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逻辑

2022-04-13殷波贤初广宏

现代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结合律合情规律

■ 殷波贤 初广宏

数学知识往往不是以孤立的形态存在的,而是有着严密的逻辑起点,以知识链或知识串等结构化的形态呈现。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本源与道理,更要从整体上、从结构上去理解所学知识,遵循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从整体上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单元教学实践中,通过大观念的统领,实现知识的本质回归,打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每个单元,一般是围绕若干个知识点,采用新授课、探究课、练习课推进,再到单元复习检测。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由于缺少学科大观念的统领,过于关注每个课时的细节教学,缺乏对单元整体性教学的认识;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略知识内在的本质联系,忽视知识迁移能力的教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可以将处于学科中心地位的、最基本的数学大观念进行很好的联结,从而统领各单元的知识学习,整体推进单元结构化教学,提升教学成效。

一、“单元学习活动”的概念和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以大观念统领的单元学习为主,以现行教材所划分的单元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并进行结构化处理,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一)何谓“单元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单元学习活动是指教师以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单元为主体,在大观念的统领下展开的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的整体设计活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单元,是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整体,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级进阶地编排内容。例如,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以及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材的单元设计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结构与相互关联,还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合理编排,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二)“单元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知识学习中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教师从整体上设计单元学习活动。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做事风格,体现出学生在面对新情境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单元学习活动中,数学大观念能够很好地联结知识,统领本单元的知识学习,实现知识意义的理解与自主迁移。

数学大观念来源于具体的数学内容,它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对学习内容的提炼与升华。它能对数学知识起着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能够促进知识的发生、迁移和运用。在单元学习活动中,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学习任务,在概括、提炼知识学习中形成数学大观念,通过大观念的统领,实现知识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有效迁移。

另外,单元学习活动能够帮助教师从整体上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单元教学设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材编排的每个单元学习内容,通常在思维方式上相同,学习方式上相近,这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知识整体结构的“大观念种子课”,关注知识理解与迁移的“大观念统领课”,通过单元学习活动的实施,助力单元教学的深度发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领悟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小学数学“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

数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数学中的“整体性教学”应针对整个单元而不是各个单独的一节课进行分析思考,应用“整体性观念”指导各个具体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由“局部性认识”向“整体性认识”的过渡,包括厘清整体的发展线索与逻辑联系,核心大观念的提炼,重要数学思想的梳理等[1]。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整体性,应用整体联系的视角来研究单元学习活动设计,加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以整体性思维指导单元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开发“种子课”帮助学生形成单元大观念,单元大观念一旦形成,将从根本上统领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厘清单元知识的逻辑联系,从整体上推进单元学习活动。

(二)结构化原则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大观念的统领,实现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实现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自主迁移。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包括关注知识整体结构的“大观念种子课”和关注知识理解与迁移的“大观念统领课”的设计。“大观念种子课”是指单元学习起始课,如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可以把平行四边形面积作为大观念种子课,通过种子课帮助学生形成本单元的数学大观念,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以及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作为“大观念统领课”。在“大观念统领课”中,通过挑战性任务的设计,将学习主题有机整合,发挥数学结构的力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理解与迁移,真正促进单元知识结构化的实施。

三、小学数学“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实践逻辑——以“运算律”教学为例

以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运算律”为例,应用“整体性观念”指导本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在数学大观念的统领下,帮助学生概括、提炼出知识背后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单元教学的思考与设计。

(一)整体分析,确定单元大观念

教材中,本单元安排了三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对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学习,第二个信息窗是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学习,第三个信息窗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对于运算律,学生在低年级学习加法和乘法的计算和验算时,以及连加和连乘计算时,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都是学习运算律的经验和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教材安排的是一个快乐农场的情景串,从解决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感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推理的思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合情推理占据了主导地位,缺少演绎推理的渗透和挖掘。在单元的教学中,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发展应相辅相成,以加法结合律作为种子课,帮助学生形成探索规律的思想方法或思维方式,并能有效迁移到本单元其他规律的学习,引领学生真正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

基于此,提炼出了本单元的大观念:一是运算律的本质是改变计算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二是“观察—猜想—验证”是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培养应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方法体系,并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种子课引领,由“扶”到“放”构建知识联系

1.确立种子课,形成大观念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特点,把《加法结合律》作为本单元的种子课,尝试由种子课的“扶”过渡到本单元其他规律课的“放”,构建知识的关联,实现单元教学的有效开展。

(1)情境导入

授课开始,出示数学阅读情境,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

(2)观察等式,发现猜想

学生解决问题,可能有两种个性化列式,引导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会发现两种计算结果相等,得到两组等式:

(56+72)+28=56+(72+28)

(80+88)+112=80+(88+112)

引导学生观察等式两边之间的联系,初步感受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得到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3)举例验证,构建模型

学生纷纷举例验证猜想的普遍性——

(28+25)+75=28+(25+75)

(32+88)+12=32+(88+12)

……

通过大量举例和验证,由个案中的等式关系到若干同类算式中的等式关系,由个性到普遍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到结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

最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a+b)+c=a+(b+c)=(a+c)+b

(4)归纳方法,关注推理

问题引领:想一想,加法结合律的学习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

根据思考,设计问题:刚才我们通过验证得到了加法结合律。除了举例验证规律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解释加法结合律呢?

学生利用加法的意义解释:三个数相加,无论先加哪两个数,最终都是把这三个数合起来,和不变。

通过种子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感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推理的思想方法。通过具体实例、逐步抽象、概括得到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合情推理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促进逻辑思维发展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仅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不能完全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对此,我们设计核心问题:我们刚才通过验证得到了加法结合律,除了举例验证规律之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解释加法结合律呢?

2.观念统领,自主建构

本单元第二课时《乘法结合律》,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单元大观念,它体现着本单元知识的核心、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想方法以及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能够从根本上统领本单元的知识学习,帮助学生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集中于由“扶”到“放”构建联系。

(1)创设情境,独立解答

首先,教师出示情境,学生阅读情境。

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①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土?②一共购进了多少千克花肥?学生分别用两种个性化方法解答。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两种解决方法的思路,学生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相等,得到两组等式:

(2×25)×20=2×(25×20)

(5×8)×10=5×(8×10)

(2)问题引领,自主探索

核心问题引领:学习乘法结合律,我们将经历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现在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试着验证一下吧。

通过学生的大量举例和验证,由个性到共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得到结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a×b)×c =a×(b×c)=(a×c)×b。

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主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建模过程,再次感悟体会了“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推理的思想方法。

3.关注思维培养,多方式说理

在小学阶段,理性思维是一种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思维依据,能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研究、抽象概括、思辨的思维能力[2]。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积极、辩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意义并能有效迁移。在教学中,任何推理问题都是由推理形式和推理内容两方面构成的。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3]。其实,小学数学的各种概念以及计算法则、公式、规律,在教材中多数是通过丰富的实例示范,逐步抽象、概括所得出。在这一过程中,合情推理占据主导地位,缺少的正是演绎推理的渗透与挖掘。

基于此,我们在研究本单元的第三课《乘法分配律》时,通过大观念的统领,采用直观手段和其他方式辅助说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渗透挖掘演绎推理,关注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通过计算实例及其算理意义的解释,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1)课始,教师出示两组计算实例:

(12+18)×6 〇12×6+18×6

(25+75)×12 〇25×12+75×12

学生计算后,发现两边算式的结果相等。学生观察等式后发现猜想,然后结合自己的举例,验证规律,进而作出不完全的归纳推理,得到结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a+b)×c =a×c+b×c,再次经历数学规律的建构过程,感悟数学推理思想。

(2)出示实际问题:课桌每张56 元,椅子每把44 元,学校要买50 套这样的桌椅一共多少元?

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引出等式(56+44)×50=56×50+44×50,充分借助生活经验解释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发现相遇问题数学模型、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等都可用来解释验证规律。

(3)然后出示:东武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80 米,宽35 米,扩建后,长不变,宽增加20米,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有多大?

鼓励学生画出图形,并运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引出等式(35+20)×80=35×80+20×80,教师通过几何直观模型与生活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规律再解释。

(4)再出示35×12,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学生观察竖式后,发现竖式中先分后分的过程可以写成:35×12=35×(2+10)=35×2+35×10=70+350=420,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的算理可以用来解释乘法分配律。

(5)最后出示:12×2+12×4,你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验证规律吗?学生思考发现,根据乘法的意义,12×2+12×4=(12+12)+(12+12+12+12)=12×6这样的合并无论相同加数是多少、有几个,规律都是成立的,根本无须再举例。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大观念种子课”,还是“大观念统领课”,都是学生在大观念统领下深度体验知识、自主构建规律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单元学习活动要在大观念的统领下,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通过整体推进方式开展单元教学,发挥知识结构的力量,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站在学习的中央”,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实现知识本质的理解与迁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结合律合情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数列与合情推理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合情推理 妙解数列
探究求和问题
巧解规律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