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
——以福州市永泰县蒲溪村为例

2022-04-13卢元文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庄村民

卢元文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曾多次到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调研乡村脱贫工作,在调研中他指出,乡村发展要结合乡村当地特点,做好“山水”文章,鼓励山区干部和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和“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1]。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和任务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事关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局,解决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意义重大。

一、蒲溪村概况

(一)村庄自然资源状况

蒲溪村位于永泰县东北部,与闽侯县交界,平均海拔600 m,属丘陵地带,宜农宜林。该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4.5 km,距离永泰县城30.5 km。年平均气温16~19℃,常年平均无霜期达310天,平均降水量为1600~2400 mm,每年3至9月是多雨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3%,受季风影响显著。

在基础设施方面,蒲溪村主干道已通水泥路,但仍有两个自然村还未通水泥路。目前,全村水(自来水)、电(电力)、路(机耕路)、农田灌溉水渠等基本建设齐全,但日常维护薄弱,影响设施的正常使用。

(二)村庄人口发展状况

蒲溪村所在乡辖13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2019年全乡总人口13834人,共4942户。蒲溪村共有人口451人、123户,辖4个自然村(葱蒲坑、双溪、珠坪、大双溪)[2],村内以苏、王姓氏为主,7个村民小组,均为汉族,常住人口大概100多人,主要是留守老人、儿童。截至2018年2月,全村共有低保户4户、五保户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3人。村民主要居住在土木结构的房屋里。

(三)村级经济发展情况

全村农业基础良好,主要种植水稻、李果、槟榔芋,耕地面积520亩,粮食自给有余,种植的槟榔芋等蔬菜畅销外地,深受欢迎。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拥有400多年树龄的国家一级保护树木红豆杉。在家村民平时靠“打零工”作为经济来源之一,工价是成年男性150~200元/天、女性120~150元/天,此项收入可达到个别家庭在家收入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村民大都外出务工、经商以增加家庭收入。

(四)基层组织情况

蒲溪村换届选举共产生新一届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4人;总体平均年龄较上一届年轻5岁,文化程度最高是中学。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28人(含驻村书记1名)、外出党员18人、大学生党员3人,1978年前入党的两名,党员普遍年龄偏大,年轻党员缺少。

(五)村庄社会事业情况

全村医保和社保基本覆盖,群众应保尽保。村庄无独立卫生所,难以满足留守老人和儿童日常感冒、咳嗽、腹泻等的基本诊疗需求,基本药品配备不足。村庄已完成幸福院建设并配有一间15m2厨房,方便老人日间休息活动,但幸福院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蒲溪村乡村振兴现实困境分析

课题组成员深入蒲溪村,实地开展调研走访,了解到制约该村振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方面

村庄集体经济薄弱,无支柱产业,村财零收入,靠上级财政转移拨付。留守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李果、槟榔芋,饲养鸡、鸭、牛、羊、蜜蜂等,农产品粗放,未进行深加工,缺乏产业优势,自身“造血”功能不强。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低效率、低产出的水平上。

(二)基础方面

村财政收入困难,公共设施投入不足,基础不完善;村庄缺乏整体规划,无文体活动场所,饮用水池和卫生所条件较差;主干道路较窄,仍有两个自然村未通水泥路,影响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及销售;部分护岸和农田灌溉设施损毁老化。

(三)人才方面

村庄有能力、有学历的致富能人不愿回村发展,村干部文化程度低、没有专业技术,青壮年缺乏。如果将绿色加工基地建在山区村庄,组织当地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进行来料加工,企业可以降低用工等成本,贫困农户可以在家门口增收,实现互利共赢[3]。

(四)市场方面

村民思想保守且小农意识较强,缺乏开放观念;市场信息闭塞,未成立农业经济合作社;村民缺乏互联网思维和品牌意识,农产品还以传统的方式销售,在盛产年份,农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常常受到价格压制。

(五)组织方面

基层党组织薄弱,党员平均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且大多都在外务工,支部引领示范作用较弱,村级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不稳定,缺乏职业化。

通过综合调研发现,制约该村发展振兴的主要因素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致富能人带头、产业规划不清晰、村级组织力量薄弱、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等。因此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中需要一一破解发展的关键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乡村振兴实现关键环节图

三、蒲溪村发展振兴对策模式

基于蒲溪村的自然资源及当前发展困境,笔者认为,应综合借助“互联网+、旅游+、农事体验+、教育+”等现代思维[4],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发展村庄经济。

(一)“互联网+农业”振兴模式

通过整合蒲溪村的有机大米、李果、槟榔芋、山茶油、苦笋、青红酒、红豆、土鸡、土鸭、药材等农特产品资源,依托农村电商、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将产品进行营销推广;同时,针对村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打造,形成小而美品牌模式。

(二)“旅游+”振兴模式

村庄拥有得天独厚的山川、溪水、空气等自然资源,可借助永泰县白云乡姬岩省级风景区旅游胜地的平台,引导游客走进村庄进行“洗肺”“洗心”等,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帮助提高村庄知名度。

(三)“体验+”振兴模式

通过开辟种植区,吸引游人来体验田间耕种、果蔬采摘,亲身体验手工酿造青红酒,拉近游人与乡村生活的情感距离,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村民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

(四)“教育+”振兴模式

高校班级、师生结对村庄学生,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就业的对口帮扶,确保贫困学生不失学、不辍学,直至其完成学业、就业。具体措施有:以富带贫,让学校“三好一强”(经济条件好、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帮扶意识强)的学生与贫困地区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扶智、扶志、扶困等帮扶工作。提升功能定位,用教育反哺乡村,如教育家陶行知倡导并力行“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的灵魂”[5];以优带培,选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定期到贫困村进行支教和科技下乡,通过对农民市场营销、经济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殖的科技含量和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针对村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父爱母爱缺失的学生,建立“情感帮扶”联系机制,重点开展阳光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优良品质[6]。

四、蒲溪村振兴经济工作的成效

(一)蒲溪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化情况

蒲溪村在近五年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下,村民实现收入稳步增长,由2015年人均纯收入7850元增长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14250元(见图2),特别是近三年增长幅度平均达到13%。

图2 2015—2020年蒲溪村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二)蒲溪村村财收入变化情况

蒲溪村原来村财收入困难,主要靠上级财政转移拨付(村级管理费、村环境卫生管理费等)。近年来,在乡村党建指导员和村“两委”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村集体产业规模,村财政收入有所提升(见图3),2020年收入与2018年相比增长140%。2020年村庄种植一批油茶,预计经过四年管护,第五年后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3万元的收入,这将为村庄未来发展建设提供一定保障。

图3 2015—2020年蒲溪村村财政收入

(三)蒲溪村乡村振兴成果情况

蒲溪村乡村振兴成果情况详见表1。

表1 蒲溪村振兴经济成果一览表

五、山区村庄乡村振兴路径的优化

精准脱贫工作,既要考虑贫困乡村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又要保障脱贫政策措施的连续性,需要充分调动当地村民、乡贤力量,建立起政府、企业、乡村、社会团体等群体组织体,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参与振兴的有效模式。

(一)携手乡、村共建,强化村级组织管理

首先是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将有担当、负责任、有能力、能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年轻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其次,加强与“两委”干部共建帮扶工作。结合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契机,提升村“两委”精气神,增强其干事创业能力。当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发展的短板一是“缺人”,二是“缺钱”。乡村振兴的首要是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由“全能型”向“核心型”转变,由原来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全方位管理控制,转变为思想政治引导、服务党员群众和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7]。

(二)突出项目特色,科学指导村庄发展

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紧紧围绕人才振兴、科技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五个方面内容,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实行规划“一盘棋”、管理“全覆盖”[8]。依据村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及产业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功能区域,统筹考虑村庄道路、水利、电力、通信及教育、卫生、文体娱乐等相关要素以及重点帮扶项目,为实现村庄全面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三)立足村级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把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作为核心目标。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做大做强果蔬产业,确保村民实现稳定增收。发挥职教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种养技术培训。针对果蔬种植不同生产时期的技术要求,联系农业局技术人员进村为农户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提高果蔬的品质。坚持因村制宜,继续扩大果蔬种植、家畜养殖等,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路子,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成立全员经济合作社,激励农民积极参与

当下进行的农村集体资产确权为组建合作社提供了一些基础,但是并没有对农民入股参与提供借鉴思路,建议允许村民以闲置土地、空置房屋、部分资金、技术等方式入股,即俗话说的“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钱出钱”,形成“农民入股+基本收益+绩效分红”良好局面,使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通过加大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特色认证、申办专利等工作力度,提升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抢占市场制高点,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为合作社和广大农民办理上述相关手续献计出力,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9]。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的主体,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才是乡村发展振兴最直接、最可持续、最有成效的途径[10]。

(五)整合村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资源禀赋作用

乡村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既要善于保护和传承,也要和风细雨去传播,更要不断充实乡土文化,如建宗祠、修族谱、编村志等。通过整合乡村资源,既可以吸引在外工作的乡亲回乡参与,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捐物捐款,又能将村落的特色文化、资源向外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村落不仅要一二三产融合,更要四五六产融合,第四产是康养,和山泉水、空气、土地相融合;第五产是文化教育,和中小学师生的研学、实践、旅行,和大学的课外教学实践、创新创业创意基地相融合;第六产是让历史传承、民间文化相融合。

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各项机制和工作体系,结合乡村实际,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脱贫地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争取早日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村庄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村庄及其他
村庄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