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与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评价
2022-04-13张海河段会玲白玉龙王晓彤
张海河,段会玲,白玉龙,王晓彤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甘肃 张掖 734000
0 引言
泌尿系结石即发生在泌尿系统的结石,可出现在肾脏、输尿管、膀胱的任何部位,一般由肾脏产生,随着尿液的流动可掉落至输尿管或膀胱,包括肾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几种类型,其中以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最为常见。泌尿系结石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存在腹部绞痛、排尿困难等多种不良症状,及时有效的疾病干预非常必要[1]。现阶段该病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体外冲击波碎石等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调查发现,保守药物排石效果不理想,结石清除率显著不足,治疗周期较长,存在治疗不彻底的情况,经皮肾镜手术虽然可以将结石进行有效清除,但是存在一定创伤性,预后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导致术后的疼痛、感染等多种问题,并且对肾脏造成一定损伤,患者对于该方法的接受度不理想。随着医学的进步,医疗器械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外冲击波碎石在泌尿系结石中的得到推广和应用,该方法不会对身体组织造成损伤,结石的清除率也较为理想,可获得较好的疾病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得到保证,因此需要将其与外科手术方法进行对比,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2]。本文对体外冲击波碎石与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相关指标进行评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选取102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盲选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年龄28~52岁,平均(40.11±3.44)岁;病程0.2~3年,平均(1.53±0.35)年,结石直径8~26mm,平均(17.23±2.43)mm。观察组年龄26~52岁,平均(28.32±2.04)岁;病程时间0.3~3年,平均(1.57±0.32)年;结石直径6~26mm,平均(17.11±2.36)mm。两组患者各项情况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接受彩超、CT检查后确定为泌尿系结石;②符合手术指征;③实验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④患者签署实验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实验依从率低者;②未进行完善的临床检查、就诊资料不完善者;③有血液类疾病者;④有传染性疾病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经皮肾镜手术治疗,进行全身麻醉,取结石位,自尿道置入5F输尿管导管,即在患侧逆行插入F5型号的输尿管,建立人工肾积水,将体位调整为俯卧位,在肾区下放置软垫,背部调高30~40゜,在B超的引导下进行定位,以肋下10~12下腋后线、肩胛下角线的范围进行观察,结合结石的分布位置,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在穿刺成功之后导丝置入肾盏中,使用筋膜扩张器对通道进行适宜扩张,使其由8F变为16F,之后借助Peel-away鞘建立经皮肾操作取石的通道,将输尿管硬镜置入肾盏内,在内镜的直视作用下进行钛激光碎石,注意选择合适的脉冲压力,对于较大的结石碎片则使用取石钳取出,在结石取出之后,将Peel-away鞘退出,进行常规缝合,留置双J管、肾造瘘管。
观察组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进行治疗之前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结石位置,如结石处于输尿管上中段、肾脏则需要保持仰卧姿势,如结石位于输尿管下端则使用俯卧姿势,同时不同结石需选择不同冲击波碎石方式,对于肾脏结石电压控制在9~13KV之间,冲击次数1500~2000次,输尿管结石电压则控制在10~15KV之间,冲击次数1500~2000次,治疗期间注意碎石机焦点位置的调节,治疗结束之后排尿时需使用容器,观察尿液中是否存在血液、粉末沉淀物以及颗粒沉淀物,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胀痛和感染的情况。如为大结石需全方位碎石需进行1~3次体外冲击波碎石,每次治疗间7d以上。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估。在治疗疗程结束之后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如果临床腹痛、血尿和肾绞痛症状消失,经影像学检查无结石则表示痊愈;如腹痛、血尿和肾绞痛症状得到改善,经影像学检查结石减小表示改善;如临床症状无改善,影像学检查结石无变化则表示无效。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治疗后需记录尿路感染、尿血以及结石转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③手术指标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时间、结石直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④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评估。在结石清除之后对结石残余的情况进行观察,统计是否一次性将结石进行清除。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3.0,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进行统计学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n(%)],进行统计学卡方χ2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值,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检验差异不显著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评估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为100.00%,两组疗效评估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评估[n(%)]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61%,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n(%)]
2.3 两组手术指标评估
两组的取石直径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指标评估(±s)
表3 两组手术指标评估(±s)
2.4 两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评估
观察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为92.16%,对照组为94.12%,两组均较高,疗效评估无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评估[n(%)]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在临床的发生率较高,是指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膀胱、尿道、肾脏和输尿管结石,泌尿系结石包括上尿路结石和下尿路结石。上尿路结石主要是指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主要是指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如结石位于肾脏,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若患者出现肾积水,则会有腰部隐痛或钝痛等;如结石位于输尿管,会出现腰背部剧烈绞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如位于膀胱,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如结石位于尿道,患者会有排尿中断等症状。另外,泌尿系结石患者还可出现血尿症状,在疾病早期不进行控制,长期发展则会发生肾积水和尿路梗阻,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因此及时有效的干预对疾病的恢复非常必要[3]。
泌尿系结石以往采用药物排石的方式,但是治疗周期较长,无法将结石有效清除。手术可以将结石进行有效的清除,特别是复杂的输尿管上端结石和直径较大的结石,通过肾镜对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进行观察,创口小,出血也少,手术的适应证广,结石清除率也较为理想[4],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式,在穿刺扩张通道及取石过程中,对肾脏组织造成摩擦损伤,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是创伤相对较大,术中容易发生出血,容易发生术后尿血的问题,导致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体外冲击波碎石在临床得到普及[5-6]。
体外冲击波碎石以声学为原理,借助瞬间的液体内高压进行放电,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借助水作为介质形成一种冲击波,对结石定位的同时进行冲击,将结石粉碎,使结石随着冲洗液排出体外,因软组织密度差异最小,冲击波的能量可以在身体内传播,并显示到结石流体界面,密度之间的差异可直接显示,同时区域内大量集中的多个冲击波,产生的能量直接克服结石的抗拉强度,使其发生碎裂,而这个过程的重复则可使结石粉碎为小的碎片,使结石可以自发排出体外,达到取石的目的[7]。这种方法对机体损伤非常小,属于一种无创治疗的方式,对于直径低于1.1cm的结石清除效果较好,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石,通过1~3次治疗也可以进行较好的治疗,因此整体治疗有效率较为理想,可达到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8];在进行操作中使用机器对准结石,经过多次能量的释放达到碎石的目的,操作简答方便,患者的接受度更高,而且操作的时间也短,结石的一次清除率也较高,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优势较为明显[9]。
体外冲击波碎石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肥胖和结石位置在髂血管位置的患者来讲,易受肠道气体的干扰,使B超定位准确性不足,导致冲击次数的增加,影响疾病治疗的结果[10],对于以上类型的患者,可通过侧卧位进行手术,并且术前尽量减少产气类食物的摄入,术前30min排空大便,减少肠气的干扰[11]。体外冲击波碎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发生震动和摩擦,发生组织水肿和炎症的问题,因此对于巨大鹿角状结石、肾功能不全和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则不宜采用该方法,仍需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减少治疗的风险[12-13]。因此在使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时,需要掌握严格的适应证,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在首次治疗之后,如果无法将结石排出,需要间隔2周之后再次进行碎石,为泌尿系统的恢复提供时间,减少对周围器官的损害[14]。如患者在结石的直径大于150mm,经过多次碎石之后均未成功,则需要选择经皮肾镜手术进行碎石。同时在手术结束之后应教育患者改变饮食习惯以降低肾结石复发的风险,提升疾病的综合干预质量[15-16]。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方法对于结石的清除率高,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作为微创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无创,对机体损伤较小,但是存在一定的适应证,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实现更加理想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