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背景下海南自贸港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2022-04-13傅国华马恺阳张德生
傅国华,马恺阳,张德生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海南省要实现经济超常规高质量发展,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020 年6 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发布,开启了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自贸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海南省“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文件规划对新时期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海南自贸港要实现经济超常规高质量发展,未来的产业选择、产业布局及其产业政策至关重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路径,谋划重点产业行业,对构建与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海南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与经济增长
(一)海南建省以来产业结构变化历程
海南自建省以来,由于基础薄弱、岛屿经济劣势和政策导向等原因,产业结构变迁总体上经历了从“一、三、二”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的三个阶段。1988—1991年为农业主导阶段,1988年第一产业比重超过50%,而工业发展没有跟上国内工业化的进程,且服务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对之后的产业结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1992—2006年为第三产业独大,呈现“三一二”阶段,第三产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推动海南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热带农业和工业年均增长率低于第三产业。2007 年以来为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一二产业相当的阶段[1]。其中,2013 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首次超过50%,如图1 所示。虽然产业结构保持相对稳定,但工业不发达、产业融合度低、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逐步显现,严重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十二大重点产业”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加快产业转型,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从三次产业比重看,服务业比重高,但这种产业形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虚高度化”(False Heightening)。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
图1 1988—2019年海南省三次产业历年比重变化情况
(二)海南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价值链重塑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通过价值链重塑,强化要素在产业和地域间的流动[2]17-18,推动技术进步和投资合作,激发经济活力,海南产业结构与一般的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相比较为独特,其并未进入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过渡期,而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实体经济发展较弱,整体产业体系并不完整,但另一方面作为岛屿型经济,相对独立性导致海南需要自身具备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这个矛盾决定了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对自贸港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3],我们需要分析海南历年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以此总结现有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并判断未来海南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本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4],借鉴王国鹏、韩至成和郑春梅对产业结构贡献率的研究方法[5],构建以下计算模型,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
模型设定主要结合两方面因素的思考,一是三次产业中各产业增长率的大小,二是各产业产值所占当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而若各个产业的产值保持不变的增长率,那么理论上海南整体GDP应该取决于各个产业在上一年所占GDP 的比重,通过这种方式所计算出来的理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若小于实际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那么溢出部分便为当年海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即变动率Rj。其中,i代表三次产业,G代表海南理论上地区生产总值(模型计算所得),w为第i产业所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gi,j为第i产业在j年的产值增长率。由于假设各产业产值增长率固定,本研究选取2019 年数值(即j= 2019)作为三次产业和GDP 增长率基准值(其中GDP 增长率为8.5%,第一产业增长率为2.1%,第二产业增长率为4.1%,第三产业增长率为7.5%),整理的1988—2019年国民经济情况统计数据,三次产业和GDP增长率变动值计算结果及其变化趋势如图2、表1所示。
图2 1988—2018年海南省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变动趋势图
表1 1988—2019年海南三次产业和GDP增长率变动值计算结果
从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上看,如图2所示,海南过去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虽然推动着经济增长,但很明显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总体上呈减弱趋势(表格趋势线),说明现阶段海南需要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但从目前来看,海南除了缺乏完整的产业体系外,并没有较好地融入以工业化进步为主要特征的世界产业升级浪潮中,要实现超常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转型升级,优化自贸港整体产业布局,改善海南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同时,从1988—1992 年和1992—1996 年贡献率先减后增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农业产值的比重与产业结构贡献率呈现较为明显的同方向变化,说明热带农业在海南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的产业升级。
二、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困境
(一)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突破发展缺乏有效路径
海南工业发展不足,无法从生产端拓宽产品价值链,进而阻碍产业升级,只能由低效的经济增长倒推产业结构调整[6]。由于先天基础不足、生态约束和较高的工业门槛,加之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不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使得海南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始终存在“工业痛”。在高端制造产业和新型工业发展起步晚的情况之下,海南如何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和关键项目、如何立足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如何围绕产业园区实现先进制造业和新型高端产业落地与融合,是海南工业发展有待突破的关键问题[7]。
(二)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
现代服务业是在传统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依托新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等载体所建立的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密集度、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特点,其基本发展条件由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水平决定(1)根据2012年2月22日,科技部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所作的相关阐述。。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需求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从表2 及相关数据来看,近十年海南消费品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占比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以金融服务、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和技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比重相对偏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发展、消费需求等不足,严重制约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业方面,海南企业融资方式仍以大银行为依托的借贷款为主,并在此结构下形成了以借贷、证券和保险为主的业务格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业务创新较少,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有待拓展和优化。海南金融增量占第三产业增量的比例为11.2%,与广州和上海的20.85%和25.31%相比,海南金融业拉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明显偏低[8],且对流入资金领域缺乏引导,分散了投资向新兴产业的聚集力量。
表2 2012—2019海南省第三产业各行业数据对比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海南省统计年鉴、中经数据(“-”代表数据缺失)
(三)热带农业产业增长比较平缓,独特优势尚未发挥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也是海南能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虽然海南具备发展特色热带农业的天然优势,但从产业比重来看,2020 年海南第一产业产值1 135.98 亿元,增速为2.0%,占比高达20.5%,而相比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的广东省,同年第一产业增速3.8%,4 769.99亿元的产值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4%,说明现阶段海南农业仍存在低产值高占比的问题,热带农业产业特色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突出地反映了整体产业结构发展效率较低的情况。海南热带农业品种多样,具备良好的种植条件和丰富的热带海洋资源,但目前海南对区域热带农业资源缺乏深度挖掘,传统“三棵树”橡胶、椰子和槟榔产业产值较低且增速较慢,林业、渔业的产业多样性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热带水产品产量出现连续下降,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热带农业产业链亟需进行有效整合,海南热带农产品加工产业价值链延伸较短,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二者割裂问题明显,对下游加工形成挤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制造业较少[9],从而减少了农业规模化和一体化的效益,使其无法发挥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热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是海南实现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的突破口,现阶段资源相对分散,且增值分配机制、市场化机制和补贴机制亟需优化,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缺乏战略性支柱产业,大规模产业集聚集群滞后
形成战略性支柱对实现产业错位发展至关重要[10],虽然海南逐步形成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但并未从中衍生出同时符合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产业关联度高等要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海南迫切需要在自贸港建设中摸索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路径,形成大规模产业集聚引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海南虽然在全域旅游和区域性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养老医疗、服务贸易和深海产业等方面初步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同时在海口、三亚、洋浦与澄迈等地区的产业园区加速新建和扩大规模,但部分区域产业选择并未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及产城融合,导致城市间产业关联性低,产业协同发展效益较差,无法突出发展重点,缺乏依托价值链发展千亿、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创新型战略支柱产业的体系融合基础,无法快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不利于大幅提升海南经济总量和内在经济实力。
三、海南自贸港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调整在总体变动中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在不同地区,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和调整的因素具有差异。海南产业结构调整受其自身独特的因素所影响[11]。自贸港建设作为最大变量,将会使得以供给和需求为基础的各产业要素产生显著和快速的变化。
(一)产业供给要素逐步向“高级化”转变
海南自贸港建设将深刻改变现有的技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供给要素,并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使相关因素向“高级化”(即智能、高端和可持续)转变,形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
“智慧海南”建设提速,数字化技术供给将深度引领产业结构调整。“智慧海南”要求自贸港建设超前布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这将推动从制造到产品、技术到应用全面的数字化产业链,并以此为基础引导产业深度融合,对整体产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产业园区建设将依托数字化提升园区信息要素保障能力,吸引数字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改变传统产业链集群方式,形成数字化引领下的数字化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智慧海南”数字建设必然要求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信息技术开发能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不断提高成果转化率,作为技术开发的核心,在海南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算法技术将逐步高级化,更好地服务于复杂的产业升级,形成数字化连结下的产业融合。产业升级离不开产业数字化、平台化建设。
离岸金融服务、跨境投融资等“高级”金融服务开放,国际产业资本供给提升。从“总体方案”和相关发展规划政策中可以看出,中央和海南省委省政府针对投融资做了全面的前瞻设计和政策保障,从融资渠道、跨境资金流动和离岸金融三方面入手,强调推动提高境内外金融要素供给能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满足海南重点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因此,在海南“十四五”期间,将会有更多国内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落地海南,补充海南信托、租赁和消费金融等新金融发展短板,投融资要素供给会更加强调配套能力和引导作用,产业金融“国际化”将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支撑。
产业用地供给将向混合规划倾斜,新兴产业高级人才供给增加。随着自贸港建设的加速,人口增加和大型项目落地,海南土地使用效率在未来将会成为影响产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从《海南省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20 年版)》来看,海南产业用地将鼓励混合规划与空间设施共享,保证国家级开发区用地需求,优化产业用地布局,这将有利于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规模效应的扩大,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租赁手续简化也将快速促进新型产业融合,极大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海南人口基数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缺乏,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必然要求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级人才投身自贸港建设。因此,未来海南将逐步优化人才引进体系和产业人才结构,在引导高级人才向数字产业、生物医疗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产学研融合深度和高质量人才培育模式会极大地影响海南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性。
(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海南本地居民需求、国内旅游需求与国际消费需求是海南消费的主要构成部分,消费结构通过“质”和“量”的升级与协同,共同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背后推手”。海南建设“三区一中心”,其中免税消费和国际会展消费等新消费模式将带动海南整体消费品质升级,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量将持续上升,并由此重塑产品供给结构与模式,进而优化自贸港消费产业结构。未来海南消费构成变化方向,在保持本地居民消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国内消费需求和国际消费需求比重伴随着自贸港建设快速增长。同时,在海南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过程中,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商品多样化和精准兴趣数据的作用下,海南地区消费市场将更加个性化、精细化和高级化,这将引导企业通过产业融合和大数据管理掌握用户的消费信息,并强化金融配套以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推动中高端消费品质稳步提升,逐步淘汰相对滞后的初级消费,使海南消费行业向国际化和品质化发展[12]。
(三)贸易的扩大将吸引国际投资参与海南产业结构升级
自贸港建设使得海南具有更加便利的进口条件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因此将扩大海南各产业的国际贸易规模。2020年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融入“双循环”发展过程中,政策与地理位置优势将会大大拓宽海南的贸易范围与贸易对象,有效提升海南投资吸引力,并通过国际资本的流入强化优势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水平,形成产业新增长点与新增长极,引领海南自贸港产业结构调整向更深层次的开放型体系发展。同时,随着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陆续核准协议,海南作为贸易地理中心点,将利用内地与国际的新产业投资,建设立足于地域特色的贸易生态,进而带动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和总部经济等高附加值行业比重上升,实现贸易与投资引导下的产业结构优化。
(四)自贸港政策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海南营商环境将得到显著优化
随着海南“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关于新材料制造、航天装备制造、深海开发、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鼓励性政策正逐步完善,同时,相关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正在加紧研究制定和推动出台,从税收、技术创新、国际投融资和合作等方面入手,强化要素自由流动和风险防范,有望形成覆盖全产业的完整产业政策与制度体系,使自贸港产业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便利、市场信息对接更加充分。同时,海南营商环境也将随着政策的完善不断优化,“总体方案”、《海南省创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20—2021年)》、《关于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等文件提出要推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即“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的重点任务,要求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海南省级审批权限将进一步下放,切实推进园区“审批不出区”,网上投资信息服务平台也将进一步优化,打造全天候、多语种的多元线上招商引资平台,取消负面清单以外的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商务部门备案事项,进一步拓宽外贸投资渠道。同时,随着便利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相关资金融通、产业投资和数据流动的配套措施会进一步完善,形成法治化、国际化和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更好地为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环境基础。
四、加快推动海南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海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应该遵循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从解决现有产业问题和服务未来产业体系出发,转变产业发展动能,提升产业结构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本文就其路径选择提出以几点建议:
(一)加快主导产业融合,聚焦产业数字化升级
巩固和发展好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创新推动以旅游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现代服务业为载体的新型全域产业融合,是基于自贸港自然资源禀赋和未来视角所做的产业选择。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盘活旅游资源存量,优化旅游服务模式和质量,串联沿海岸线的旅游“珍珠项链”。通过全域旅游和旅游产业细分实现其他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全行业与旅游挂钩,打造“大旅游”[13]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海南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要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数据信息网络技术融入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未来产业和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推动以区块链、大数据和跨境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产业升级,强化成果转化,不断夯实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的技术基础,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稳步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必须通过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扩大规模效益,带动辐射第一、二产业,推动整体产业协同发展。要深度挖掘数字信息技术的引领作用,强化新兴产业和传统基础行业在产业链层面的有效衔接,推动传统产业在升级过程中逐步向智能化、网络化和精准化转型,实现数字化联结下的现代化产业融合。另一方面,海南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强化数字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在有效的信息安全监管下打造数字化产业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符合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的云智能服务平台[14]、工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消除产业融合信息隔阂,解决供需对接滞后等传统产业发展弊端,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端的产业数字化人才,构建数字化引领下更加有序、安全和高效的新型产业结构,发展数业经济[15]。
(二)依托大型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布局
构建新型岛屿产业结构,必须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发展基础。产业园区作为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融合的“大本营”,海南要加快推进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千亿、万亿级大型综合产业园建设,以区域特色产业为立足点,形成“一环、两核、三层”(“一环”指环海南岛产业链,在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和升级的基础上,形成围绕全域旅游的环岛产业链,通过旅游业提升环岛产业服务一体化和服务标准化程度,完善海南现代服务整体性。“两核”指围绕海口、三亚两大中心城市。“三层”指城市、城郊和农村三个层面,在围绕海南环岛产业链和核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同时,要合理分配一、二、三产业在不同层面的建设情况,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城乡产业互补,填补海南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的空缺)的总体空间产业布局。串联全岛特色产业园区,提升服务贸易、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互补性,结合区域自身发展定位和产业前瞻领域,抓住其产业链上的关键服务点和配套产业,将链上生产、服务需求转变为园区特色产业集群[16],强化产业链建设,拓展高端产业链服务。增强核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依托城市群的新型产业集群,强化产城一体化建设,重点解决产业结构区域失衡问题。围绕地区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利用优势资源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并不断扩大其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产业升级的地区溢出效应,实现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17]。其次,要加强城乡、城郊产业衔接和城市群建设,围绕共同优势资源进行错位发展,通过城市联动带动人员流动,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活力,促进产业发展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等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实现产城一体化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优化。
(三)补齐海南工业体系短板,以创新和绿色为导向发展先进制造业
积极发展新兴工业,摒弃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对立的错误思想,鼓励以创新和绿色为导向的新型高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入产业升级过程。坚持科技引领、合理布局、集约集群,同时要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树立环境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工业向高附加值、低环境负荷的高质量发展。立足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南国际科技工业园、海口国家高新区、文昌航天城和海口综合保税区等重点产业园区,聚焦海洋油气产业、保税加工、低碳制造、光伏新能源材料和临港工业,以航天装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港航物流服务和新能源汽车等具备发展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为突破口,加速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培育一批重点产业、优势行业和骨干龙头企业,以重点产业国际化,优势行业标准化,传统产业融合化,骨干企业稳定化为目标,打造海南新型特色工业新高地[18],创新实现先进制造业弯道超车和错位发展。
(四)完善海南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国际化水平
注重协调第三产业内部行业比重,完善海南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产业服务的全面性和消费服务的体验感,通过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模式下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扩大对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开放,延伸教育培训、投资管理、旅游服务、演出经纪等行业产业链。重点推进科技服务业、航空物流业、现代会展业、现代金融、医疗康养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实现内容创新和服务对象下沉。要以贸易服务、会展消费和竞技娱乐产业为窗口,通过对海南整体城市风貌、生态环境和营商氛围等方面的针对性宣传,吸引国内外大型会展和游戏体育竞技等项目长期落地海南,带动会展消费服务和免税消费服务总量持续稳步增长,提升海南整体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五)挖掘乡村产业价值,打造热带农业跨国空间产业链
整合利用现有乡村资源价值,确定农旅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国际种业贸易为三大先行性主导产业,率先在先行性主导产业发展上形成突破,链接带动热带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要素融入自贸港建设体系中。发展壮大新兴农村集体经济和规模经济,落实土地、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重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盘活闲置用地,做好做足土地文章,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发展要素,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培育热带农业跨国空间产业链,建设连接东南亚、太平洋岛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并面向我国市场销售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建立农业“走出去”总部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跨国热带农业产业集团。谋划建设国际农产品加工园区,用好加工增值免征关税等政策,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速海南种业发展与南繁硅谷建设,打造种业产业链,推动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发挥基地“产学研”集聚优势,推广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种业产业集群,成为海南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农业领域的战略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