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殊人群职业技能素质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4-12杨聪颖欧雅洪俞建军沈光辉
杨聪颖 欧雅洪 俞建军 沈光辉
(福建开放大学,福建福州,350013)
一、定位与现状分析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强调在职业教育中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在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并向社会输出数以亿计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重要任务,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化的基础工作,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
国外对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较成功的案例是英国监狱,其管理机构通过职业技能教育会这一组织,根据服刑人员受教育程度和兴趣爱好,及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工种,为其设计、量身打造与工种、岗位相适合的培训教学计划及实操内容,如服装设计、水(木)工、园林技术等,为他们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我国的《监狱法》明确提出对服刑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实践中,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由于特殊环境、资源配置及培训方式等客观制约因素,使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教育难以社会同质(质量)同资(师资)同步(培训节奏),有些服刑人员学不到实用技能,还有些服刑人员认为学到的技能不够实用,对他们将来回归社会再就业比较困难。据调查,“两特”的学生90%以上在入狱前均为在职从业人员,70%左右的学生入学时年龄集中在20~40岁,部分超过了40岁。这些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工作单位的骨干和家庭的顶梁柱,因此,促进特殊人群刑满释放后顺利就业,对社会家庭的稳定具有特别的意义。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对服刑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既是教育投资,也是对服刑人员未来的一种投资,其可以让服刑人员出监后具备谋生手段,更是确保服刑人员相关权益的手段。经调研,在特殊场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仍存在供需不平衡问题,即服刑人员经培训后掌握的职业能力满足不了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与岗位需求脱钩,使服刑人员的职业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特殊场域中对技能培训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式应结合服刑人员的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相衔接。[1]
二、一体化设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双螺旋上升格式的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职业技能培训又称职业培训,简言之是指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的技能培训。培训对象是从业人员、有就业要求和意愿的待业人员等群体,其目的是达到或满足职业能力要求,培训内容主要是某一职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及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
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简言之就是对监狱内服刑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两个关键概念即服刑人员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刑人员即根据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正在依法被执行刑罚的犯罪人。《监狱法》第七条对罪犯的权利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因此,在遵循职业技能培训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两特”实际,技能培训入手点为“四个一体化”:一体化设计培训教学资源。特殊人群有着成人及文化层次较低的特点,培训教学资源的建设要适应这实际状况。一体化拟定培训管理方式。由于特殊环境下学员没有学习时间的自主性,如果教学实施安排针对性不强,则难以取得有效的培训效果。包括就地督学问题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等。一体化衔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是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平衡学历证与职业技能证的关系,还要注重解决实训、实习等基地的建设。一体化运用嵌入式培训方式。在特殊的培训教学环境,应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培训学校、知名企业等资源并嵌入多种培训方式。比如校企联办、校村联办、校校联办等,在确保培训质量时惠及更多的学员,使刑满释放人员具有融入社会的能力和自信心。职业院校与监狱管理机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并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满足特殊人群回归社会能就业谋生的需求(如图1)。
图1
三、围绕“能力+证书”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探索、健全职业技能多元化培养手段、方式
常规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显然不适合特殊人群,由于在特定场域针对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其今后回归社会、自力更生奠定基础。因此,掌握一门手艺是服刑人员感兴趣的事。经走访了解,特殊人群愿意接受、今后好用且管理机构好组织的职业技能主要是服装、汽修、计算机等相关技能的培训。
基于现状的培训方式建立。显然以单一的培训教学方式面对特殊群体是行不通的。为此,多元一体化的培训教学方式更适应“两特”条件,其体现为:一是远程培训方式(即线上平台培训学习的教学形式):教材自学+网上学习+课程作业+集中辅导+实习实训+鉴证考试;二是在岗实习实训教学(即根据劳动改造内容和专业培训教学要求进行安排):劳动生产改造+考评标准培训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线下学习活动,按时完成作业和实践性学习环节,增强培训内容的交互性和实操能力;三是鉴证考试(即多样化、标准化评价考评方式):针对特殊环境下的管理要求解决工考矛盾问题,针对特殊群体文化层次较低但实际操作技能相对强的特点,考评的形式、方式以及设计安排等,突出“因材施考”;四是线下培训突出“二元制”(即老师+师傅、学校+劳改车间/农场):根据当地社会需求和劳改车间/农场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面授培训教学时间,开展线下辅导或根据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企业内训或者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生活知识、创业知识等实用知识讲座等。[2]
多元化培训教学方式的载体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开放合作、多元投入、借力发展,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和力量,建设高质量培训教育体系,推进基本继续教育培训公共体系均等化,着力打造“学历教育供给侧、平台系统、社会需求和质量管理”四位一体特色的“开放培训方案”;增强职业技术培训教育适应性,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代工劳改车间/农场)合作,参与企业(代工劳改车间/农场)举办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开放教育二元制”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深化非学历教育与学分银行的融合,积极探索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推动并扩大非学历教育深入层、覆盖面,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培训项目与社会需求结合”和“培训服务面和质量标准双高”的大非学历教育培训局面。
多元化培训教学方式的实践。在特殊环境的职业技能培训实践中,依实际多次调整培训方法,逐步形成以“培训大纲+考评员+人工智能考评室”为基本架构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3]以培训大纲为基,聘请行业高级技工、专家担任远程技能培训顾问,沟通了解实际情况和收集各教学点与学生需求意见,指导开展培训教学设计、实施管理工作;通过考评员的实地考察并指导具体实施工作,进一步效正培训标准和理论偏差,完善和提升实际培训质量;在现有实训场所的基础上,针对特殊环境的客观,增加虚拟实验室、人工智能考评室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场地,加大技能训练的强度和范围,使“技工”人才职业等级培训、资格(岗位)认定、第三方评价体系等方面通过顶层设计、合作体系、资源整合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和统筹,实现优势互补并进行实质性合作。
图3 单项流程
在特定场域针对特殊人群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除考虑到安全的因素,还要想到特殊人群今后融入社会的工作领域范围。当前的问题是技能培训量不大,涉及工种(岗位)面窄,培训质量不高及考证难等,加之与现有学历教育专业兼容性不强的矛盾,极大制约了“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的办学模式有效运用(如图2、3)。
图2
四、细化产教融合及职业培训考评政策,探索符合“两特”条件下职业技能培训“双向认定”特点的评价办法
特殊人群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以培养服刑人员职业技能而使其更好择业为最终目的”,而就业的第一需要是就业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操作实践能力,因而技能培训质量的评价与行业、社会标准有效接轨成为关键。
(一)整体层面
表1 监狱服刑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考核表
表2 职业技能教育考核评估要素
表3 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指标统计方法
(二)组织管理层面
根据对特殊人群职业技能教育的职责、定位及实际环境,形成集培训、评价考核、技能鉴定、证书服务等于一体的“社会+行业标准”双向混合型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评价、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评价(如图4)。
图4
五、以“人工+智能”思路构建、延展“适宜”特殊群体职业技能鉴证认可方式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考虑,特殊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立足本地区社会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无论是培训内容、方法、考核发证等都要突出“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主动开展学历与技能双证制教育,提高服刑人员服务社会能力。
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代工劳改车间/农场)合作,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开放教育二元制”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实训、实操、实习方式;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深化非学历教育与学分银行的融合,积极探索“双向认定”联动机制,形成“培训项目与社会需求结合”和“培训服务面和质量标准双高”格局。强化实践实训环节。依托监狱现有实践实训室设备,在VR智慧教室普及后,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着力提高服刑人员技能实操能力。
“人工”签证:创新配套工程,打通特殊群体职业教育的内外衔接模式。创新学习成果认证与衔接机制。依托校际联盟学分银行和“1+X”实施方案,使特殊群体的学员多途径获得学分,并鼓励以相关证书、工作经历、获奖奖项等抵扣学分,实现培训课程与中职、电大成人专科相关课程之间的学分认证与衔接,实现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学分认定、转换,激发学员学习动力,积极参与“1+X”行动,有力提升综合职业教育素质。
“智能”签证:伸展职业教育社会外延和充沛办学资源(VR技术的植入)。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实验、虚拟实践基地与职业技能考核认证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探索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深入研究与探索如何构建实操与虚拟相呼应、实训与考证相配合的学习环境与考证制度。
强化服务学习“以生为本”、送“教”、送“考”入监的理念,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一体化平台,有效解决培训面和培训量的问题,采取人工智能技术解决考证难的问题。以培养学员掌握“一技之长”、推广“双证制”教育为改革抓手,使学生通过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成人学历毕业证书。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特殊场域对特殊人群开展“成人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应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开放合作、多元投入,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和力量借力发展,推进基本继续教育培训公共体系均等。重塑培训实施、培训组织方法和培训资源建设观念;重构培训管理、质量评价管控和社会认可度等的方式和机制,为“两特”样态下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提供探索性思路及可操作性规程,为特殊人群打造“学历教育供给侧、平台系统、社会需求和质量管理”四位一体的技能培训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