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我同情水平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综述
2022-04-13沈慧马超
沈慧 马超
摘要:抑郁是高中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自我同情是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现状、状态抑郁与特质抑郁定义、自我同情的内涵、相关研究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为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缓解提供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生 自我同情 状态抑郁 特质抑郁 综述
一、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概述
(一)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现状
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情绪变化快、学业压力大,精神心理症状与问题高发。近年来,高中生抑郁问题频频引起关注。对北京市东城区1203名中学生进行的问卷测量显示,19.7%的被试者有抑郁症状。抑郁症状虽是抑郁症的亚临床形式,但长期发展可能会成为抑郁症。家庭因素、个体自身特质、社会背景等都会对高中生的抑郁情绪产生影响。高中生的抑郁情绪通常是由学业压力、考试受挫、人际交往不顺、遭受批评、睡眠障碍、家庭教养方式所导致。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才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要高度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抑郁情绪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二)状态抑郁和特质抑郁
抑郁症是消极情绪增强的表现。轻者情绪低落,缺乏兴趣,精力不济,总是面露愁容,常常哭泣,自我评价低。重者会出现消极情绪的爆发,感觉非常绝望,从而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抑郁的发展不是分裂的,先是片段发生,即某个状态,然后是发生频率增强、比较稳定,即特质,最后会出现精神病学上定义的慢性损伤。因此,抑郁分成状态抑郁和特质抑郁。
状态抑郁人人都会经历,即个体处于短期的负面情绪状态,显示了抑郁症状的水平及严重与否,主要侧重主观体验及身体症状;特质抑郁则反映了个体是否容易陷入抑郁的倾向,即抑郁症状发生的频率。素质—应激模型认为,相比较状态抑郁,特质抑郁更加稳定,可以这样理解:特质抑郁水平越高,个体出现抑郁反应的次数越多,经历了负性事件后抑郁的可能性更大。抑郁的认知理论认为,对自身及自身信息的认知方式对于抑郁的影响很大,特质抑郁水平高的个体自我图示更多地与负面信息相关,产生抑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积极心理学认为对自身积极认知的缺乏会增加抑郁易感性。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我们除了关注他们的状态抑郁水平外,也要关注他们的特质抑郁水平。在对高中生进行抑郁状况的干预时,要重视对抑郁易感性高的学生的鉴别,如果能改变他们对自身及自身信息的认知加工模式,效果会更明显和持久。
二、自我同情的相关研究
(一)自我同情的内涵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SCS)是2013年由心理学家Neff提出的,他将佛教中“悲”的概念引入西方心理学。自我同情是指向自我的同情,即个体不回避或批判自己遇到的挫折和苦難,以仁慈和接纳的态度来感受它,让自己无条件地被接受和理解,并把自己的经验视为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进而减轻和减少负面情绪。它由三个维度构成:自我宽容、普遍人性、正念。现有研究证实了自我同情有利于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自我同情这一概念具有很高的理论和研究价值。自我同情是指个体对自身所持有的一种正面的态度,或一种关于情绪的正面的管理方法。
(二)自我同情的相关研究
1.自我同情与心理健康
国外研究发现,自我同情与负面情绪是负相关关系,其中包含了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我国学者的发现与此相同,自我同情能够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针对高中生的自我同情干预训练,可以缓解他们对于考试的焦虑情绪。
自我同情与生活满意度、生活幸福感也有关系。自我同情与积极的心理素质是正相关关系,例如智慧、幸福、乐观向上、有责任感等。
2.自我同情与个人风格
个体自我同情水平越高,其表现型目标越低,掌握型目标越高,对自我的感知和对失败的害怕在其中起到了介导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自我同情水平越高,其掌握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越强。自我同情水平高的个体助人意愿更强烈,应对事情时更多采用积极的方式,不会批判指责自己的过错和不足,而是采用接纳和关怀的态度,这有助于人们减轻不良生活事件和消极评价对情绪产生的负面影响。
3.自我同情与社会因素
自我同情对个体的社会互动也有影响。自我同情与社会联系感之间是正相关关系(r=0.41),可以通过干预训练来提高自我同情水平,进而提高社会联系感。自我同情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原谅他人,也更有可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他们可以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也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
4.自我同情干预训练
关于自我同情水平的干预,一些实践研究取得了成效,如格式塔双椅训练、同情心训练、正念减压疗法等。2012年Neff和Germer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八周自我同情心训练MSC。该团体训练注重参与者的体验和方法练习,为了让参与者巩固学习效果,还设置了课后练习作业。该干预方案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参与者认识和体验积极的认知和自我接纳带来的积极影响,然后自我接纳。其与情绪控制有关,训练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实验支持。
三、自我同情与抑郁的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发现,个体自我同情水平与抑郁情绪呈负相关,且这一负相关也存在于泰国、中国台湾地区的样本中,表明自我同情的这一概念有着跨文化的价值。自我同情是情绪状态(例如抑郁)的潜在保护要素,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抑郁水平。通过提高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可以减轻其抑郁和焦虑水平。
四、小结
上述成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存在以下不足,主要表现在:
(1)目前国内关于自我同情的探索特别是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主要针对成年人,缺乏对高中生群体的关注。
(2)国内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探讨自我同情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心理学变量的关系上面,自我同情的干预方案比较单一,且因文化差异,干预方案本土化问题突出,很少有研究去探索一种更系统、适用性更强的本土化干预方案。
(3)目前关于自我同情水平和抑郁情绪的研究很少涉及特质抑郁水平。
因此,后续研究可探究自我同情在我国高中生群体中的特点与发展规律,这有利于拓展自我同情在不同群体中的研究,并探讨自我同情与特质抑郁关系。通过整合目前现有的自我同情训练方案,开发一套适合国内高中生群体的自我同情干预训练课程,丰富和深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伏莲,黄奕祥.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3(2):255-256.
[2]勉丽娜,陈辉,韩霄,等.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8):724-728.
[3]李凌峰,张志成.高中生抑郁症患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9):6-7,15.
[4]雷智慧,徐蕊,邓森碧,等.状态特质抑郁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2):136-140.
[5]Broerman R.DiathesisStress Model[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7.
[6]Beck,Aaron T.Cognitive therapy:past,present,and future.[J].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1993,61(2):194-198.
[7]周雅,刘翔平,苏洋,等.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4):590-597.
[8]Neff,Kristin D.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Self & Identity,2003,2(3):223-250.
[9]杨琳,孙炳海.自我同情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4):8-11.
[10]Leary M R,Tate E B,Adams C E,et al.SelfCompassion and Reactions to Unpleasant SelfRelevant Events:The Implications of Treating Oneself Kindl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13,92(5):887-904.
[11]侯佳捷.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2]谭锦绣.提高自我同情水平对缓解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13]Neff K D,Hsieh Y P,Dejitterat K.Selfcompassion,Achievement Goals,and Coping with Academic Failure[J].Self and Identity,2005,4(3):263-287.
[14]顾海根.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与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5]Germer C K,Neff K D.Selfcompassion in clinical practic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3,69(8):856-867.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