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AHP 分析模型的科技发展战略实证分析
——来自广东的案例研究
2022-04-13任志宽韩莉娜
谈 力,任志宽,韩莉娜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对“十四五”时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广东是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既肩负着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历史使命,又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抵御内外风险挑战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实现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创新强省转变,成为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战略支点[2]。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广东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较为薄弱,顶层设计和路径策略还处于探索过程中。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AHP 分析法,对广东“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围绕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核心任务,提出新时期推动区域创新能力跃升的总体战略定位和若干战略举措。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广东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
近年来,对广东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路径、科技人才、高新区、粤港澳融合发展等方面。王子丹等[3]提出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应实施以领跑战略和转移策略为核心指引,以核心技术、创新人才、平台载体为支撑的闭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路径。邓琦[4]提出广东应建设更多世界一流大学、激发院校创新活力,结合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扎实推进青年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青年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人才社会保障政策。苏瑞波等[5]从“十四五”时期广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角度,提出持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升级创建、强化创新要素集聚、打造“一区一特色”、加快建设科技产业新城5 个方面发展路径。陈彦玲[6]提出“十四五”时期,广东应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推动成为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苏榕等[7]对广东省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进行战略研究,提出广东应以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为四大抓手,推动基础研究上新水平。
1.2 关于SWOT-AHP 方法的研究
科技战略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态势分析法(SWOT)、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AHP)等[8]。SWOT 分析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可以系统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征和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9]。然而,SWOT 分析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等缺陷。对此,很多学者引入AHP 方法,将问题分解为层级指标,采用定量指标分析定性因素,有效解决多目标的复杂决策问题。当前,基于SWOT-AHP 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多,比如在宏观决策层面,舒洪水等[10]用SWOT-AHP 分析法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影响要素进行量化与可视化分析;臧金亮等[11]构建了福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SWOTAHP 战略模型。在行业研究领域,李扬[12]基于SWOT-AHP 法研究提出京津冀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贾荣言等[13]运用SWOT-AHP 模型分析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方向;葛慧磊等[14]采用AHP-SWOT 定量与定性测度模型研究中国卫星导航专利技术产业化机会与障碍的影响因素;朱星谕等[15]基于SWOT 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广东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以下3 个方面可以深化:(1)已有研究大多针对广东科技发展的某个方面,而对新时期广东科技发展的全局性战略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广东当前处于科技创新改革最前沿,如何在新时期调整发展战略,如何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目前研究仍未形成全面深入的解答。(2)当前对于科技战略的研究方法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系统性分析方法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强调系统性和推理性,而当前的研究做得远远不够。(3)对广东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结论通常会给出SO、WO、WT、ST 这4 种战略方案供选择,在最优战略建议上研究不够。鉴于此,本文在这3个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技战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2 研究思路
2.1 研究方法
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WOT-AHP 分析法,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广东科技发展战略。在研究方法选择上,采用SWOT-AHP 分析法能将SWOT 模型的战略决策优势与AHP 方法的定量化优势向结合,弥补以单一方式归类界定竞争力要素的结构缺陷,解决分析范式中缺乏理论依据的不足,提高广东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逻辑性、科学性、规范性。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双重验证,按照层次间隶属关系以及因素的主次,形成影响广东科技发展战略因素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得出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重要程度的权重,进而进行重要性排序[16],比纯定性分析更加深入具体。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构建SWOT-AHP 分析模型,提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对应的要素,再对广东科技创新的内部优势(S)、内部劣势(W)、外部机遇(O)和外部威胁(T)进行定性要素分析,推导出交叉应对策略。然后,构建AHP 层次分析模型,将影响广东科技创新的各种因素量化,构建分析评价矩阵,确定各因素权重,建立广东科技创新战略多边形,确定战略方位角,对发展策略进行优先级排序。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如图1 所示。
图1 研究过程
2.2 数据来源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本文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准确把握广东科技发展现状,为本文研究奠定坚实基础。(1)文献资料。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关于科技战略、先进技术、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统计年鉴和智库网站等,准确掌握国内外和广东科技发展趋势、现状和存在问题。(2)实地调研。到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调研国内科技发展趋势,到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汕尾等地调研广东省内科技发展现状。(3)专家访谈。发挥科技规划工作优势,参加广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专家研讨会,围绕国外科技战略最新动向、先进技术培育、区域创新布局等内容开展深入访谈,整理相关信息500 条以上。(4)问卷调查。采用专家德尔菲法,请科技研发、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共108 名专家对影响广东科技创新发展因素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打分。
3 框架构建
3.1 构建SWOT-AHP 模型
为了量化广东科技创新影响因素,构建AHP 层次分析模型,融合SWOT 分析方法,对影响广东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SWOTAHP 模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准则层分为内部优势(S)、内部劣势(W)、外部机遇(O)和外部挑战(T)4 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4 个指标,形成由16 个因素构成的指标层。如表1 所示。
表1 广东科技创新SWOT-AHP 分析层次结构
3.2 关键要素分析
(1)内部优势(S)。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 年蝉联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能力跃居全球前列[17],领先优势集中在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18],具体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第一,企业创新能力优势明显。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 万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8 万家,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3.1 万家,均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净利润、上缴税收、挂牌上市企业数、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全省90%的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来源、科技活动均落在企业。第二,创新与服务平台载体体系较为完善。广东已形成由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室、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平台、孵化育成载体、科技支撑平台构成的创新与服务平台载体体系,建设了30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 家广东省实验室、430 家省重点实验室、近20 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251 家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第三,“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较为完善。广东产业配套完整、市场需求也旺盛,拥有300 多个特色产业集群,覆盖传统制造业、商贸服务业、金融、互联网、生物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其中,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已具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从产品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中期测试到大规模生产,都可以在省内进行高效匹配。第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优良。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开放程度高、体制机制灵活、营商环境优越。省委省政府非常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实施“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广州、深圳是广东创新动力源,营商环境均居于全国前列[19],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效应比较明显。
(2)内部劣势(W)。广东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等创新资源供不应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长期存在。第一,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广东基础研究竞争力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三[20],与北京、江苏相比,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能力仍然较弱。广东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为5%左右,不仅低于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6.15%的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地差距甚远,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端创新人才数量也远远落后,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出较少。第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长期以来,广东制造业对外依存度较高,芯片、高端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除了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在短期内无法大规模取代进口之外,一些重点产业也仍未构建健全的产业生态系统。第三,高端创新资源紧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高水平大学、中科院、国防军工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布局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东北等地,广东对高端科技资源获取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失衡。广东承接国家重大科研设施、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较少,仅有两所“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仅为北京的1/3。第四,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的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珠三角地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重大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明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粤东西北地区创新资源少、内发发展动力能力不足,大部分地市研发投入不足1%,形成巨大极差。同时,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领域创新投入和成果偏少,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3)外部机遇(O)。世界科技产业变革、国际局势变化、国家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发展都对广东科技创新产生着深远影响,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一,世界科技产业革命为广东科技创新注入发展新动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兴起,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正开辟前沿新方向,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第一主导产业,规模居于全国首位,在移动互联网、高性能计算、平板显示技术等领域具有优势,需乘势而上、超前布局、积极作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扩大竞争优势。第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将为广东带来长远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布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各部委积极响应“双区”建设诉求,为广东创新发展提供系列政策支持。第三,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效应强大。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正在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广东是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高地,更加迫切需要通过提高科技供给能力和水平,在“双循环”的带动下,引领高质量发展。第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科技创新带来更大可为空间。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广泛,主要体现在更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而科技创新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根本途径。
(4)外部挑战(T)。广东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长期威胁与短期挑战并存,传统性与非传统性风险交织,对科技创新发展提出新诉求。第一,国际高技术产业竞争局势复杂。当前,大国竞争进一步加剧,经贸、科技领域成为博弈前沿。国际科技创新的竞争,受经济、政治、舆论、安全等多维度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难度不断加大,科研人员学术交流障碍较多,广东也深受影响。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科技自强自立,在变局中破新局。第二,国内区域竞争和创新资源争夺升级。在面向未来科技创新布局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均提出了走在国际、国内前列的定位和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潜力逐步显现。全国资源流动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对广东扩大竞争优势造成一定压力。第三,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因素叠加。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气候变化异常、资源环境约束加紧、重大传染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第四,创新和管理成本持续上升。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创新自身的发展以及加速应用,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可能提升就业压力,基因编辑婴儿、转基因食品、器官移植等可能引发伦理困境,信息传播带来网络安全隐患等,增加了创新治理难度和成本。
3.3 应对策略
对与广东科技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梳理,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按照SWOT 分析框架,提出了广东“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固强补短、争创新优势的应对策略。如表2 所示。
表2 广东科技创新发展SWOT 分析
4 策略选择
4.1 构建层次结构矩阵
通过德尔菲法调查,对108 名专家在各因素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上的综合评价打分进行标准化计算,采用1—9 级数字标度法,构建形成比较矩阵。如表3 至表8 所示。
表3 判断矩阵标准度
表4 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5 指标层判断矩阵——内部优势(S)
表6 指标层判断矩阵——内部劣势(W)
表6(续)
表7 指标层判断矩阵——外部机遇(O)
表8 指标层判断矩阵——外部挑战(T)
4.2 结果分析
采用AHP 分析方法对判断矩阵作层次分析,计算各因素的权重并排序,结果见表4 所示。对判断矩阵的特征量和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CR 值均小于0.1,具有高度一致性,分析结果可靠。权重排序结果显示,广东科技创新优势主要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配套程度,劣势在于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面临的机遇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世界科技产业革命红利,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受发达国家压制以及创新和管理成本持续上升。如表9 所示。
表9 广东科技创新SWOT-AHP 层次分析结果
对于总体策略方位的判断,定义S、O为正向影响,W、T为负向影响,以4 个变量为半轴建立思维坐标系,将四个维度的总权重在坐标上定位,分别为:S(0.338,0),W(-0.048,0),O(0,0.516),T(0,-0.098),绘制出总体战略四边形,如图2 所示。假设P为四边形的重心,即为四个因子相互影响产生的最终结果,作为总战略选择的依据。计算得出P(X,Y)=(ΣXi/4,ΣYi/4)=(0.073,0.105),战略方位角α=arctan(Y/X)=55.18°,位于第一象限并且在(45°,90°)区域内。假设将坐标系根据各因素的强弱关系划分为8 个区域,则重心P位于第一象限SO 开拓战略区内的机会型策略区。
图2 广东科技创新战略方位
对于具体发展策略的选择,结合SWOT 分析框架下推导出的广东科技创新在各个象限的应对策略,结合指标权重排序,分析得出各象限策略的优先级。计算战略四边形各象限三角形的面积S,可以得知,由于广东推动科技创新应采取SO策略为主,兼顾采取ST 策略、WO 策略和WT 策略。
5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SWOT-AHP 分析结果和开拓型战略(SO)选择取向,围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广东在新时期科技创新应首选采取如下优化策略:
5.1 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链条
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未来型企业孵化培育进行全盘考虑,根据阶段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做大做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推动各类企业融通发展,切实将当前广东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力量[21]。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优势,支持企业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海内外研发中心,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性的创新研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强化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推广大中小企业协同、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盟,组团承接国家、省重大科研任务和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企业应对风险能力。
5.2 主动链接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
继续吸引大院大所、央企等“国家队”创新资源和港澳、国际创新资源到广东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2],积极争取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知名企业的研发总部等布局广东,吸引国内外高端研究人才团队入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增量带动存量,推动广东创新平台体系优化重组,不断完善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部分管理自主权下放,着力提升已建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的创新能级,支持其主导或联合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拓展国内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优化提升“三部两院一省”合作模式,与港澳地区、国内创新型省市协同创新,依托深圳河套和珠海横琴两个“结合点”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窗口作用,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朋友圈”,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5.3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未来型产业
紧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重点开展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领域研判,在高端性、战略性、高成长性领域形成一批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适当升级一批、转型一批、淘汰一批夕阳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高效运作。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输配电、交通等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和保障。强化技术攻关顶层设计,瞄准“卡脖子”领域和“长板”领域优化核心技术遴选方式,支持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提升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建立高水平实验测试平台和应用场景,将关键技术突破、样品规模商用和产业生态培育紧密结合,提高核心产品和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商用突破。
5.4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治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加强前沿领域布局,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渠道。弘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学家精神,鼓励自由探索,建立非共识项目形成机制和不确定性技术的研究管理机制,加大对重大理论、重大发现的支持和奖励。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一批创新政策法规,构建更加高效的创新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填补新兴产业立法、科研伦理管理等空白地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对外开放。在知识产权、技术贸易、资源引进等方面强化国际规则研究[23],融入创新政策制定中,强化创新政策体系和措施库建设,提升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应对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和社会突发事件的能力,营造高效安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强科技监管,对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进行全面审查,建立科技风险应对机制。
5.5 科技创新积极融入社会民生发展主战场
面向人民美好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强化社会民生科研攻关体系,加强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大动物模型研究中心等社会民生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在现代农业、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生态修复、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开展重点、难点、热点科技问题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应用示范,建设科技创新应急防控体系。加快建设“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广州、深圳提升创新型城市功能,带动更多珠三角城市参与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城市群;加强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形成“双核+双副中心”驱动源;以珠三角核心区为主动力源、沿海经济带为主动力轴,辐射带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动力传导机制,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