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与有效性研究
2022-04-13汪国荣
汪国荣
邳州市中医院 骨伤科,江苏 邳州 221300
0 引言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患者容易出现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病[1]。此疾病轻者无明显症状,随病情缓慢进展,患者可感觉乏力、腰背痛、脊柱变形等情况,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3]。老年人因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下降,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当遇到撞击、跌落、摔倒等情况时,极易出现骨折现象,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有不利影响[4-6]。临床上此类疾病常使用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恢复有不同影响。基于此,本文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微创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应用与有效性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治疗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86例,以住院病床单双号进行分组,即参考组(n=43)和实践组(n=43)。参考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61.58±4.73)岁;体重47~83kg,平均(65.21±4.28)kg;病程1~7d,平均(4.02±1.05)d;学历信息: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依次有20例、13例、10例。实践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7岁,平均(61.47±4.75)岁;体重48~82kg,平均(64.86±4.32)kg;病程1~7d,平均(3.99±1.07)d;学历信息: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及以上依次有19例、14例、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说明具有较好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满足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依据患者;②经X线检查确诊患者;③满足手术治疗指征患者;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认真阅览同意书每项并签字患者;⑤一般资料均已进行备案患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多脏腑功能损害患者;②患有传染性疾病患者;③意识不清醒患者;④凝血功能缺陷患者;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⑥无法正常对话交谈患者;⑦不配合研究患者。
1.2 治疗方法
在为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需要先做好患者的信息采集工作,辅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了解患者骨折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手术方案;为患者口头讲解相关骨折知识,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状况,做好心理准备,便于配合相关临床工作;介绍手术方案,解答患者困惑,告知所需的花费,做好心理建设,提高患者依从性;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安抚好患者情绪,引用成功手术治疗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增强手术耐受性。之后,为患者进行不同术式治疗。
参考组接受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相关步骤如下:先调整患者体位,使用75%乙醇和碘伏做好皮肤消毒工作,由麻醉医师为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处理,选取本院采购的C型臂X线机,在此视野下定位患者的骨折位置,在药物起效后,由专业医师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然后利用椎弓根钉棒做内固定手术,待手术完成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成功情况,放松患者身心。术后患者需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待病情有所恢复后可在辅助工具帮助下进行床下活动。
实践组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相关步骤如下:将患者调整为俯卧位体位,对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利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处理,在本院采购的C型臂X线机视野下定位骨折部位,并确定穿刺点。在穿刺点做手术切口,长度为2.5mm。从此处将穿刺针置入椎体中,待球囊扩张后向其中注入适量的骨水泥,每次注入量为0.25mL左右,待骨水泥完全渗透后终止注射。然后使用明胶海绵进行填充,确认填充完毕后,将注射导管拔出,对患者进行局部包扎。术后将相关用具整理好。
两组患者术后均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还应配合科学的护理方式,加快患者康复进程。①饮食方面:以清淡营养饮食为主,建议多食用富含钙元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鸡蛋等,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绿色叶菜、胡萝卜等,有助于调节患者胃肠功能,减少便秘风险;适当更改膳食结构,维持机体营养充足,为术后恢复提供较好的身体调节。②卫生方面:每日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减轻局部受压情况,并为患者擦拭身体,减少汗渍黏腻感,提高患者舒适性;勤更换床单被褥,减少病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③康复方面:在卧床期间,可佩戴外固定支具,利于患者骨折处恢复,缩短卧床时间;进行四肢被动活动,改善关节活动度,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在病情稳定后,建议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床旁站立、搀扶行走为主,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不断增加运动量,改变活动方式,如太极拳、爬楼梯等,不断恢复患者行走能力,增强身体素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指标、疼痛情况、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治疗服务满意度进行统计。
(1)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三种指标。
(2)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0~10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越轻。
(3)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进行评估,满分为60分,得分51~60分表示良好,得分41~50分表示较好,得分31~40分表示一般,得分21~30分表示差,得分0~20分表示极差。
(4)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无疼痛感,并经过X线检查提示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感有所改善,并经过X线检查提示有所恢复。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疼痛感未见好转,并经过X线检查提示未见恢复。临床疗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并发症情况:包括下肢静脉血栓、压力性创伤、腰痛三种情况。
(6)治疗服务满意度:利用百分制问卷评价,共有特别满意(不低于8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不超过59分)三种评价,治疗服务满意度=(特别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检测,其中手术指标、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作t检验;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治疗服务满意度均采用[n(%)]表示,作χ2检验。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指标
实践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指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指标对比(±s)
2.2 对比两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
实践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均好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对比(±s)
2.3 对比两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实践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n(%)]
2.4 对比两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
实践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对比[n(%)]
2.5 对比两组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服务满意度
实践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服务满意度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服务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骨科常见疾病,流行病学显示,此疾病发病与年龄息息相关,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7]。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3%,女性发病率为49%。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体内性激素减少,刺激破骨细胞生成,抑制成骨细胞生长,且因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器官功能衰退,致使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量和骨质下降,易形成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8-10]。手术治疗是治疗效果较好的方式,不同术式有不同的特点。传统开放手术虽能够使骨折复位,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但具有局限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切口大,患者恢复慢,易产生并发症,患者接受度不高[11-13]。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微创手术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得到医患普遍认可。此术式主要通过将骨水泥填充到椎体内,以此恢复椎体高度,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脊柱部位疼痛,增强脊柱结构稳定性,避免脊柱侧弯或畸形现象发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14-16]。此治疗术式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势,临床治疗价值较高。
本研究表明,实践组患者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均比参考组优,疼痛情况和生活质量均比参考组好,临床疗效比参考组高,并发症情况比参考组少,治疗服务满意度比参考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为研究患者使用微创手术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长,减轻疼痛水平,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且获得患者的普遍认可,使用价值较好。
综上所述,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使用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更佳,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增强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服务质量,且治疗安全性更高,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