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之下,家长大有可为
2022-04-12○王莉
○王 莉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发布,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家长责任的回归。家长的责任意识需要被唤醒,家长需要有所担当,肩负起家庭教育应尽的义务。“双减”政策之下,家长大有可为。
“双减”是个契机 家长要把握减负机遇
《意见》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家庭教育的职能和价值,重新考量培养孩子的根本——那就是必须坚持以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大前提,一切违背生命发展规律、阻碍孩子健康的做法都必须摒弃。比如《意见》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规范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
说到校外培训班,谁都不陌生,这可能是中国“00后”孩子的标配。而形形色色的培训班,除了占用放学后的晚上时间,更多的就是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间进行的。孩子奔波在培训班的路上,淹没在培训班的题海题山里,精疲力竭,苦不堪言。说句心里话,我们对不起这一代孩子。
《意见》发布之后的这几个月来,我看到了许多相关报道。很多孩子说,不用周末起大早去参加培训班了,终于可以睡个懒觉了;没有培训班了,终于可以和小伙伴们好好踢踢球了;课后作业都在学校完成了,终于不用听家里父母亲的“河东狮吼”了……《意见》发布之后的这几个月来,我也接到了许多相关咨询,“王老师啊,怎么办,不让机构培训学科类科目了,我的孩子今后可怎么办?很多培训机构要关门了,以后谁来管我家的神兽啊?”这是多么可怕的依赖啊。这些家长朋友对送孩子进培训机构已经上瘾,难以戒瘾,失去了陪伴自己孩子的能力。
所以我说,《意见》的发布其实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家长朋友们要把握减负的机遇,不要挖空心思去找其他的培训路径。接下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将会发生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明智的家长请顺应潮流,紧跟政策,尤其要从为人父母的角度,从孩子身心健康的高度去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孩子减负,刻不容缓。当下,我们的教育正在越来越向人性化、科学化、长远化发展,我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家长也要应时而动,摒弃陈旧的成才观,拥抱改革,积极行动才是。
“双减”是个警示 家长要改善亲子关系
《意见》发布之后的这几个月来,我接到了许多相关咨询,有些家长说,孩子的课余时间一下子多出来许多,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不知道怎么陪伴孩子了,动不动就引发亲子冲突……这些现象让我感慨:在一些家庭里,家长缺位、家教缺失、家风涣散的现象已很严重,可惜家长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想借《意见》颁布的契机,唤醒一部分家长:该醒醒了,机构不可能一直代替你来教育孩子,你必须回归家长的本职,必须夺回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改善亲子关系。孩子是你的孩子,教育孩子是你的天职,责无旁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先生在其《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一文中说道,“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家庭教育的功能已被异化。学校教育则被窄化为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又被扭曲为应试训练。其后果是,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延长,家长异化为应试教育的陪练,抽空了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警醒的问题。《意见》的颁布和落实有利于家长回归家教责任。家庭教育的基本价值是什么?杨东平先生说,家庭教育应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与“精神成长”,我深以为然。我在我的《陪伴的力量——王莉教育观察100例》一书中提到,家长如果能用心、坚持陪伴孩子做好五件事,孩子将受益无穷。这五件事是:吃饭,阅读、运动、谈心和旅行。这些事看起来很小,只要家长年深日久坚持做,就能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给孩子积攒无穷力量。
如何丰富亲子生活、改善亲子关系?我对家长朋友有“三多三少”的建议:
多动动少久坐:把以前一直受培训班禁锢的孩子解放出来,带孩子去运动、旅行,多动动少久坐,让孩子少些近视、驼背、肥胖、抑郁,身心发育更健康。
多交流少监督:改变以前对孩子只是单向监督课业的局面,变为双向交流。和孩子多一些谈心,理解孩子在想什么;和孩子多多共进晚餐,在吃饭、聊天中给予孩子温暖。
多阅读少刷题:改变以前只知道刷题的短视行为,从长远发展及孩子精神成长的角度带孩子多去图书馆、书店进行阅读吧。爱阅读的孩子差不了,爱阅读的孩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