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2-04-13吴玉贤沈雪彬
蒋 凌 吴玉贤 沈雪彬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心内科,福建南平 353000;2.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泉州 362000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性疾病,心绞痛是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气短、气促、胸闷等症状。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上升型心绞痛,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糜烂,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远端血管栓塞,相比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比更为严重,病理生理发生机制不同[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将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较差,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应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强疗效。在临床治疗中多应用降糖、调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等药物,主要原则是强化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延缓并控制疾病进展[2]。本研究以82 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样本对象,旨在评估尼可地尔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的82 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研究组中,男22 例,女19例;年龄54~89 岁,平均(75.25±5.33)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6 例,Ⅲ级25 例;基础疾病:糖尿病27 例、高血压14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龄55~87 岁,平均(74.79±5.41)岁;NYHA 心功能分级:Ⅱ级14 例、Ⅲ级27 例;基础疾病:糖尿病25 例,高血压16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批。入选条件:①所有病例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②入院前1 个月内每次胸痛持续发作时间<30 min,经检查心肌酶水平未提高;③在常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后心绞痛仍反复发作;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研究项目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NYHA 分级>Ⅲ级;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或并发感染者;④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⑤认知、意识、精神严重障碍者;⑥属过敏体质或对研究药物存在禁忌证;⑦病例资料不全、治疗依从性差及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含降压(如美托洛尔、盐酸地尔硫卓)、调脂(主要为他汀类药物)、血管扩张(如单硝酸异山梨酯)、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改善心肌代谢(如阿司匹林、盐酸曲美他嗪等),合并糖尿病者给予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国药准字H14022737,山西鑫煜制药有限公司,药物批号202002050)治疗,口服,每日3 次,单次剂量为5 mg。
以1 个月为1 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①显效:心绞痛消失或发作次数治疗前降低≥80%,静息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检查显示ST 段下移回升>0.5 mV;③无效:相比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或呈加重趋势[3]。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心绞痛发作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
(3)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头痛。
(4)心血管事件。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的比较(±s>)
组别心绞痛发作次数(次/d)治疗前治疗后t值P 值持续时间(min)治疗前治疗后t值P 值对照组(n=41)研究组(n=41)t 值P 值3.21±1.32 3.36±1.43 0.494 0.621 1.11±0.43 0.72±0.91 2.481 0.015 9.864 9.973<0.001<0.001 16.12±2.13 16.26±2.25 0.289 0.773 6.39±1.52 4.59±1.23 5.894<0.001 23.809 29.140<0.001<0.00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且经对症处理后所有不良反应均消失。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例)
2.4 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各1例,各占比2.44%,对照组发生心肌梗死2 例、脑梗死1例,分别占比4.88%、2.44%;对照组与研究组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4.88%,两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3,P=0.644)。
3 讨论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常见类型之一,处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群体不断扩大,且表现出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4]。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后患者多伴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糜烂,血栓形成,病变位置粘附大量血小板。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疼痛症状更加剧烈,发作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在进行低运动量时也会诱发,休息时可能会自发出现。对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常规治疗以调脂、降压、改善心肌代谢、血管扩张、抗血小板凝聚等对症治疗为主,经过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可使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佳,虽短期内可有效缓解症状,但远期疗效不理想,难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因而不被广泛接受[5-6]。有研究指出[7],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疗效,该药具有动静脉血管舒张、ATP 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等作用,可显著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输血量,改善心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证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尼可地尔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疗效理想。原因在于:尼可地尔可通过KATP 途径,提高心肌缺血与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心肌耐受性,使硝酸酯类药物的功效得到有效发挥,并通过扩张心肌小血管、冠脉血管,可使心肌微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增加心肌血液灌注,提高细胞膜通透性,狭窄冠脉血流量得到持续性增强,从而使心绞痛发作得到控制和缓解。此外,尼可地尔具有扩张冠脉作用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患者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及耗氧情况[12]。作用于ATP 钾离子通道开放,可发挥保护心肌作用,降低因儿茶酚胺点活动引起心律失常[8-9]。此外该药还具有激活胞浆鸟苷酸环化酶的作用,对钙离子内流抑制,从而有效降低胞浆内钙离子水平,抑制心肌的重建,发挥延缓心衰的效果[10-11]。可见,尼可地尔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即可发挥钾离子通道激动和硝酸酯类作用,有利于确保心肌模拟缺血预适应,使心肌细胞得到保护,防止出现心肌细胞损伤。此外,尼可地尔能诱导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进而能有效改善冠脉血流量、血管舒张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对血管微循环具有积极促进作用[13-14]。该结论与学者于凝等[15]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其研究中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0.79±0.28)次/d]低于对照组[(1.24±0.35)次/d],心绞痛持续时间[(6.41±1.57)min]短于对照组[(2.52±1.22)次/d],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存在不良反应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所有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期间,两组无明显差异患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尼可地尔治疗安全性高,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少[16]。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尼可地尔,有助于增强临床整体疗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绞痛改善,且用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故推荐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