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繁华苏州,归来仍做自己
2022-04-13丁云颜凤仪
丁云 颜凤仪
受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先入为主的影响,唐寅给人的初印象,有嘻嘻哈哈、疯疯癫癫的二货之嫌。吴中才子的才华没看出来多少,嘴皮子倒是挺溜,将其满腹才学都转化到了更通俗易懂的嘴炮表现形式上。
纵观其一生,唐寅究竟快乐么,最后释然了么?谁知道呢。但人的一生总有挫折。过得不如他的人,多了去了。归去来兮,能在“天下才子,半出江南”的姑苏城,放荡不羁地活出自己“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高八斗”的真实面貌,他这一生不亏,“唐寅”从出生就近乎于“躺赢”啊。
生于富贵地,风流初显红尘中
将历史倒推至500年前大明版图上的姑苏城,说唐寅,先到阊门。
由于京杭运河贯通南北后帝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苏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当时姑苏城的“C”位在阊门。
而唐寅,1470年春天就出生于阊门内的吴趋里皋桥。姑苏城西北的阊门,范围包括今阊门外的石路、山塘街、上塘街、南浩街、阊门内的中市路(东、西中市)、桃花坞等地。皋桥就位于中市路与吴趋坊交界的地方。
他父亲唐广德在皋桥开了一家小酒肆谋生。唐寅出身也算个衣食无忧的酒肆小开吧,可以开开心心地在姑苏城内溜达。《阊门即事》中,他描绘着极尽繁华的阊门盛景:“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酒馆妓院霓虹璀璨、宾客满座,待上一日花掉的金银难于计数。要喊画师将如此繁荣景象绘出一幅画卷,真是难上加难。
或许夸张了些,却也是他的感受。彼时的阊门,楼阁重重,绿水清波,商贾云集,交流络绎,俨然一个“富贵风流之地”。对于这样的环境,唐寅是打小耳濡目染。
明代中期,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但人们仍旧渴望通过仕途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唐寅祖父辈皆经商,他父亲将振兴家门的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
都说读圣贤书时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唐寅常年生活在“繁华地”,年幼时就时常穿梭于闹市间,听着酒馆里的喧嚣,看着陆上车水马龙、水上船只熙攘,眼见文人雅士一觞一咏。在“闭门读书声琅琅”与“繁华市井常嬉戏”中长大的唐寅,聪颖机灵,也颇有不拘一格的市井气、江湖气,这与他这一生的命运走向,或许不无关联。
这份儿聪颖机灵,让他在小小年纪大放光彩,15岁入了县学。祝允明在《唐子畏墓志铭》里写道:“子畏性绝颖利”,“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俨然是有口皆碑的“别人的孩子”。
虽然有才,唐寅并没有把求取功名放在心上,大概是觉得我自由自在,这样过得也挺好。徐祯卿曾说他“雅资疏朗,任逸不羁”。直到父亲去世,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为成就父亲遗愿,唐寅痛下决心,用一年准备,要在乡试放手一搏,结果考了个全省(南直隶)第一的“南京解元”,名扬江南。人生多得意。
畅游吴中山水,及时行乐
20余年生活所养成的肆意洒脱、个性强烈是唐寅难以割舍的性情。他也自称“地上仙”,赶着趟儿地游玩、喝酒,足迹遍布整个吴中,即苏州府所领的一州七县。
繁华而清丽的姑苏城,能让他全身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美。《姑苏杂咏》中,他说“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江南人尽似神仙,四季看花过一年”“北去虎丘南马涧,笙歌日日载舟航”,呈现出姑苏无比热闹繁华的景象。
《姑苏八咏》颂咏了天平山、姑苏台、百花洲、桃花坞、响屧廊、寒山寺、长洲苑、洞庭湖。天平山“风回松壑烟涛绿,飞泉漱石穿平桥”,姑苏台“画栋雕楹结罗绮,面面青山如翠屏”,百花洲“啼问空山不忍闻,凄凄芳草迷烟雨”,寒山寺“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洞庭湖“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尽凝碧”……
太湖边更是山水清嘉,风光美丽,也是唐寅钟爱的地方。他在光福一带“十年游赏经行遍”,这里“高低如画好溪山”“多少名题竹树间”;说“太湖西岸景萧疏,竹外山旋碧玉螺。明月一天风满地,爽人秋意不须多”。
他曾多次与沈周、文征明、王鏊、蔡羽、张灵等人同游太湖。弘治十五年壬辰即1502年,唐寅33岁。他为丘舜咨作《黄茅小景》卷,祝允明、文征明题,张灵书引首并题。画面便是西洞庭湖名胜熨斗柄的景致。近景山势奇绝,树木掩映,一文士正举目闲眺。远处石壁逶迤,湖面轻舟,可见水鸟飞翔。画卷被后人评价“笔法灵动,墨色清润”。
黄茅渚头奇异的“熨斗柄”突兀而出,石壁屹然耸立,枯木纵横,藤萝纠结,湾中细草茸茸,帆影翩翩,水鸟掠飞,渔矶旁泊小舟,矶头有高士临湖趺坐,尽显太湖之浩渺。意境浑然广阔黄茅渚头,犹如唐寅流连绿水青山之间的充沛激情。
“熨斗柄”在哪里?有说在光福西碛山西麓的黄石牌。那里开阔上千米,一面是以黄石为主的悬崖峭壁,一面是一望无际的浩瀚太湖。“熨斗柄”因其斗入太湖百余丈,形如旧式熨斗柄而得名。但据说“熨斗柄”炸毁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围湖造田。当然,太湖岸线长达400多公里,景致瑰丽多变,也有人说胥口渔洋山而北一带,也见巨石伸入太湖水中的奇景,與画中的黄茅渚非常形似。
唐寅好友张灵题诗道“黄茅渚头熨斗柄,唐子畏好奇曾屡游”,而“太湖绝胜能有几?还许我辈闲人收”则多少表达了他与唐寅共同的个性,嗜酒傲物。《明史》中称唐寅“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贡献。”两人时常结伴玩耍,泛舟石湖,饮酒赋诗,游玩虎丘,扮乞讨酒……是“臭味相投”的灵魂挚友。
唐寅一生钟爱山水游玩。除了苏州的一州七县,游过丹阳、江阴、宜兴、无锡、沛县、淮口、皖境、南昌、匡庐、天台、武夷、洞庭、彭蠡、九仙山等地。500年前,他在旅行中热爱着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激荡着自己及时行乐的激情与乐趣。这大概是一个明代中产苏州市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自足之乐。
定居桃花坞,化作“桃花仙”
在姑苏城的北部,因唐朝诗人杜荀鹤作《桃花河》诗,宋代范成大《阊门泛槎》诗有“桃坞论今昔”句,渐渐有了桃花坞这个地名,今天泛指桃花坞大街及其周边地区。明代,苏州的年画因集中在桃花坞一带生产,得名桃花坞年画,并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
30岁因涉嫌贿赂主考官,本来大好前程的唐寅受到牵连下狱。这要搁谁身上,谁不得气上好几年?!借酒消愁,家中财政越来越差,与续弦妻子离婚。除了出去旅游散心,他还有了治一处别业的想法。但是没法子,那事一年两年过不去。眼看着连年颓放,越来越落魄,先跟弟弟分了家,然后开始卖画为生,更寄情风月。
在此期間,他完成了画作《江南农事》。画面上村舍栉比,沃田垂柳交错,田埂河流迂回,有一叶行舟过桥。农夫水田插秧,渔夫撒网捕鱼,舟船泊岸或荡桨持篙、肩挑行囊,人物熙攘往来,一派江南繁荣景象。
转眼34岁时,唐寅在桃花坞弄了个小园子,种了些桃树。2年后,在一个温暖的春天,园子里桃花粉似落霞、竞相开放时,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第二年,他开始筹划,要在这桃花坞的园子里再建些屋子。又过了1年,桃花庵、梦墨亭、学圃堂、寤歌斋等相继建起,祝允明为此特地撰写了《梦墨亭记》,桃花庵初成时,唐寅特邀沈周、祝允明等人小集同赋。他在桃花庵作了《四十自寿诗》及图。
唐寅到底是唐寅,脑子活络,该豁出去的时候豁得出去。他初时跟随周臣学画,日后他声名日盛,求画的人实在太多,就假借周臣之手出画。他对这样的生活也颇为满足:“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日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他应宁王朱宸濠聘赴江西。但在确认宁王朱宸濠日后必定谋反后,竟然想到装疯卖傻裸露,尽早全身而退,也真有他的。在保命面前,面子什么的都不重要了,他又不是没丢过人,有什么想不穿的,“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经历了荒诞的江西之行后,他回到桃花坞过上隐居生活,除了庭院里种了数十株桃花,还栽了一亩牡丹,养了一只猫和一池金鱼。与花为邻、以酒为友,在桃花庵作画、写诗,与往来的朋友赏诗鉴画。他用李晞古法画了《溪桥听笛图》,画了《应真图》,于梦墨亭仿郭熙画山水长卷,在桃花庵画《雪景》扇……桃花坞作为唐寅最后的容身之所,也催发着他心灵上的逍遥肆意。无论酒醒酒醉,他已能用旷达的心态去看待俗世。
生再无所求,死再无所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唐寅写道:“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把死后大事当成一次不经意的放浪漂流。
纵情世间,人生跌宕,唐寅一生经历了很多人的几辈子,有花有酒有朋友,有诗有画有名气,到了,也没什么可惜的。他于半醉半醒,看尽那里的花开花落。桃花坞里有唐寅,唐寅就在桃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