物理学科空间结合物理知识命名为“牛顿重力花园”,地理学科空间命名为“地图园”及“风力农场”,每个空间都不相同,具备自身学科特色,同时空间在形式和视觉上也营造出不同感受,增添了校园外部空间的育人理念和趣味性。

五、结论与展望

当前的高校外部空间已经不只局限于基础的室外活动,还需在外部空间中体现育人理念,由课堂育人延伸至校园外部空间育人,实现育人理念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校园外部空间其实就是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尽管有时我们会忽视空间的物质存在,但其实空间全程都在影响着我们,并干预着我们的精神活动。因此,在校园外部空间中融入“三全育人”理念,不仅有助于增强校园空间的丰富性,而且能够使育人理念贯穿整个校园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升校园外部空间的文化氛围。

PR

参考文献:

[1] 董秀娜,李洪波.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0(08):148-152.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第97页。

[3] 向泽涛:《大学校园课外交往空间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第100页。

(作者单位:周敏,上海大学)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互动性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玩转表演
新媒体环境下保险营销工作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探究
“物”化的空间
面向提升校友网站互动性的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