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保护迎来发展“暖春”

2022-04-13邱慧

中国报道 2022年4期
关键词:王巍古籍考古

邱慧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仍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令学界眼前一亮的是,就这一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提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首次将“古籍保护”列入报告。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在业内看来,这是从国家层面向全社会发出的号召,呼吁大众加强对古籍文化价值认知与保护意识。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古籍保护工作得到显著提升。

但与此同时,王巍坦言,古籍的保存状态日渐下降,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古籍保护,即为使古籍免遭自然和人为的损毁,延长古籍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尽可能保持其原来形态的技术和措施。王巍指出,古籍保护与修缮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对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

《中国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我国古籍保护存在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突出问题。

《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记者注意到,这是我国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行业法规陆续出台,古籍普查、数据资源库、修复、微缩复制等有关古籍保护工作陆续得以落实。

“这15年间,古籍保护的流程逐步有了规范性。”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说。她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15年前,人才的困扰成为古籍保护工作推进的牵绊。

据当时的初步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古籍藏量3000万册件以上,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而图书馆系统专业修复技师不足100位,这些技师职称以中级初级为多,学历以高中、大专为主,年龄多在40岁以上。

“掌握古籍鉴定技能的专业人员更少,不超过两位数,且大多集中在古籍藏量较大的公藏机构和私人藏家及拍卖公司等处,培养一名成熟的鉴定人员比修复师难度更大。”陈红彦说。

不过,令她感到欣慰的是,经过15年的努力,通过在职培训、师徒传承、高校教学设置相关课程等途径,目前修复师数量增长至1000人,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得到了提升。

尽管如此,王巍仍存担忧:“真正能修复古籍的人跟浩如烟海的古籍相比,还不充分,杯水车薪。”

包括王巍、陈红彦在内的多位学者都提到,古籍保护领域亟待清晰认识的问题是:目前从事专业古籍保护的人数提升速度缓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不同于单一的知识储备,古籍保护是多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体。以其中的古籍修复为例,这一行业的从业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修复技能,还需具有中国书籍史、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储备,同时从业者的分析研究能力也需要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加持。

陈红彦坦言,综合来看,这15年里,古籍文献鉴定以及相关的古籍整理等人员并未得到有效增长。在长期的观察中,她注意到,与古籍保护相关的内容都散落在各个学科之下。

陈红彦举例说,近10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开展研究生教学,与原有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一起,逐渐形成从中专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是这些大多是在中文、历史等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古籍修复、保护、鉴定编目、整理研究等工作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需要。”陈红彦向记者表示。

2021年11月26日,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修复古籍。

2022年全国两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红彦准备了两份提案,其中一份就是关于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提案。她在提案中指出,古籍工作,涉及专业广泛、零散,目前无法在一个学科专业涉及,这导致工作技能无法全过程贯通,造成资源浪费。

设立统一学科成了业内对于这一行业培养行业人才的普遍共识。此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也在提议建立非遗学科时点明:“当前大部分非遗研究专家依然分散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诸多学科,并未统一到非遗这个学科中来,相关的研究成果也無法汇集到一起。”他建议将诸多涉及非遗的内容都统一至非遗学科下。

按照陈红彦的说法,古籍保护计划已经开展了15年,古籍保护学所需的教学科研力量已基本具备,古籍保护学的研究和学术支撑逐步建立。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申请的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设立“古籍保护学”为一级学科也开展了调研,“古籍保护学”学科建设势在必行。她建议,可在有一定基础的高校试行。

《中国报道》记者注意到,近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始终列位于推进改善民生的政府任务中。

而在今年,“古籍保护”首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同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点名”,“算是给业内提振了信心。”王巍告诉记者,古籍保护工作是个“坐冷板凳”的行业,公众也对这一领域关注、了解得不多。

“不了解、关注不够”,则造成散落在民间的古籍损坏或是流失。王巍认为,提高公众对古籍、文物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是关键。

陈红彦也指出,保护利用好中华古籍,也能增强文化自信。她表示,保护古籍固然重要,古籍价值的多元化利用也很重要。

记者梳理发现,国家层面曾就这一问题多次予以明确。在2017年我国首个古籍保护五年规划中就提到让古籍“走出深闺”,走进大众视野,从而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内在的持续动力。

此后,到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针对此问题提出,到2025年,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王巍提到,现有的古籍、文物研究成果应该主动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而不是只在书斋里发挥其价值。”数字化复刻、短视频推广古籍保护理念、漫画等在他看来都是向公众普及古籍保护工作的良性尝试。

在王巍看来,无论是去年的“中国考古百年”还是今年对“古籍保护”的重要“点名”,都意味着历史文化领域在当下正处于黄金时代。

今年全国两会上,王巍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建议:设立“中国考古日”和建一座“中华文明主题乐园”。他向记者表示,通过普及考古知识、宣传考古成果的活动和考古研究学术活动,能够提高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让更多人对考古、历史文化感兴趣,也有助于将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和社会常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猜你喜欢

王巍古籍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弹药公路运输安全评估研究综述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三星堆考古解谜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Particle–hole f luctuationsand possible superconductivity in dopedα-RuCl3*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离散多音频技术在可见光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