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实践
2022-04-13陈静
陈静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音乐等艺术类内容的受关注度逐渐提高,基础教育开始重视音乐课程,从小培育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由于传统模式下的小学基础教育并不是十分注重对音乐课程的设计,教师经验与对有效教学的方法的掌握存在不足,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构建存在一定问题。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重视课程实践、加紧优化教学方法。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构建意义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构建小学音乐课堂,主要是因为音乐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引导小学生学习音乐,实际上就是带领他们探寻音乐之美、感受创造之魅力、分析文化之意义,能很好地促进其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文化品质等素质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自身的魅力,多对著名音乐作品进行鉴赏,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更加高昂的热情去欣赏音乐,用更加理性的思维去评价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并不全面,不能及时地发现生活中积极的美,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音乐的合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一定正确的价值观,还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另外,音乐是一门与艺术关联较大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的情绪,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引起对艺术的共鸣。实际上音乐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将生活中的美好凝聚在其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体会生活的美好。如此,小学生的发展会更积极、全面,未来成长必然更理想。
二、当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没有受到重视
在如今的小学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个人成绩更加注重,忽略了小学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任课认真程度有待提升,认为小学的音乐教学目的只是帮助学生放松自身,在课中欣赏一些音乐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这对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在这期间学生对一些实物的理解还不全面,所以极其容易受到教师日常行为和语言的影响。如果教师本身就对音乐教学没有积极性,那么学生也就不会重视这一学科,会认为音乐课堂就只是欣赏音乐,就会产生音乐课堂并不重要的想法,长期以来就会极大影响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重,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会更高,但在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都非常单一,这就会导致学生降低对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先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自己演示一遍再让学生进行演唱,课后也不会布置相关的复习作业,并且如今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也比较大,更不会在课后复习音乐知识。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激情一再降低,最后就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意义。更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将音乐课堂的时间用来讲解数学或者语文的相关知识,音乐课堂教学较少,学生接触音乐知识的机会就更加渺茫,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推动力度,根据社会的发展情况提出相关的新课程改革内容,让音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路径分析
(一)着眼作品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基础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重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从指导学生欣赏作品开始。在欣赏中,提醒学生用心体验、鼓励他们大胆表述自身想法和感受,使他们在认真感受中理解音乐的旋律美、情感美,以此增强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但是在过往实践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设计的作品欣赏活动都是较为低效的,他们在课堂上习惯于直接告诉学生教材中的作品蕴藏了哪些美的信息,而不是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感知。在该状态下,学生看似理解了作品之美,实际上并未对美形成足够深刻的理解、真实的体验,他们的审美素养自然难以真正提升。这明确提醒了教师,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音乐教学新模式,一定要着力优化作品欣赏环节,给予学生更多鼓励,让他们独立感知作品之美、分析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尊重兴趣爱好,促进个性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是因为受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中的不同小学生经常会出现“喜欢不同作品”的表现。而这种“喜欢”,正是能决定其是否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在“结合学生喜欢的作品组织教学”基础上设计课程活动,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然而纵观当前课程实践活动,仍旧有一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前没有深入分析学生兴趣爱好、没有主动结合学生喜欢的作品设计课程活动,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围绕自身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作品组织教学。在该状态下,学生经常会出现“对音乐作品不感兴趣”表现,进而出现消极学习行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将受到影响。此外,由于兴趣爱好没有得到尊重,学生在音乐领域的个性化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无论从解决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的角度出发,教师都应该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组织课程活动。
(三)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挖掘潜能
基础教育时期的音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音乐并对其形成热爱之感,基础音乐教育是挖掘潜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的过程。这直接说明了一个问题——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教学实践活动,应避免提出过于专业性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吸引他们充分参与进来。反之,若教师没有将“全体学生对课程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以“专业化培养”为目标组织教学,一味地向学生讲授过于专业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学生因知识储备缺乏或成长环境缺乏音乐熏陶而难以理解专业内容,进而降低课程参与度”的现象,“面向全体挖掘学生音乐潜能”教育工作的推进受到限制,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说,由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出发重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如此,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都被充分挖掘出来,其个人发展必然能为音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四)注意组织实践,深化情感表达
音乐具有情感表达功能,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活动,应注意培养学生借助作品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重构教学模式时,还需要注意对实践活动的组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多类型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自由表达情感、表现音乐。但是,调查现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该方面做得都不够好,他们在课程活动中往往更愿意组织学生聆听、鉴赏作品,没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表现机会,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有感情地演唱音乐、让他们结合自身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改编舞蹈动作等。如此,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收获较为单一,音乐表现、情感表达受到限制,核心素养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消极影响。同时,这也再一次提醒了教师,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应注意组织多元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表现音乐、表达情感,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不断在表现中深化情感表达能力,让其核心素养得以深化。
(五)鼓励学生创作,发展创造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中小学课程中的音乐创作,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其创造意识”,这直接指向了对学生音乐创造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就是说,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大胆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作品。然而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都忽略了这一内容,没有真正为学生的自由创造提供机会和鼓励。从学生角度来说,长时间处于该状态下,对音乐的学习停留在表层,创造意识难以被完全激发,核心素养的发展必然会暴露出明显的滞后特征。因此,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构建小学音乐教学新模式,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不断在创作中积累新的有效学习经验,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创造意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情感表达素养。
(六)融入民族文化,培养文化品质
除培养小学生创造意识外,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还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文化品质”为目标。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组织教学时,应适当融入文化元素,尤其是民族文化。通过融入文化元素,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他们不仅能丰富自身音乐知识积累,还能深化自身民族意识、形成更积极的国家荣誉感和责任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民族文化的融入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存在“只要根据教材向学生讲解知识就可以了”的错误认识,并未主动将教学向“探究民族文化”方向进行延伸。对此,为进一步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必须做出改变,积极寻找丰富的民族音乐教学材料,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指导其分析作品蕴藏的民族文化。
(七)善用多元材料,开阔学生视野
艺术属于全人类,而不是单单属于某一个国家。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音乐艺术核心素养,需要让他们对多元的音乐形成正确的看法,避免出现“闭门造车”“只了解民族音乐”等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在构建课堂实践活动时,还应该善用多元材料,将丰富的国外作品利用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对作品背后的其他国家音乐艺术文化展开探究。但是就目前来说,大多数教师在该方面做得不够深入,他们更喜欢介绍本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并未主动拓展外国作品。在该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学习存在一定局限性,他们虽然可以理解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之美,却难以进一步深化自身学科素养。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多元材料的合理运用,积极组织学生聆听、鉴赏丰富的外国音乐,并告诉他们“与民族音乐一样,其他国家的相关艺术作品同样值得被尊重和学习”。这样一来,视野不断开阔、学习收获与文化感知愈发丰富,学生核心素养自然能持续增强。
(八)完善评价机制,改变助力成长
最后需要提起重视的是评价,课程评价的及时性、科学性也直接影响着小学音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所以说,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音乐教学新模式,教师还应该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对此,最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落实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同时细化评价层次。简单来说,教师可以先客观地对学生学习和实践全过程展开评价,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其进行改正。紧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回忆自身、对比他人学习和实践行为,说一说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应如何改正。这样一来,学生在评价中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和自我调整,并通过不断地调整实现自我进步,核心素养必然能深化、个人成长会更积极。
(九)学生分享音乐,培养感知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体会一段音乐中蕴涵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而这种感知能力很难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得到有效培养。鉴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倾听或学习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利用音乐课课前3分钟时间、早自习3分钟时间等碎片化时间,通过播放自己喜欢的乐曲或通过乐器演奏、歌唱等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在此基础上,由分享者、表演者或倾听者简要提出自己对歌词、旋律的理解。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分享音乐的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分享者名单”,引导学生结合名单顺序选择分享材料及分享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积极收集符合自己鉴赏水平的乐曲,通过反复倾听体会其中的情感,强化自己的音乐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筛选水平和资源获取渠道有限,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分享歌单、网站链接等方式,幫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鉴赏能力和年龄特点的乐曲,并适当发挥家长的力量,请家长协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倾听和鉴赏音乐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向新时代、基于新课程改革环境,重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培育小学生音乐素养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对作品欣赏、实践、创作等内容的关注,积极地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面向全体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同时,要适当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运用多元材料,落实课堂评价并完善评价机制。通过上述手段的有机结合构建高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注:本文为2020年度张掖市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立顶号:ZYLX[2020]020)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