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集淬出的极致美学
2022-04-13Coco
Coco
在古代中国,它位于五大名器之首;在西方人眼里,它亦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它就是玻璃,看似平平无奇,却蕴藏着独特之美。
当玻璃以更加艺术性、多元化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空间里,它所提供的不只是多一种艺术材料选择,也多了一份独特的价值欣赏追求。比如冰与火集淬出的各式手作玻璃器,每一件都是心力、体力与时间的精雕细琢。散发出来的器韵,营造出一种闲静优雅的氛围美学,让你在格物怡情的片刻,在庸扰的生活中,拥有一点难得的闲禅,实现人与物的对话。
作为新艺术材料回归生活
很多人对于玻璃会有种错觉,觉得玻璃是近现代的材料。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玻璃器的发明介于青铜器与铁器之间,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年世界的两河流域。而我国玻璃器最早产生于春秋末年,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璃”“陆离”“璆琳”“药玉”等,明清时期又有“硝子”“料器”等称谓,其制品多有装饰类的琉璃璧、琉璃珠、玻璃器等。清朝,玻璃器制作迎来高峰期,康熙时期内务府设立的玻璃厂,也是在欧洲传教士和玻璃工艺师的指导下,制作各种玻璃艺术品和玻璃器皿。
当代玻璃艺术由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玻璃工作室艺术运动发展到今天也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作为国内比较新兴的艺术,玻璃艺术近年来渐渐被大众所熟知。玻璃材质的晶莹剔透,让人感受到了未知和幻变,有着不被时光陨灭的独特魅力。正是它的这种特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去不断追寻。
但长期被工业化包装和使用的玻璃,使得人们对这一材质有着固化的误解。在艺术品领域之中,玻璃制品仍处在被边缘化和低估的状态。但这不妨碍它从诞生初期就具有的手工美感和艺术表现,直至今日,仍有很多职业匠人和先锋品牌在这一领域不断走出新的道路,并且大胆地将设计的手笔结合现代东方的生活理念。王沁、李建安等一批艺术家便是其中代表。
用玻璃演绎东方美学
人们惯于把器物划分为日用品和艺术品,前者是生活,后者是美学。然而基于社会消费需求与审美格调的上行,消解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邊界的尝试不曾停止。“审美生活化”与“生活审美化”的双向奔赴衍生出“生活美学”的理念,而“玻心璃语”创始人王沁所探寻的正是该理念下的一种可能性。
“欧洲玻璃艺术一直和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至今已形成不少知名品牌,但在中国,纵观我们的玻璃艺术史,玻璃仅仅被视作装饰物,是玉石等材质的替代品,始终没有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联系,也没有能够和我们当代生活相匹配的,具有东方审美趣味的美学器物。”基于这个初衷,王沁希望把玻璃艺术生活化。
2013年,王沁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创立“Let’stalk glass/玻心璃语”艺术设计品牌,汇集了许多当代具有艺术思考和生活思考的职业匠人、设计师,希望将玻璃这一材质以最精当的方式、更多元的形态融入当代日常生活,去链接更多的人群。
那么,玻璃如何呈现当代的东方生活美学?
“其实需要两方面思考;一方面要非常清晰玻璃的工艺特性和材料特性。火里来、水里去,玻璃工艺是非常庞杂繁复的;另一方面,怎样把工艺、功能和美学有机地融合。器物是思想的外延,是生活的表达。保留艺术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器皿最根本的使用意义。”王沁分享。
“玻心璃语”的许多作品跨界家居、文化、时尚、娱乐、商务等各领域,比如花器、茶器、文房器、首饰等,内核是东方的、内敛的,整个形态又是当代的、时尚的,强烈地表达着不拘一格的东方情趣。
比如王沁创作的玻璃文人器。文房器物,既可供设于案上,又可把玩于掌中,凝聚了历代文人的智慧与审美。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现已渺不可寻,王沁试图通过玻璃这种材料表达深层素朴的品质,在当下庸扰现代生活中,重新营造一种安静优雅的生活方式,让人在使用过程中,相生相惜,在喧嚣与浮华之外的书房意象中,复归传统文人的闲雅心境,在格物怡情中禅意地栖居。
在王沁看来,东方美学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界定,并不是只有水墨或者一些符号化的东西才是东方美学。“我们很多作品设计非常时尚,那种空灵、虚白、内敛含蓄的气质都是符合东方审美趣味的,但它又是极其现代的,或者说极其当代和国际化的。”
一件器物代表一种态度,或环保、或自然、或有趣;一件器物代表一种审美,或温暖、或质朴、或静美;器物,已经不仅仅是功能,而是你我对生活的解读。
冰火集淬出无限可能
玻璃既是古老的材料又是全新的材料,玻璃艺术既是传统艺术又是当代艺术。这是一个把时间、空间、光、物质等元素熔炼在一起的物质与精神的游戏过程,在游戏中虽然看似石英砂从固态到液态再冷却到固态的物质转换过程,反映的却是人类本能地对物质中精神的崇敬。吹制、铸造、压制、烧结、熔凝、高温彩釉、叠烧、热弯、热熔……丰富的热加工技术赋予了玻璃艺术创作无穷的可能性。
清镜工作室是国内玻璃艺术的创作先锋,近几年来一直以玻璃艺术为基点,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发掘玻璃艺术独有的创作语言,探索玻璃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清镜工作室率先将玻璃材料的独特造型语言通过雕塑、装置的形式运用到公共空间中,完成非架上艺术作品。另外,在一些户外的公园、城市空间、建筑中的改造提升项目中,我们大胆地将玻璃赛克、镶嵌等工艺混合运用于实践中,以巨幅的玻璃赛克和镶嵌壁画形式呈现予公众。如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而然》玻璃艺术幕墙和《怀抱系列》玻璃赛克壁画、杭州艺尚小镇东湖公园《水趣》玻璃赛克圆雕和《东湖实景》玻璃赛克壁画。玻璃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硬度、材质感使得作品具备颜色艳丽、不褪色、清理便捷、不易磨损等优势,受到广泛好评。”清镜工作室的主理人、玻璃艺术家李建安分享道。
李建安说道:“可塑性、透光性、易碎、冰冷、硬度高、化学稳定性高等,使得玻璃这个材料有了自己的独特语言,就好比最常被突出的特征:透光性,在一些作品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玻璃厚度,表现出不同的色泽和渐变关系,或者通过负空间表现空间关系,虚实关系。”
玻璃是光之容器,也是空间美学的搭配能手。随意造型,表象或抽象,通过光与影、色彩等手段,形成独特的视觉感。试想,各式玻璃雕塑、器物陈放在素雅的环境中,共同营造了一个艺术空间。在这里喝上一杯咖啡,欣赏各式手作人的器皿,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清镜工作室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玻璃首饰、食器、镇纸、茶宠、首饰、艺术摆件等,都是由当代艺术家、匠人所作。“我们工作室是希望形成一个艺术群落,大家一起交流创作,与此同时我们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对美追求的过程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的人,以艺术形式去引领更多的人热爱生活,让艺术之光照亮角角落落,将生活本身变成艺术。”李建安回答。
玻璃在中国古代是王公贵族的专奢,现代玻璃制作工艺广泛传播后,玻璃也就从神坛走入了民间,更普遍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当艺术家将玻璃作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时,玻璃从日用领域扩展到艺术领域,开创了玻璃的无限可能;当植入了创作理念的玻璃艺术又重新被大众认知时,新的材料语言又回到了生活日常,给人带来避俗尚雅的美的享受。
手作玻璃艺术的独一无二和岁月沉淀下来的质感,让人可以感受凝结在这些器物之中的慢时光,能让你在生活繁忙之余,感受到匠人匠心的温度。此时用搭配合宜的玻璃茶具泡上一杯茶……这将是一段专属于你的美好时光,与器物有关,与生活有关。
(编辑/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