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拉菌素对红绿金刚鹦鹉疥螨病的治疗
2022-04-13海风崔文哲赵连玉
海风 崔文哲 赵连玉
摘要:2018年11月,沈阳鸟岛内一只红绿金刚鹦鹉,腿部出现脱毛、结痂、瘙痒等皮肤病症状,后扩散至胸部及背部,患病鹦鹉饮食正常,精神状态良好,但体重下降,运动减少,飞行能力下降。经多种方案治疗后,反复发作,病情加重,全身大面积脱毛、结痂,无法长出新羽。2019年6月,结合皮肤刮片镜检结果与临床症状,诊断为感染疥螨病,采用多拉菌素注射液治疗后,患处长出新羽,恢复体重与飞行能力,治愈效果良好。目前,应用多拉菌素对鹦鹉类皮肤病治疗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为临床上应用多拉菌素驱除鹦鹉体外寄生虫提供依据。
关键词:红绿金刚鹦鹉;疥螨;多拉菌素;诊治
红绿金刚鹦鹉是鹦鹉科、金刚鹦鹉属的大型攀禽,寿命可达80年,是珍稀鸟禽。红绿金刚鹦鹉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其背部颜色为绿色,头、颈、胸部两侧为红色,臀部和尾巴上面羽毛为蓝色,尾巴羽毛红蓝相间。性格活泼、友善,喜爱乱叫,具有群居性,以果实、蔬菜、种子等为食,具有较强的咬缘力。近些年,由于栖息环境的破坏,人工饲养成为了保护红绿金刚鹦鹉的有效手段。
沈阳鸟岛现有红绿金刚鹦鹉8只,为成年鹦鹉,全部饲养在岛内鹦鹉世界馆舍内。该馆舍分为内笼与外笼两个区域,内笼内搭有适合鹦鹉攀爬的栖架,上面放置木制巢箱,用于栖息和繁殖,同时为了冬季保暖室内铺有地热设备。外笼为运动场,四周为铁网结构,内部设有栖架、秋千、绳索等丰容设施供其玩耍。2018年11月在内笼饲养的一只红绿金刚鹦鹉出现脱毛、结痂、瘙痒等皮肤疾病症状,反复发作,最终经诊断为疥螨病,采用多拉菌素治疗后于2019年6月痊愈,因隔离及时,未发现其他鹦鹉发病。
患病红绿金刚鹦鹉从腕关节至胫骨处皮肤表面出现不规则结痂,上有密集小孔,结痂处羽毛脱落,鹦鹉经常啃咬,怀疑有瘙痒症状。后迅速蔓延至胸部、背部、面部,面部结痂后,皮屑增多。随后,翅膀关节处皮肤开始结痂,羽毛脱落,肛周、腹部羽毛全部脱落。两颊患处较为严重,鸟喙边缘皮肤增生,羽毛脱落,色素丢失,部分皮肤变为黑灰色,全身大面积脱毛,未脱毛处羽毛颜色暗淡、杂乱。
患病前期,该红绿金刚鹦鹉采食、饮水正常,无厌食或饮水量减少等情况,精神状态良好,未发现翅膀及头部下垂、闭眼呆立等状态。日间正常鸣叫玩耍,啃咬石子或栖架,反应正常。但运动量较正常状态明显减少,因翅膀部位羽毛脱落,飞行能力下降。患病后期由于患部面积增大,瘙痒症状明显,严重影响患鸟休息与睡眠,体重迅速下降至1020克,患鸟消瘦,精神沉郁。
发病早期,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皮炎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最初治疗措施为每日在患病部位涂抹一次凡士林软膏,治疗一段时间后,患病皮肤结痂脱落,皮肤状态稍有好转,胸部皮肤开始长出新羽。后因反复发作,怀疑为皮肤真菌感染,改用硝酸益康唑乳膏,每日1次,用药后观察患处无变化。后推测为病毒病,每天投喂半片病毒灵药片,连续使用7天,无明显作用。
2019年5月6日,做螨虫检测,未检测出螨虫,推断为维生素缺乏症,内服B族维生素,皮肤结痂处涂抹凡士林软膏,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后又采取螨虫特效药与硫磺软膏等药物治疗,病情依然无好转。2019年9月23日,再次做体表寄生虫检查,刮取患处皮肤镜检,发现灰白色、卵圆形,腹部有足,末端有吸盘的寄生虫,根据寄生虫形态并结合临床症状,最终确诊为感染疥螨病。
由于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患部皮肤结痂、坏死、角质化,严重影响药效发挥,因此前期在患处涂抹螨虫特效药,并未起到治疗效果。根据诊断结果与患病程度,本次治疗更换给药途径与药物,改为在胸部患处分点注射多拉菌素注射液(美国通灭),每次0.2毫升,每7天注射一次。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患部结痂逐渐脱落,患处长出新羽,患病鹦鹉体重恢复至1352克,羽毛顺滑,有光泽,飞翔能力恢复正常,经观察患病红绿金刚鹦鹉预后良好。
多拉菌素是一種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属于阿维菌素类抗生素,对线虫、节肢动物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具有体内血药浓度高、分布广、药效长等优点。多拉菌素多应用于猪、犬、牛、羊等动物线虫与外寄生虫的防治。研究表明,多拉菌素对猪肺线虫、绵羊消化道线虫具有较强的驱除效果,净化率可达100%,同时,多拉菌素对疥螨、痒螨、牛皮蝇等节肢动物也具有良好的驱除效果。
目前,应用多拉菌素治疗鹦鹉等珍贵野生鸟禽体外寄生虫的研究很少,但基于本次红绿金刚鹦鹉病情严重反复、病程时间较长,患处皮肤结痂、坏死严重,皮肤表面涂抹给药的方式影响药效发挥,采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结合多拉菌素抗寄生虫机制上的优势,最终选取多拉菌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本次应用多拉菌素对鹦鹉体外寄生虫进行治疗,药效强、见效快、不易反复,同时无不良反应,患病鹦鹉预后良好。
患病红绿金刚鹦鹉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方面,因患病部位瘙痒,病鸟经常啃咬及鸟类梳理梳毛的自然行为,导致病情加重蔓延全身;另一方面,引起鹦鹉脱毛的原因有很多,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维生素缺乏等均可能引发脱毛症状,因条件有限,试验室诊断相对困难,发病初期未能及时作出正确诊断,给予有效药物治疗,也是导致本次病情反复的关键原因。在饲养过程中,一旦出现鹦鹉脱毛、瘙痒等发病症状,应及时隔离,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根据患病情况采取最佳给药途径与药物,定期对鹦鹉进行体外驱虫,做好驱虫后的检测,保证驱虫效果。
本次发病为冬季鹦鹉在内笼饲养期间,此时期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易引发鸟禽应激,同时过于频繁冲刷笼舍地面,会导致笼舍内湿度过高,导致皮肤病患病机率增高。冬季内笼饲养鸟禽时,应保证笼舍干燥、舒适、采光与通风良好,定期对地面、栖架、食盆水盆等用具进行消毒。对鹦鹉体重、羽毛状态、采食量等数据进行测量,及时掌握鸟禽健康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隔离并治疗,加强饲养管理,可预防此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