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2-04-13梁秀
梁秀
摘 要:作为开展基础教学和德育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为了凸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地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增强道德品质、强化法治观念、提升公共参与意识等,以此促进初中生的正向发展,体现出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31
学生思想品德地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高度重视才能对学生产生良性、有效的作用。教师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中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道德与法治时刻贯彻到课堂中,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刻认知,深化落实,贯彻到各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培养的学科,其核心素养可以归结为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八个方面。其中,在初中教育阶段,各学段所渗透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如在七年级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为以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这三个方面为重点。在八年级阶段,心理健康、法制观念、社会和谐为渗透重点。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发展的重点内容,也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关键导向,加强学科素养的渗透与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发展品质和精神层次,还使学生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意识,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价值
第一,健全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品格的关键时期,但是在现有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也很难增强法治观念、政治认同理念等。而在核心素养与道德法治课堂高度融合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会围绕核心素养的具体维度发展自身的品质和素养,有利于健全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格。
第二,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立德树人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根本教育任务。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学生陷入了“只关注理论、不关注实践”的怪圈,这就削弱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价值。而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学科思想,这就说明核心素养思想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我国是一个法治國家,教师要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升自身品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平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只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能联系学生的道德实际。很多初中学生缺乏传统的道德观念,平时较少关心集体和他人,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如果只停留在课本上的说教,很少联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实际,教育效果就会不明显。二是学生缺乏纪律与法治意识,不能严格自觉地遵守纪律。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中,学生没有把自觉遵守纪律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三是学生缺乏友爱精神,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相互帮助和关心,情感冷漠。有同学有困难,很少有人主动给予帮助。这都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十分重要。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强化对于法律等知识的了解,更好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人生规划,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采用情感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关注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为了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措施,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思维角度看待世界万物,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例如,在《珍视生命》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生命怀有敬畏感,促使他们积极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感教育措施,以讲述个人经历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感知到生命的独一无二,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情感引导过程中体会个人生命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不断增强,而其核心素养也会得以形成和发展,最终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依托现实创建真实生动课堂情景,培养创新性思维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情境的创设,根据初中生的学习诉求加强课堂环境直观化、生动化的调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支撑下进行大胆想象、深入联想。依托现实生活案例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案例进行批判和思考,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效发散。借助情景将课外拓展的相关知识进行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学生创新思维有效培养。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情绪的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地搜集情境素材,将初中生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的情绪状态设置成趣味的表情包,或者通过动画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呈现,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持向上的生活观念。
3.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如果教师进行单一的理论灌输,并未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枯燥、压抑,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设定趣味性道德与法治问题,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营造高效的教学环境,逐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这节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思考如何正确运用网络。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避免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影响身心健康成长。通过设定趣味性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促使学生思考网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生活。
4.明确目标,把握学生实际需求
目标的明确是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点之一。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确立合理、恰当的发展目标,不仅能提升其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还使课堂整体的组织效果得以优化,保证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真梳理和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备课,细节实施,进而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找准目标,提升能力。同时,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还应坚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发展原则,设置贴近学生主体的课堂策略和引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效果。如在《让友谊之树常青》的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学会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方法技巧以及沟通能力作为课堂学习的目标,并根据当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基础,将保持和谐、长久的友谊关系、理解和宽容他人时的原则作为本节的重难点,进而着重对其展开讲授。此外,在教学方式上,我采取小组讨论、任务探究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如何使友谊之树常青的道理。
5.利用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教师对公共参与认知不足。其实公共参与属于“社会参与”这一领域中的内容,旨在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问题、适应挑战等形成创新意识并提高实践能力。初中阶段学生生活环境简单,对社会认知不足,日常生活重心多是集中在学习上,很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例如,在教《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学任务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尽宠爱。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将主题设定为“尊老爱幼,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孤儿,如何关心敬老院的老人等社会问题。在引起学生共鸣后,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参与公共事务的方法,并利用节假日或周末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6.构建核心素养培育平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与社会紧密相关,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沉浸到具体情境中,實现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更主动地去探索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感受到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用法律的眼光去审视生活问题和现象,真正地实现核心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基于具体教学主题以及学生兴趣,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提升其知识应用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法治意识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基于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方向不偏离,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更好地融入学校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命力。例如,在教《学习伴成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从小学到现在的学习时光,在班级上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在这样一个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参与性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分享困惑,提供解决办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课程学习兴趣。
7.小组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其中,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间的协作,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动力,就具体的课程教学问题展开讨论合作,能够促进学生在合作当中学习知识内容。课前让学生分组预习学习内容,围绕课程内容形成知识框架,在实践探究中发挥小组成员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素质。例如,在学习《友谊的天空》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通过分组预习教材当中的内容,把小组成员负责的内容加以整合,形成最终的学习效果,学生间相互协作,有助于提高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运用小组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对学生合理分组,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学生成长及生活都息息相关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师应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改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学等方式授课,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位置,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琼瑜《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33期。
[2] 卢钰.《核心素养目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
[3] 杨启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实践》,《新课程导学》2021年第29期。
[4] 王敏《“对话”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落实》,《科幻画报》2021年第10期。
[5] 宋庆妹《培养思辨能力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法宝——从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谈起》,《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30期。
[6] 高满堂《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浅议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课程》2021年第39期。
[7] 王宇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探讨》,《新课程》2021年第39期。
[8] 李振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名师在线》2021年第27期。
[9] 陈雯雯《基于“对话”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核心素养培养分析》,《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27期。
[10] 韩力《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策略研》,《考试周刊》2021年第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