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的价值守望:一项自我民族志研究

2022-04-13潘建华 严淑琴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育性劳动教育

潘建华 严淑琴

摘 要 重述历史,是为了阐释现实。以自我民族志的方式呈现一个又一个劳动教育的“真实图景”,折射出劳动教育所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人生似乎“处处是劳动”,原来的劳动教育具有浓厚的“乡土”和“生活”气息,身体劳作的规训助益认知的发展,身体力行的劳动促进情感的交流,身体受累的劳作锤炼心志的成熟。面向未来顺应新时代发展,在传统与现代、校内与校外、正式与非正式之间实现互动融合,把劳动教育引向纵深发展,需坚守劳动教育“劳动性”和“教育性”,积淀形成新型的劳动教育样态,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

关键词 劳动教育;价值守望;自我民族志;劳动性;教育性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6-0040-05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将劳动教育置于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地位。近些年,什么是劳动教育,大中小学要不要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围绕这些话题在国内学术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观点和看法。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劳动教育摆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突出位置。《意见》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則、课程体系、实施途径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内容,为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研究文献回顾

运用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对2000年至2020年间的文献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检索条件为“主题=劳动教育”,采用模糊匹配的检索方式,最终获得7215篇文献。通过对相关主题的分析,当前我国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黄济[2]、马开剑[3]、傅添[4]等从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等内容出发,对劳动教育内涵进行了研究;杜爱玉[5]、赵荣辉[6][7]、杨晓峰[8]、鲍忠良[9]、刘盼倩[10]、檀传宝[11]、徐海娇[12]、颜晓程[13]等人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劳动教育价值开展了研究;胡君进,檀传宝[14]、杨显东[15]、邱永成[16]等人对马克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毛泽东、邓小平和陶行知等人的劳动教育理论做了研究;申国昌[17]、郭维刚[18]、郑程月[19]、郝志军[20]、夏永庚[21]、徐海娇[22]、刘国飞[23]等学者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方面提出了发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和对策。

本文侧重个人的思考,强调以一种质性研究方法——自我民族志的方法,回忆成长过程中的劳动教育,通过自我民族志的方式呈现一个又一个劳动教育的“真实图景”,希望能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提供新视角和新内容。

二、自我民族志的夹叙夹议

本文以主位视角采用自我叙事的形式,着力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从自己的个人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思绪和情绪[24]。虽然那个“劳动”的时代已渐行渐远,现在的许多大中小学生再也无法亲身经历了。但是“将生命还给社会”来写作个体的能反映本文主旨的片段自传,穿越时空,回到生活或重现生活,以对自我生活的重新剪辑来“呈现”某种建构的“真实”。通过这种注重叙事性、个案式解释模式来让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加深了对这个群体日常生活的理解,并或多或少地产生基于这种理解的共情,从情感转向到情感体验,达到“感同身受”。

作者出身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作者的成长环境、体验思考和心路历程是现在年轻人所未曾拥有的,尽管看起来属于作者个人,但它却打开了宏大历史的共同记忆的闸门,而这恰是本文自我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基础。在本文中,作者将以亲历人的身份,以自我者的视角突出劳动教育,呈现个人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这条主线,旨在强调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故事和自我成长的密切关系,以一滴水见太阳,折射出劳动教育所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

三、重现劳动教育

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江西赣东一个偏僻的普通农村家庭,村子很小,不到100人,离街上步行小路(大多是田间小路)要一个多小时,可那时我在街上读中学,平时住校,周末放学回家,一路小跑,一点都感觉不到路程的遥远。家里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我小时候就经常需要承担家务活,日常做得最多的是洗碗、烧火做饭、扫地、放牛、浇菜、提水、砍柴,或协助父母进行劳动,这些活都不怎么累,有时还挺好玩。比如放牛,那时是全村集体放牛,一天两次,早上和下午各一次,每家各出一人把牛赶到一起,在村庄附近的山上吃草。只要有草吃,牛一般不会乱跑。我们很多人就会聚在一起玩,或者在山上采野果吃,或者去捡枯死的树枝带回家做柴火烧。

我从上小学就开始下田劳动,最初是在田里除草,那时大多是跪在泥田里,用手除去长在田里头的杂草。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要去田里扯秧、割稻、打谷、插秧。最让人心有余悸的就是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只有真实体验过双抢的人才能够体会到农业劳动的辛苦。放暑假后的十几天,双抢就要开始了,当时正值三伏天,酷热高温,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为了不耽误农活,所以每天早晨大约五点左右,我就得起床,那时晚上天气很热,要很晚才能入睡。夏天农村的早晨空气非常凉爽,是睡觉最舒服的时候。但在父母再三催促下,我不得不跟随父母下田,除回来吃饭及午间因为天气太热要休息一小时左右外,要一直在稻田中劳作到太阳下山,回来后还要把收好的谷子堆在一起,第二天要弄出去晒,否则湿谷子可能会发霉发芽。一天劳动下来腰酸背痛,这样的日子要持续两个星期左右,天天如此。有时为了赶时间,需要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去扯秧。这是一段令人无法忘又怀刻苦铭心的经历,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年复一年,直到我去云南读研究生的时候,因为离家很远,暑假一般不回家,我才没有再参加,但心里依然牵挂着家里的双抢。这些到现在虽已成为身体记忆,但一到暑期,脑海就会浮现双抢画面。

上小学了,班上会按照组和桌的顺序由劳动委员安排值日,值日生的任务是负责当天擦黑板、打扫教室和班级卫生包干区。上课前要准备好老师用的粉笔等,每下一节课,值日生就要上去把黑板擦干净,然后下午当大家放学回家后,要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清扫工具把教室打扫干净,那时大家都不太讲卫生,废纸等垃圾较多,教室的地面也不像现在是硬化的,打扫起来灰尘特别大。扫完后还要把垃圾倒在学校指定的地方,有调皮的孩子,在中途就把垃圾倒了,要是被发现,必须扫干净,才能回家。

学校每个星期还会组织一次全体大扫除,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扫帚和除草工具,分片区负责打扫卫生,大家分工合作,比赛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另外,学校还会安排我们去学校附近的田里捡稻穗,大家背上书包,成群结队,走在路上,就是一道风景。另外一项集体劳动是每个学期基本上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上山砍柴、拾柴,拾回来的柴供学校食堂做饭,一般都是上午出发、下午回来,回来后每个学生把自己带回的柴交学校秤才算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到了高年级,学校会每周组织我们去山上拣鹅卵石给学校铺路,或者去山上栽树。

故事写到这,也许有人会问,父母为什么那么残忍地让小孩做这样或那样家务活和农活?我怎么不偷懒,还能坚持劳作?为什么父母不自己做或者替代小孩做呢(如打扫教室)?学校让学生去劳动会不会影响到小孩的学习?

历史本然地发生着,对历史的记录和反映便构成一种重述,重述历史,不是要回到历史,而是阐释现实。在我所经历的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中,原来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具有浓厚的“乡土”和“生活”气息,它不仅让我學到了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培养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它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每个人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四、理解劳动教育

(一)身体劳作的规训助益认知的发展

人的认知产生于劳动,并且劳动是联结身体与认知对象的桥梁,是儿童认知产生的必要途径[25]。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有体力劳动才能完成。现在回忆起在老家做过的那些家务活和农活,若真的要做好它,还需讲究动作的规范、顺序和技巧。父母自然成为我的第一任劳动教育课老师。《朱子家训》记载:“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26]他告诉我们,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要使庭堂内外整洁,得要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再扫地。这是我上大学后才知晓的知识。但其实早在我小时候,打扫庭堂时,父母就告诉我要先用水洒湿地面才能去扫地。因此,在学校打扫教室时,我自然就会先把凳子摆放在桌子上,然后洒水,再扫地,这样教室地面就打扫得干干净净,同时灰尘不会满教室飘散。知识与技能在真正掌握之前一般是抽象的、不完全的。有些比较复杂的农活看起来容易,要学会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插秧这种农活,我到了上初中的时候才学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掌握动作要领,插下的秧很快就会漂起来,有的秧苗还会直接插到脚踩过的地方,没有泥巴,根本立不起来。秧苗之间排列不好,秧行、列弯弯曲曲,有的地方间隔大,有的地方间隔小,浪费了空间,导致少插秧苗。因此,父母就会安排我在身旁,时刻提醒我注意秧苗行距和间距,时间长了,也就学会了。“劳动教育将儿童身体置于知识、技能产生的情境,使其身体与认知对象产生客观的联系,最终反映在儿童的大脑中,内化为儿童完全的认知”[27]。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我上了一堂又一堂的劳动教育课,让我学会了扫地、放牛、烧火做饭、砍柴、插秧和栽种庄稼等,助益我认知的发展,也加深了我对劳动的理解。正如卢梭所说,劳动既可锻炼儿童的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的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28]。

(二)身体力行的劳动促进情感的交流

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为了养家糊口,父母没日没夜地干活,希望把子女养大成人。父母自己能做的尽量都不会让子女去做,也从不叫苦叫累。但父母毕竟只是两个人,劳力有限,特别是在抢赶时间的压力下,自然需要有更多的人手加入帮忙。父母在任劳任怨地披星戴月劳作中,子女不可能置身事外。从小开始,父母没日没夜辛劳,作为儿子的我耳濡目染,多么希望能够帮父母减轻点劳动负担。于是,我就从扫地、帮父母洗菜、帮家里放牛、浇菜、烧火做饭等这些不太累的劳动活开始,给家里多干活,减轻父母的负担,进而内化为一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我的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等身体情感被慢慢激活,直至根深蒂固。至今,每当回老家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去做些家务活。

与同村同龄人一起“开菜园”栽种作物,如何做,栽种哪些作物等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出主意。和小伙伴一起上山放牛,兄弟姐妹一起剥花生等等。还有学校组织的学生上山拾柴火和大扫除等集体劳动。这些劳动实践使我和他们之间有了身体互动,有了情感交流。劳动是身体情感生发的途径,“对象、人化的自然界恰恰是人的活动、劳动、实践的产物,从最终的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的感性、感觉的人性”[29],“劳动教育可满足儿童社会化的身体需要,是养成儿童文明之身、社会之身的途径”[30]。

(三)身体受累的劳作锤炼心志的成熟

“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1]。生活在农村环境,不说“非困难不成长”,至少也是困难锻炼心志。我一手一手地扯秧,有时一扯就是半天;一蔸蔸的稻子收割,一亩田,收割要近一天;一根根的秧苗往田里插,一亩田,插好要近一天。特别是要重复那个割稻动作,一蔸两蔸……踩打谷机时,弯腰一手拿稻禾,送到打谷机的滚筒上,翻转,再把稻草送出去,再弯腰……这种机械重复的劳动动作对我的腰和体力是严峻的考验。一整天下来腰酸背痛,休息一晚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下田干活,虽然很累却也很快乐。还记得,那时农民要将所种收获的粮食按一定标准无偿交给国家,也就是要上缴公粮,当时上缴公粮要统一交到乡粮管所粮库,过了秤之后,要一袋一袋背到粮库里面去,有时粮库里头的谷子已经堆积很高,此时,就得踩上铺好的木板把一袋一袋的谷子背到上面去。在农村总有干不完的农活,虽然有点苦、有点累, 但你必须坚持下去。人生似乎“处处是劳动”,浓厚的“劳动”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劳动锤炼我的心志,促使我养成较强的耐受力和毅力。

五、反思劳动教育

这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那代人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客观地说,这种劳动教育是以工农业生产为历史背景的基于体力付出的物质生产劳动的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局限性。劳动教育侧重体力劳动,主要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干农活(农村学校每年都有农忙假)和学校组织各种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正如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旨在通过对教育对象实施劳动理论教育和通过组织各种劳动,使受教者树立一定阶级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并锻炼身体、增长才干[32]。这种做法把劳动教育分解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这一时期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侧重物质性和技术性,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关注不够,是传统工农业生产背景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产物。但劳动教育的“劳动”属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等)蕴藏着丰富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对人们的劳动观念、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劳动光荣是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历史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养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内涵、形式在不断革新发展中,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之路,如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劳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伴随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时代,把劳动教育引向纵深发展,使传统与现代、校内与校外、正式与非正式之间能够更好实现互动融合,积淀形成新型的劳动教育样态,让劳动教育在每个受教育者的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迹,更好服务于立德树人。由此,从长时段的历史视野和全面整体的辩证观点来看,劳动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求变”,还需要不断追问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需要坚守劳动教育永恒“不变”的要素。为此,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把握劳动教育的“变”和“不变”应该从坚守劳动教育的“劳动性”和“教育性”这两个方面去加以把握。

(一)坚守劳动教育的“劳动性”

劳动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重要实施路径,对劳动教育的概念、本质等做前提性反思,是正确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33]。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开始的,一部人类史,首先是一部劳動史。劳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长期生活在农村,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后虽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但从未脱离劳动,认为劳动可“正心”“修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学校倡导“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以 “不会烧饭,不得毕业”为口号[34]。“铁人”王进喜、“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等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劳动模范事迹给我们诠释了劳动的价值。虽然时光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我们的学生也不可能会经受那种艰苦条件的磨练。但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人的一种“一般本性”——劳动性不能没有。当前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解放孩子的手脚,培养孩子劳动习惯,从小时候、从小事情开始。经常劳动会使人勤劳,克服怠惰、疲沓。二是解放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劳动素养。劳动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二者的综合。对孩子来说眼下最主要的脑力劳动是学习。但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可通过一些脑力劳动来实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如学校可通过组织科技兴趣小组之类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体力又能开动学生脑筋。

(二)坚守劳动教育的“教育性”

当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育性的实际情况处于相对弱化的状态,在各种升学压力下,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教育性”了解不够全面和系统,对其缺乏必要的重视。劳动教育在学校形在而神不在。为此,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课程要求,保证劳动课不缺席,形成多元化和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可考虑劳动教育课与分数挂钩,改变劳动教育课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二是积极拓展劳动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如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增强劳动教育的体验广度、深度,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真实、完整的意义。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传承我国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面临着离根离土的危机。由此,要结合新时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给孩子们讲好“中国劳动人故事”,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通过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人才会用心去感悟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才更具有认知探索世界的毅力、勇气和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8-11(1).

[2]黄济.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7-22.

[3]马开剑.国际视野中的高中技术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4.

[4]傅添,姜啸.劳动教育需要新的时代内涵[J].中国德育,2017(10):16-19.

[5]杜爱玉.劳动对于青少年德育的意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4):85-86.

[6]赵荣辉.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6-9.

[7]赵荣辉.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4):7-10.

[8]杨晓峰.“身体”视域中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与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3):49-52.

[9]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13(8):91-93.

[10]刘盼倩.教育与劳动结合可能性的教育哲学阐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4):3-7.

[1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12]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13]颜晓程,吕立杰.劳动教育的身体意蕴及其省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20(3):63-67.

[14]胡君进,檀传宝.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0-45.

[15]杨显东.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中小学品德培养的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4):161-162.

[16]邱永成.毛泽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教思想的现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3):25-27.

[17]申国昌,申慧宁.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102-113.

[18]郭维刚.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9(30):41-43.

[19]郑程月,王帅.建国70年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當代教育科学,2019(5):14-18.

[20]郝志军,哈斯朝勒.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J].人民教育,2020(8):23-26.

[21]夏永庚,崔佳丽.实施“大劳动教育”:现实诉求、基本逻辑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20(6):28-34.

[22]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23]刘国飞,冯虹.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改进措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4):16-19.

[24]艾利丝,博克钠.作为主体的研究者:自我的民族志、个体叙事、自反性[M].邓金,林肯.定性研究第三卷: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782.

[25][27][30]颜晓程,吕立杰.劳动教育的身体意蕴及其省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0(3): 63-67.

[26]钟茂森.朱子家训[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8]卢梭.爱弥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9]彭宏伟.对现实的人两种思路的把握[J].哲学动态,2010(7):17-22.

[3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5-48.

[32]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J].上海教育科研,2019(7):15-19.

[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3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84.

猜你喜欢

教育性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试论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竞技项目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