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外伤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4-13李海红

医疗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脑外伤康复训练评分

李海红

南昌三三四医院康复科 (江西南昌 330000)

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多伴有平衡协调性障碍,无法将知觉运动、空间视觉、反馈信息等进行有效整合,缺乏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1-2]。常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但训练方式单调、烦琐,训练效率低下。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汇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技术,通过创造虚拟环境进行技能训练、作业疗法、生活训练等,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身心快速康复的目的[3-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VR技术对脑外伤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8月南昌三三四医院收治的80例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67岁,平均(50.13±5.02)岁;疾病类型,硬膜下水肿9例,硬膜外水肿8例,颅内出血16例,脑挫裂伤7例。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6~69岁,平均(50.15±5.19)岁;疾病类型,硬膜下水肿8例,硬膜外水肿9例,颅内出血15例,脑挫裂伤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脑外伤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可理解口语指令;可独立站立1 min以上;知晓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骨关节炎、骨折等其他影响步行的肌肉骨关节疾病,合并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躯干侧屈、屈曲等训练,使一侧躯干侧屈伴双下肢屈曲偏转,训练过程中注意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患者跌倒、坠床,20 min/次,1~2次/d。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VR技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待患者平衡功能达到站立1级(患者在无依靠下能坐稳或站稳,睁闭眼、单双脚均能站立)后,指导其进行“城市驾车”“驾船”“小径遭遇”3种VR游戏训练,游戏过程中嘱患者行髋屈曲、伸展、内收、外展、 重心转移、迈步,保持上述姿势5~10 s,训练患者的静态功能;训练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20~30 min/次,1次/d。

两组均连续训练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包括伸肌协同运动、上下肢屈肌协同运动等50个条目,采用0~2分3级评分法,总分100分,评分与运动功能成正相关。(2)平衡功能: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包括无支持站立、单腿站立、无支持闭目站立、双足交替踏台阶等14个项目,采用0~4分评分法,总分56分,评分与平衡功能成正相关。(3)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包括进食、修饰、穿衣、用厕、平地行走等10个项目,总分100分,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FMA、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FMA、BB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MB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多存在平衡功能障碍和姿势控制能力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5]。及时予以患者针对性康复训练对于患者身心康复尤为重要。常规康复训练以单一的肢体锻炼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但训练方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无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导致多数患者无法长期坚持,常出现训练动作不到位、训练时间不够等问题,康复训练效果不佳[6]。

VR技术突破了传统康复医学治疗的局限,可为患者提供富有真实性的虚拟场景和丰富多样的游戏式训练,增加训练趣味性、构想性,使整个训练过程轻松、有趣,并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训练,提高训练水平[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试验组FMA、BB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徐英和邹志浩[8]的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其原因在于,采用VR技术开展康复训练具有超前性,其任务导向性训练模式可为患者设置具体任务和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患者能够不断得到成功、失败反馈,以便大脑及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重组和整合,不断调整运动模式,形成优化的运动程序和神经网络[9];VR技术通过捕捉患者动作、压力、重心等信息,及时反馈患者康复信息,激活相应神经系统,进而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且利于患者将训练过程中练习的技能运用至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VR技术通过电子技术模拟视、听、触一体化的真实场景,能够让患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并提供特定重复训练模式,能够提高残存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受损区域功能重建,改善脑部微循环,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从而实现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10];VR技术可使患者在VR环境中进行人机互动,患者无需外出即可进行模拟训练,能够避免真实环境下操作失误引起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采用VR技术开展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外伤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脑外伤康复训练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脑外伤病人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