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恩来的『海军梦』
2022-04-13张开明
张开明
1915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学校的青年学生周恩来写了一篇题为《海军说》的文章。全文近800字,半文言文,语言流畅优美,思路清晰,言词逻辑缜密。该文倾诉了蕴藏在风华正茂的周恩来心中的“海军梦”,史与论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受到了国文老师的高度评价:“笔酣墨饱,气势汪洋。青年有此文字,日后必不可限量矣。”
1913年,周恩来进入当时非常著名的南开学校学习。从当时来说,南开学校的教育是比较进步的,并很有特色,有一种朝气蓬勃的新气象。南开学校的教育对周恩来产生了重要影响。周恩来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很优秀,国文和数学的成绩尤为突出。南开学校对国文十分重视,每两个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文思敏捷,作文不打草稿,提笔直书,一气呵成。学校组织一年一度的作文比赛,第一名获得者被同学们看得像“状元及第”一样,是莫大的荣耀。1916年5月间,学校组织了一次不分年级的作文比赛。那时全校已有学生800多人,各个班级都推举出作文优秀的代表5人参加。卷子上的名字是密封的,由教师集体评阅。周恩来选的题目是《诚能动物论》,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亲自选定为全校第一名,奖品是一面绣着严修手书“含英咀华”四个字的锦旗。周恩来在课外读了许多书,尤其爱读《史记》,还有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的著作,也有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因此,他的知识面比较宽,视野和思路也比较广阔。
从15岁到19岁这个年龄,正是年轻人思想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周恩来在南开学习那四年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处境正在继续恶化。令人心如刀割的坏消息像雪片般传来。民国虽然成立,政权却很快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里。英国武装侵犯西藏,沙俄策划外蒙古“独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对国事非常关切。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加深,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炽热了。
1915年,17岁的周恩来已是天津南开学校三年级学生。这年,中国历史波谲云诡、内忧外患。日本强行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并鼓吹帝制等活闹剧一幕接着一幕,周围的一切变得越来越黑暗。对祖国怀着深挚感情的周恩来,怎能不感到极大的痛苦?在他写的作文里,到处可以看到这一类悲愤的呼声:“呜呼,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一种爱国热诚,似已达于沸点。”6月6日,周恩来参加了天津各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并发表演说,号召人们奋起图强,振兴本国经济,誓雪国耻,坚决不当亡国奴。会后,写《广募救国储金致友人书》,宣传救国储金运动。是年冬,周恩来作《或多难以固邦国论》。文中写道:“自海禁大开,强邻逼处,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文中针对袁世凯“忍耻受辱,逐条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一事,疾呼:“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势,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面对列强侵略、蚕食、鲸吞华夏的多难之秋,青年学子周恩来立志“弱冠请缨,闻鸡起舞”,甘为“中流之砥柱”,力挽狂澜于既倒,声讨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以拯救祖国的危亡,并向国人发出“勿负是期”的呐喊!
疾呼之余,17岁的周恩来才思奔涌,创作了《海军说》,阐述自己的重要思考,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美好的“海军情结”。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他在作文中阐述了几种观点,而这些观点由浅入深,紧密有机地联系:
一是周恩来在论述“兵器”“战争”这些一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说明了军事强弱与国家强弱的辩证关系。周恩来认为,大凡立国于当今世界的,没有不看它的军事是否强盛,而用来判断它的国家的强弱与否。他着重指出,军事强盛,则国家就强,军事颓衰,则国家就羸弱,这也被人们奉为一条公理,并且历经千百次验证而成为定律。当年17岁的中学生周恩来,能够以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总结出如此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充分说明他聪明智慧、知识广博、思考深刻!显然,他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已远远超过了同侪学子。他所总结出的结论对人们具有极为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是周恩来在指出“海军”与“陆军”各自的战斗作用的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强调海军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他认为,海军可以航行于那领海港湾,守卫海港,保卫固有的疆土,开辟新的大陆,惟有依赖海军。因此“陆军为海军之后盾,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也”。这种认识真是令人拍案称奇。
周恩来放眼世界,用历史与现实中的实例说明一些国家之所以强盛,都是因为以他们的海军之力,足以震撼环球而使它们有所作为的。比如说,英国以它小小的英伦三岛就控制了印度,占据了埃及,占了澳大利亚和美国,欺凌东亚,其威风凛凛,雄居世界领导地位,趾高气扬,俨然是全世界的“盟主”。周恩来特别指出,近代的“后起之秀”、亚洲黄种人的“佼佼者”——东瀛的日本也以一个岛国,第一仗就把我国打败了(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后签订了《马关条约》),第二仗又战胜了俄国(1904年2月8日在中国领土上爆发日俄战争,沙俄最终战败),占领了我国领土台湾,控制朝鲜,等等。其他国家如法国、美国、德国,无不如此,而他们的国民无不以雄心和毅力,争风角胜而取胜于全世界,逐一道来比比皆是。周恩来从历史的角度,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近代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所以能够“威风凛凛”“趾高气扬”地称霸世界,关键是他们手里掌握了“军舰”和“大炮”,抓住了“海军”,实行了不可一世的“炮舰政策”,为掠夺、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是周恩来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数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的原因,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周恩来在作文中指出,中国在一百年前就实行闭关主义政策,自以为庞然大物而夜郎自大,把外国人统统称为夷狄,将别的民族都看成没有开化的族群!后来海禁大开,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也明白不知变通、固执古训就难以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然而在“倡练海军”之后,虽然也“聘外人为教师”,刚刚开始的时候也很注意抓紧训练,继而又改由中国人自己当统帅,炮兵不去研习已经改进了的战术,对士兵也不教他精确射击的技术。这就无法使海军具有坚强的战斗力,去行使保卫国家、保卫海疆的职责。周恩来在作文中特别揭露了旧中国旧军队所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诸如“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之研究”。正因为军队的腐败、毫无战斗力,所以就导致了甲午之败,“全军覆没,虚容尽失;割地丧师,真情毕露。强盛之希望既成泡影,和平之期意复为幻想。弃良港,舍巨款,以图一时之安。而外人鲸吞蚕食之议,瓜分豆剖之思,无稍息焉”。神州大地面临存亡的危险境地!一股挽救神州“陆沉”的激情,在青年周恩来的胸中激荡,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愫也感动了许许多多有志的中国青年。
四是周恩来阐述了“国家强盛、稳操胜券”的道理,并强烈发出“强我海军”的呼唤,以挽救神州的危亡,力挽狂澜于既倒。周恩来在作文中特别提醒国人,如今正处于20世纪,强权政治正在形成一股世界潮流,也正是我中华神州到了存亡危急之际,民国政府接着前朝执掌国家政权,在野的人士据此比较这两种优劣,于是就有了扩张海军的意见。当然,“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我国的良港既然已经“出租”了,财政又如此的困难,操练海军的事情或将成为一句空话了吗?周恩来认为,“是,又不然。”对此,周恩来有自己的思考,也提出了海军训练的建议。首先,周恩来分析了海军训练的意义:海军训练的耗费固然很大,然而训练成功之后,发挥它的作用的范围很广。虽然,今天要耗费无限的金钱,但是,也不用有所顾惜。其次,周恩来认为向别人借债来训练军队,这是不可能做的事情,然而用国家的税收,训练国家的军队,又怎么说不行呢?第三,周恩来指出,我国好的军港有很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这些都是我国主权所控制的地方,都可以用作海军训练的场所,还怕谁来欺侮、捣乱吗?这些有益的建议,都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主人翁精神,这正是值得我们大力发扬、努力学习的地方!
在作文的最后,周恩来旗帜鲜明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这37个字,字字千钧,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敲打在人们的心头,体现了周恩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体现了17岁的周恩来的“强国强军”的远大志向,这也是深深埋藏在他心底的美丽的“海军梦”!周恩来参加革命后,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为此努力奋斗终生,这正是他的伟大与感人之处!
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强国强军的远大志向、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感动了无数追求进步的青年学子,并把他当作自己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