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变不变”,邵泳的水墨国度

2022-04-13余一

收藏·拍卖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展水墨山水

余一

邵泳绝对是70后中的当代水墨的锐进革新者,他和他的作品,都有独特的情境和强大的能量。黄、红、蓝、黑四种基本色的肆意渲染,仿佛把大千世界的繁冗概括在眼前,清晰而迷离,强烈又异常沉稳。

从青花系列到都市系列、再到当代水墨,二十多年来,邵泳的水墨语言不断在演变和突破。同时作为一名修佛者,他以绘画为修行,将自己的佛修感悟融进创作中,形成个性语言,缔造出当代水墨的多种可能性。

变,始终保持创作敏感

邵泳有独士隐逸之风,气度洒脱且儒雅,这样的气质兴许是他修佛又画画,日渐养成的。

我们采访时,他正筹备自己的十年创作个展。“当年四十岁生日做了《四十禅风》的个展,一晃又是近十年。2013年开始,换了几个城市和工作室,基本每年会做两组大尺寸的水墨或者综合材料,积累到现在也有20余幅,计划今年会做我个人创作这十年来的个展。”

邵泳已经习惯了疫情常态化等诸多事情变化对工作的影响,从2021年开始就整理展览作品,疫情让工作走走停停,也让积攒多年的作品有一个完整的梳理。认识邵泳,认识其创作,或许可以从一个“变”字说起。

2002年,邵泳北漂,成为一名独立艺术家。2005年以水墨青花系列闻名国内艺术界,之后相继创作了都市水墨系列和当代抽象系列。十多年研习,邵泳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在一个敏感的状态,画面上的这种“变”又并非刻意为之。

“每个阶段,我所处的城市、环境、文化状态都略有差異,而主要是中国这十几年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我们的个体在这个大背景下持续地处于一种变化当中,而艺术家这份工作,让你身处这个变化的前沿。这给了艺术创作主动或者被动的持续推动,而我期望的艺术创作一直保持在一个敏感的状态,这或许是走向心灵真实的唯一途径,也导致了我的作品的语言、语境、主题等有阶段性的差异,然而回头再做作品梳理,却发现时间或者作品思想的递进,是如此的清晰明确。可能最初的创作从文化脉络方面宏观的考虑多一点,我现在对这个多变的世界,更关注个体内心对外界的敏感。”

邵泳游走过几个城市、几个工作室,从最初的禅意,水墨青花、抽象、都市到现在的多个系列同时推动创作,因为之间有两个类似工厂车间的大工作室,也方便将水墨又扩展至装置,扩展到空间中。。

度,当代水墨的立场

独立创作二十余年,邵泳都在对水墨进行突破和演变,寻找自己一直想要的东西。

“今天的时代,是古和今的不同,是东和西的差异。从传统农耕社会到当今多元的、信息化的社会,绘画语境、材质、思想也都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当你置身一个巨大的现代美术馆的空间,艺术家的当代水墨作品和空间是一种体积、精神、文化的对抗或者碰撞,而作品展现的就是艺术家的态度和立场。”

实际上,从2014年之后邵泳的创作已开始进入当代水墨的纯粹状态,包括从传统到经典元素到现代的转换,从佛教禅语的语境到今天国际化语境下的对比,包括部分的装置和水墨作品在架上的延伸。绘画艺术的传统性和当代性融合,这种变化从“山水国度”系列创作中可以明显看出。

此系列从2013年邵泳工作室搬入北京当代艺术馆之后就开始创作,最初的一些作品描绘的是其工作室的景象感受,到2019年纽约个展《山水国度》时,观念语境自然生成,画面中的宇宙、星空、动物、人、海、别墅等现代符号意有所指。如今我们再看“山水国度”系列新作,艺术家一方面极其注重水墨媒材的特殊表现,另一方面还巧妙地转换了全新的图像,成功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语言。新的图像既积淀了新的生命经验与艺术观念,也契合了新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取向。

邵泳不断突破水墨媒材的边缘,开始种种裂变:烧制、拼贴、综合材料使用、拓裱油画框的使用……他不屑成法科条,诚实面对自身,自由表达经验,但万变不离其宗地始终坚持当代水墨的核心表达。“水墨始终是我的母语思维,是我的DNA。”

在邵泳看来,水墨作为东方根性的表达形式与传统内蕴源远流长,具有先天的遗传基因优势,这种识别性特征由内而外深入血液骨髓已成为我们文化本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中国人有重要的山水精神,山水精神渗透到中国文化里面,它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精神高山,山水对中国人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山山水水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内心的崇高的精神。当然,今天我们所说的山水不是那种传统的山水画,我们赋予中国山水更高的精神内涵和方法材料上的扩展。也正是这种可能性,让水墨绘画的语言探索跳离了民族性的范畴,从而实现与当下世界的一种接轨。当时我们在纽约与那边策展人碰撞展览名称时,对‘国度’二字深有触动,站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中国山水精神的高度属性有着专属中华文化的基因。”

山水变自然、笔墨变水墨、形式变观念,当邵泳从中国水墨的内在文脉中转换到另外的观念语境,水墨转化成为了某种精神性的图像和文化感知。而优秀的当代水墨精神,东西方判断是畅通的。

经历过多个阶段的变化和阵痛,感觉邵泳已经找到了他要表达的东西。观邵泳作品,更是一次次自我超越。

空,绘画观照内心

在悉知画家思想性之下,再看邵泳的画,一种庄严、肃穆、清净的禅意扑面而来。色彩的叠加、光与影的变幻,外在地看,是邵泳的表象手段,本质上是他作为一位瑜伽士的发心。邵泳把佛教的文化思想融进艺术创作中,将自己藏进了画中佛的符号影子里,道成肉身的上师、供奉处的天降舍利、飘扬的经幡、变幻的手印……他以绘画为修行,用绘画渡人。

邵泳祖述有佛教信仰的祖辈,曾于印度、尼泊尔礼佛,朝拜佛陀觉悟圣地菩提伽耶,之后参访多处佛教圣地。多年来,邵泳将修习的佛法和当代水墨的语境研习相融汇,坚持由心而发,让艺术观照自己的本心。邵泳的画面大量运用了红黄蓝三原色进行晕染。在佛教符号体系中,红黄两色代表力量、崇高,代表圣洁,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众尊崇的颜色;蓝色代表空性,是般若智慧的象征;般若智慧,以空为体,空生万有。佛法智慧与艺术永恒的追求相通。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微博微信,一切惟快,大家被世俗裹挟着拼命往前赶,快速地消耗着自己。殊不知人生本是一段未知的旅程,只需我们有一颗平静的心,放下虚妄的执念,去品味宇宙、生命和爱。”邵泳所有作品都是吸取于佛法思想的呈现,造就自己的内心释界来抚慰人心。

“从有向无,无相也是有相,只是超越了具体的相,最后到空相。由元开始生发的无限可能,今天再从无限可能回到元的初始。”这两年蹿红的“元宇宙”概念早在邵泳2014年作品中就有出现过。《华严经》所描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古老的佛法早已定义了现代的元宇宙场景。或许说,传统宗教中的时空观、轮回观即是元宇宙在真实世界中具体外化的表现。

在邵泳的画中,世俗和圣义、有象和无象是自然的存在,也是他于安住静修一刻的觉察吧。

采访中,我们谈到作品画面还有给人某种不安,邵泳认为:“作品语境和符号背后是对生命、精神、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怀,至于惊悚和不安,现实比艺术更魔幻荒诞。当下,疫情、战争、环境变化带给人的不安定感,能通过画面的场域和符号的表达与观众产生对话,也是对明天的祈福和警醒吧。”

邵泳这几个阶段都有工作的侧重点,此次梳理十年创作个展,也让邵泳对自己的创作认知依次推进,清晰来时的路和将去向的方向。

“艺术家在创作时并不会考虑太多线索,95%精力都是关注如何完成这一幅作品,有时候中途觉得需要放一放,甚至七八年过去后再继续完成。当把所有不同材料、语言、诉求表达的东西归纳到一个展览或者总结时间段里,就会梳理出近十年来逐渐变化的线索,作品和人一样,往回看总是无比清晰,明天却是未知。20-30岁是一种状态,30-40岁是一种认知,40-50岁又会有另一个总结。所以整体的回顾和梳理也收获不少,让下一步的作品创作方式和方向更明确。”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创作,同行同在,这便是邵泳。

(编辑/余彩霞)

猜你喜欢

个展水墨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杨海固个展:浮现
山水之间
水墨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水》
泼尽水墨是生平
向京个展
王心耀个展
丁乙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