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室未来已来

2022-04-12陈永杰

中国教育网络 2022年1期
关键词:概念模型学习者教室

文/本刊记者 陈永杰

智慧教室的每一个生命周期都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培养新时代人才。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育新基建支撑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教育新基建的启动为智慧教室的升级奠定了基础,助力其迈入教学空间重构的下一个阶段。而且,智慧教室的每一个生命周期都肩负着一个伟大的使命——培养新时代人才。因此,当前各大高校要想实现智慧教室的改造升级,其关键就是抓住教学主体的核心需求。

聚焦需求,统筹规划

智慧教室只是披上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外衣,本质依旧是一种教学场景,其真正的作用是让教师更轻松地授课,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化人才。

第一,让教师更轻松地授课。北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何山基于学校目前的智慧教室改造现状指出,北大的智能教室建设以“让老师的教学更简单”为出发点,以满足教学的功能实现为主要目标,从2016 年开始依次对各教学楼教室从楼宇装修、基础条件配置、桌椅配置、教室功能、教学互动等方面进行智能化改造,添加相应的智能化教学辅助设备以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

第二,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2021年9月,清华大学改造后的三教(第三教学楼)迅速在网上蹿红,受到众多网友追捧。其富含韵律感的空间设计、“插入式”盒子设计,以及随处可见自由多元的学习空间单元都让人眼前一亮。针对新的融合式教学要求,该教学楼的教室内部均配置了能满足线下与线上同时教学并进行课堂互动的设备,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多元教学空间,通过“智慧”硬件和空间集成,实现内容优化、资源共享、师生交互,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此,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表示,要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实现多样成长。这不仅是对学习者学习自主权的尊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其多元需求的一种成全。

现阶段,智慧教室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自身实际条件为基础,切实考虑师生和管理者的核心诉求,尽可能满足广大师生的现实应用需要。

智慧教室建设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自身实际条件为基础,切实考虑师生和管理者的核心诉求,尽可能满足广大师生的现实应用需要。

多维探索,落地实施

目前很多高校从自身的核心诉求出发,不同程度地完善了学校智慧教室建设规划,但这只是前奏,真正的主旋律当落在实施环节。建设现代化、个性化、开放式的泛在教学环境,还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概念模型。

智慧教室是一种典型的智慧学习环境,是当今信息时代智慧学习的必然选择。黄荣怀等人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环境管理(M)、资源获取(A)、及时互动(R)、情境感知(T)五个维度,简写为“SMART”概念模型(如图所示),绘制出现阶段智慧教室的创新蓝图。

图 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

其中,“内容呈现”要求视听呈现的内容清晰可见,呈现方式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加工;“环境管理”要求智慧教室的所有设备、系统、资源都应具备可管理性,满足智慧教室布局多样性和管理的便捷性;“资源获取”主要体现在资源获取的能力和设备接入的便利程度,可高效快速地进行资源选择和内容分发;“及时交互”需支持教学互动及人机互动,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机合一和流畅互动;“情境感知”则是智慧教室对物理环境和学习行为的感知能力。

为了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设参考,清华大学聂风华在其基础上,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iSMART”模型,即基础设施、网络感知、可视管理、增强现实、实时记录、泛在技术六大系统。SMART和iSMART分别从智慧性、操作性上构建了智慧教室的概念模型。

二是技术驱动。

如今,技术革新已经成为智慧教室演进升级必不可少的支撑。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指导全国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营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教学环境。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化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环境重构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智慧教室的改造升级提供了契机,推进其发展进程。

此外,伴随多项现代化技术的迭代更新,有效助力智慧教室不断实现教学场景的多元定制、多模态深度交互等,不仅能够带来“教”与“学”空间的变革,更能引领教师与学习者课堂角色的转变,同时也是对国家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回应。

三是多元整合。

智慧教室的改造,不应片面追求功能全、设备多、技术新,在满足教师和学习者核心诉求的同时还要从多元文化的融入、多家企业的合作等方面考虑,实现多元整合,寻求共性需求和特色发展的平衡。

2021年12月,令人期待已久的浙大“惟学长廊”着实令人耳目一新。“惟学长廊”的设计着力融入多种文化元素,突出育人内涵,深度契合了学习交流空间的定位。

长廊里有着10面风格有别、形式多样的文化墙:有的汇总了“浙大学子的宝藏书单”,带领同学们畅游缤纷书海;有的呈现了求是学子表白母校的三行情书;有的展示了《相会浙里》《丹青门口见》等浙大原创歌曲,浙大人的精神共鸣在这里串联。所以,将多种文化元素融入智慧教室空间,是增强学生获得感、满足感和归属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在数字校园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基于多元整合,智慧教室的功能建设还应有所取舍,各高校在这方面需做好建设“加减法”,以免南辕北辙,走了弯路。

如今,智慧教室的未来已来,积极推进智慧教室的升级改造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各高校聚焦优化,积极探索“智慧”教学新路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中国教育模式的变革,打造教育强国、数字中国的坚实壁垒,让教育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概念模型学习者教室
“313”教室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基于“认知提升”的体系作战指挥概念模型及装备发展需求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内在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