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文化在高中德育课程中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2022-04-14李珊珊

天津教育·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土红色德育

李珊珊

乡土文化是根植于特定地域内,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长期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总和。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溯源、地理物产、文物古迹、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等。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多样,乡土文化功不可没。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筑牢文化之“根”,将其融入到高中德育过程中,理应是一线班主任凝聚思考、尝试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将乡土文化引入到高中德育工作中的意义阐析

(一)新时代高中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華民族思想和精神内核,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简称为《指南》)。《指南》提出了中小学德育的五项主要内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现在重要位置。2021年又相继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均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体系中,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更是光荣的使命。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如何有效开发乡土文化,并对其进行鉴别、提炼与整合,使其发挥出最大育人价值与功效将是一项重要课题。

(二)坚守文化自信的核心价值要求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安土重迁、安居乐业、故土难离……一直都是流淌在国人精神血液中的“乡土魂”。乡土是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我们的皮肤是乡土的颜色,眼眸是乡土的深沉,勤劳质朴的本性是乡土孕育的性情,浓郁地方风情文化是乡土呈现的结晶。乡土文化是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特有的、区别于任何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在今天,西方文化来势汹汹,多元文化严重冲击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青少年穿的是洋品牌,吃的是洋快餐,过的是洋节日,唱的是嘻哈风……在此形势下,唤醒其对乡土天然的亲切感、归属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性,坚守我们的文化自信,将乡土文化一代一代地继承创新下去。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事,责无旁贷。

(三)丰富完善德育工作方式的内在需求

多年来,德育工作成效性的症结一直都在于如何从外部“教化”与“训化”的单一、硬性的规范管理走向学生内心的需求与共生。课堂空间的狭窄性、德育内容的教条化、活动形式的局限性、育人说教的模式化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高中德育工作的向前发展。因此,我们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将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整合优质资源,丰富德育内容和形式,开拓广阔空间,拓展师生视野与眼光,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孕育学生德育,在学生心中深植“原乡种子”。

二、将乡土文化引入高中德育精彩课程中的现实路径

所有的德育途径最终都有“课程”,我们致力于以乡土校本教材为章本,以新型多样德育课程为载体,以学生道德生长与内核化为目标,将乡土文化全面引入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切实增强学生的乡土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国人自豪感,构筑学生的精神高地。

(一)依托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发德育体验课程

滨海新区的地理位置极佳、优势资源显著、自然与人文景观独具风貌。无论是传说中的妈祖庙、延续千年的长芦盐场、庞大的滨海航母主题公园、美丽的东疆湾沙滩景区,还是新兴的最美图书馆、国家海洋博物馆、位居全国前列的天津港……均是独一无二的乡土文化资源,更是德育课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良好素材。

我们以校本化、班本化为单位,以研学之旅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设定德育实地体验课程的目标、主题、内容、方案,规划行学最佳路线图,精选研学基地,获取研学个性化体验成果,并进行优选、共享化展示。例如:带领学生进入长芦盐场,可以切身实地领略“七彩盐田”“玉砂仓廪”“八卦滩文化广场”等景点之美。千年古韵盐场域,现代科普教育最佳基地。这种德育研学体验课程,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讲授、说教模式,让学生可以触摸到实物、景点,置身其中,提升其对文化传承意识,增进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认知与了解。

(二)依托红色资源开发德育信仰课程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红色信仰是德育课程永恒的主旋律,全力打造精品课程,我们将全力以赴。

我们不妨将课程设定为学科德育精品课、红色基地研学课和泛在空间课堂等类型。学科德育精品课立足于各学科渗透德育,传承红色信仰,拓展德育渠道。高中应以语文、政治与历史统编三科为排头兵学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结合地方革命故事、英雄人物、革命作品等乡土资源,进校本、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打造出深入人心的学科德育精品课。红色基地研学课立足于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大沽口炮台、汉沽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带领学生重温革命战斗岁月,铭记革命先烈,赓续红色精神。我们将以上两种课程进行整合,打造泛在空间课堂,分成“公众资源库推送”“课堂现场”和“个人学习空间”三板块,“公众资源库推送”板块由红色革命故事、红色信仰精神、红色革命作品、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英雄人物五项内容构成,“课堂现场”设计精彩网页,创设阅读区、素材区、讨论区、活动区、展示区等五个创客空间,“个人学习空间”分为个人动态信息、自学空间、作业提交、成果展示和资源推介等栏目,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新型教学模式。

(三)依托民间艺术开发德育技艺课程

开发德育传统技艺课程可以依托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汉沽飞镲久负盛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本土沿海渔民编排了灵活多样的飞镲套路,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高度融合,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渔盐文化艺术。推进乡土艺术进校园,是现下汉沽许多中小学正在做的事。设定德育传统技艺课程时,可以邀请飞镲传人来校开设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这项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邀请民间飞镲队伍来校进行表演,进行现场技艺传授,学成之后走访兄弟校进行交流互访;亦可带队参加汉沽飞镲节,与各支民间队伍同场竞技,可以激发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活动的热爱,提升他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汉沽素有“中国刻字版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汉沽版画立足于本土的地理风貌、乡土风情、人文底蕴,采用木刻、纸版、丝漏版和油印、水印等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高雅艺术。学校德育现已积极引入学生社团活动中,专门设置传统技艺课程,设定老师定期为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以《论语》等经典文化为版刻内容,切身领会地方艺术的魅力。刻有自己名字的版刻将永久悬挂在学校楼道墙壁之上,成为学生高中时代最美好的印记。

(四)依托志愿服务开发德育实践课程

志愿者是城市文明风尚的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他们用情怀、爱心、担当行走于社会各个角落,用无数个一己之力诠释着良知、道德、信念的定义。我们的学生身处在这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跟随志愿者的脚步,用微笑温暖人心,用爱心传递幸福,用行动体现青春的价值,这就是最美的志愿精神。

当下,我校的班主任们借助“学雷锋志愿服务日”的良好契机,正在带领着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各个社区,清扫卫生垃圾、规劝不文明行为、宣传创文知识,用一言一行践行着文明志愿服务精神,为一方水土以己之力、尽己之能。我们认为,这是德育最好的生活教材。

如果脚上不沾泥土,哪会有土地的芬芳。乡土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根”,选取适合的乡土文化,充分挖掘其内涵与价值,用全新的理念与思维打造精彩多样的德育课程,让德育的渠道有本可依、联合发力,让真、美、善的正能量充盈在学生生命成长中,这便是我们的追求。

(徐德明)

猜你喜欢

乡土红色德育
《中国德育》
江澜新潮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追忆红色浪漫
乡土分外妖娆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