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益阳弹词的文化传承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4-13牟华
摘 要:益阳弹词是中国传统曲艺艺术的文化瑰宝,更是湖南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艺术。在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沉淀,在几代人的坚守下,其音乐风格、特点深受百姓喜欢。而对于益阳弹词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一直都困扰着弹词艺人,也一直束缚其更好的发展。因而,必须研究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益阳弹词发展传承的新思路与路线,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
关键词:益阳弹词;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本文章主要用于益阳市社科课题《文化产业视野下益阳弹词的现状和发展研究》2021YS128的结题。
牟华,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声乐教学以及民族音乐。
益阳弹词是湖南省传统曲艺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形式,其通过一人怀抱月琴进行演唱,后有渔鼓伴奏,人称“渔鼓月琴”或“道情”,琴声优雅动听,唱词生动感人。其文词由书头、道白、唱词、尾声四部分组成。其灵活运用益阳当地的口头语,并积极提高月琴伴奏弹法,逐渐形成而来的具有浓厚益阳本土风味的曲艺形式,历有"益阳弦子长沙腔"的说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并进一步弱化其表演形态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其演唱者寥寥无几,至今的第八代也仅不到20人。从而,新时代背景下益阳弹词的文化传承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也就成为传统艺术文化研究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如何从新时代背景出发,利用高校这一专业的平台,在专业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践表演艺术者的努力下,寻求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一、益阳弹词发展现状
益阳弹词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自1397年(明洪武三十)开始,朱元璋曾颁行过《圣喻太喻》,令每村选出一名6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手持木棒,搭台劝善,且行且击,已警民众”,即所谓的“讲圣喻”。此时弹词还仅处于说的阶段,直到清代中期,弹词艺人开始采用渔鼓这一古老的乐器为伴奏乐器,逐步进入又说又唱的初步发展阶段。后至于嘉庆十五年,弹词艺人又加以月琴这一弹拨乐器伴奏,更加丰富了弹词音乐的音乐形式。至此益阳弹词的演唱形式大致形成了“怀抱月琴,口吐圣贤之说”的曲艺风格。
1926年,益阳弹词艺人王典山等发起成立“湘子会”登台献艺,参加的艺人遍及益阳市区。艺人们以悠扬的丝弦和字字入扣的唱腔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欢,并涌现出了李青云、谭水利等一批名老弹词艺人。进入二十一世纪,因为诸多历史原因与弹词艺人年龄相继老化,益阳弹词濒临后继无人的境地,至今已发展成第八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第五代弹词艺人——张世安。
2006年益阳市将益阳弹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组织国内著名的曲艺专家、弹词老艺人对益阳弹词进行收集、整理,对传统曲目进行抢救和挖掘,并积极创编新曲,整理出版发行了益阳弹词的戏曲曲本,改变了益阳弹词历史上只有文本没有曲本的发展现状。2009年,当益阳弹词欲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重病在身的第四代弹词传承人谭水力、省曲藝家协会和区文化局的领导,都不约而同想到了张世安。
张世安从小受弹词文化的熏陶,先后参加过“文艺轻骑队”和“财贸文工团”,舞台上的“声、台、形、表”非常突出。其并非专业的弹词科班出身,为传承益阳弹词,他第四代传人谭水利的精彩弹词段子录下,反复播放研究其咬字归韵和弹拨技巧,并将京剧月琴演奏中的滚、滑、搓等技法融入弹词中。这些创新既渲染了弹奏气氛,又增强了演唱效果,留住了老观众,也吸引了年轻人。2010年益阳弹词申省非遗成功,这中间包含了几代弹词艺人的付出与血泪。
如今为了让弹词得以继续传承,张世安选择四位弟子,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分别学习弹词的演奏方法,他们期待着能用更好的作品影响更多年轻人,一起感受益阳弹词的文化魅力。但是时至今日,益阳弹词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自张先生病后,舞台上也鲜有益阳弹词的出现。表演的段子也都是多年前张先生创作的老作品,近年来,几乎没有新的原创作品产生,而益阳弹词表演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湖南城市学院作为益阳市唯一的高校,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利用高校的平台以及师资,更好的为民族民间艺术搭建发展的桥梁,进一步推广传统民间音乐艺术。
二、益阳弹词传承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传承困境
益阳弹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特定方式产生的,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一直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更迭,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已不再顺应时代的潮流,以益阳弹词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更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1.资源流失
随着我国文化生态的变迁,弹词艺术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已经与各地音乐文化很好的进行了融合,并有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性的发展。发展较好的有扬州弹词、苏州弹词等,他们都将自己的音乐艺术很好的进行了推广和传播,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不仅有非常多的文字、曲谱资料,还有非常多的珍贵录像和音频。并建设有专门的弹词艺术博物馆或音乐馆,有专人进行整理和搜集。
而作为益阳本土的益阳弹词,尽管有其音乐的个性特点,并且在弹词艺术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但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不重视,导致数百年来没有专人收集、整理和保存,使得在近代文化变迁中,大量的益阳弹词唱本、曲谱、音乐等在无人传唱的过程中逐渐消失,这就直接导致音乐资源的短缺和消逝。
2.传承者后继无人
益阳弹词早期口耳相传的形式也一直遵循古老的师徒传承模式,并无过多的文字记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弹词艺术的传播,该模式在以往的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如今,新时代的发展、外来音乐的侵袭,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并没有兴趣。古时候一门手艺可以作为吃饭活命的资本,而如今,并不能直接给年轻人带来非常丰厚的回报,这也直接导致了在老艺人相继离世之后,益阳弹词艺术无人继承、青黄不接,至今仍然只发展到第八代传人,可谓遗憾。
3.商业经济的影响
如今的社会是商业经济横行的社会,通俗音乐、外来音乐、欧美音乐的泛滥,大量的商业歌曲充斥着整个音乐市场,所经之处到处播放着年轻人喜爱的流行音乐,益阳弹词也逐渐的走向了市场边缘化。传统音乐因其特殊性,并没有更好的与流行音乐进行良性的发展融合,直接导致这门艺术无法更好的走进大众的视野。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争名逐利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利益的需求,而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却不屑一顾。我们非常多的传统艺术在经历过旧时代的社会动荡和新时代的漠不关心之后,其发展的道路举步维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大力倡导传统艺术的发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热潮之后,很多艺术都找到了新生,可益阳弹词却没有找到其适合的发展道路,仍然在时代中没落。
这些问题的提出,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针对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那就是—利用高校搭建弹词艺术人才培养的平台。
(二)高校弹词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困境
经过对其他传统艺术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后发现,传统艺术的融合发展一定离不开专业的音乐传承模式,而高校的介入,可以非常高效的对传统音乐进行推广、传播,甚至发展和创新。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音乐人才,也就是将技术和理论应用到舞台上的人才,就是我们作为专业音乐教育者永远的追求。但是就益阳弹词而言,其在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发展和培养上,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棘手的问题,并一次次陷入了困境。
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地方高校应该主要针对地方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作为益阳唯一的一所高效,我们开设了一个学期的《湖湘传统音乐》课程,本课程以民歌为主,设计益阳弹词的仅仅两课时,根本谈不上人才的培养。学生对这门艺术的接触少,学习的兴趣低,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人才转换率低
我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真正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才非常少。究其原因,尽管有工作就业的压力、薪资待遇的不满以及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但究其根本是学校对于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质量的问题。我们应该转换思路,对益阳弹词人才的培养更加精细化,有准确的定位。
3.应用能力培养欠缺
在实际的传统音乐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教学手段仍然是理论知识的叠加教育。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理论知识的教育的低成本投入,而实践应用教育则需要更多的投入,包括金钱、精力、人力、物力等。这其实也是实践应用教育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但也直接导致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纸上谈兵,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艺术,绝对不会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
4.政策扶持以及政府支持缺乏
苏州弹词、扬州弹词之所以能在我国弹词艺术中脱颖而出,跟政府的支持以及大量的政策扶持也有一定的关系。以政府作为主导,有政策作为专业发展的导向,益阳弹词艺术也不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弃儿。自解放以来,益阳弹词的发展屡屡受阻,直至2006年才被列入益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资金投入太低,传承者也就看不到益阳弹词艺术的未来和前景。
三、益阳弹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1.深化改革课程设置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将益阳弹词作为试点,围绕益阳弹词展开,专门设置《益阳弹词》课程的教学。课程可以在大一以《传统音乐》为名义设置,作为其下属的教学内容,《益阳弹词》可以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在大二选修的时候可以开设地方音乐专业的选修,而益阳弹词可以跟我们的声乐、舞蹈、器乐一样,作为专业选修,进一步笼络人才进行培养和发展。提高课程教学模式
《益阳弹词》课程的教学应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并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聘请当地著名的弹词传承人进行实践的教学,将民间音乐引进到大学课堂,进一步深入的对益阳弹词进行学习、交流和教学活动。同时可以采用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经常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表演,让广大人民逐渐的喜爱这一门优秀的地方民间艺术。
2.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打开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益阳的清溪剧院、益阳大剧院、益阳花鼓剧团等文化艺术部门开始开设自己的艺术公司,并且积极的推动益阳本地的音乐艺术,而他们的艺术发展最缺乏的就是表演人才。但是,我们作为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基地,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我们缺的就是舞台实践的机会。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更加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互助共赢,以己之补他人之短,更好的发展益阳弹词艺术。
3.建立“益阳弹词”人才培养及传承基地
基地的建设可以更有利于益阳弹词的人才培养建设和发展,这一群人就有了自己专门的工作场所,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齐心合力发展弹词艺术。同时,开展益阳弹词的搜集、整理、挖掘和抢救工作,积极的投入到弹词艺术的发展工作中。基地以益阳弹词传承人为主、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益阳弹词的队伍,为益阳弹词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4.利用网络平台,发展和推广
现如今,自媒体已经将传统媒体远远抛之身后,它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及自由性。抖音、快手、微视、公众号等各种自媒体app应运而生,非常多的老百姓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手机中几乎都会有这些app存在的身影。在自媒体的推动下,益阳弹词照样可以形成规模化、企业化、形象化、规模化的发展。
5.打造益阳弹词的“明星效應”
众多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榜样、英雄和开拓者,一门优秀的艺术肯定会有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曲目或者其他相关的艺术属性,益阳弹词的发展也离不开这种“明星效应”。我们可以将“益阳弹词”打造成益阳文化旅游的名片,比如:开设弹词茶馆或者俱乐部,定时进行演出。同时,创新发展,创作非常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曲目,在各大平台进行推送、包装,并推出自己的弹词明星。在巨大的经济效应下,益阳弹词的发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6.融合——创新——发展
在如今音乐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益阳弹词应该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大胆的融合潮流艺术,创新益阳弹词的演唱以及音乐形式,在其音乐核心之外不断的增加多种音乐元素,不断的尝试各种新的艺术发展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才能抓住人们精神所缺失之处进行更好的补充,真正的让益阳弹词艺术走进人们的心底,走进大众的生活,让艺术返璞归真。
总之,传统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艺术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思想和努力。作为高校,更加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和发展,以自身的学识来丰富艺术形式、研究艺术特点、分析艺术形态、创造艺术价值。传统的艺术固然经久不衰,但是创新性的融合发展更能使其在新时代良性的发展、被人喜爱。艺术的呈现,最终是在舞台上,经过不断的课堂教学以及舞台实践,在大众的检验中不断改进,益阳弹词也会得到更加专业的发展,他的的明天也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