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的思想指导下的教研模式探究
——“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在数学学科领域的探究与应用
2022-04-12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何莹莹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 何莹莹
“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中的六个步骤是指现状剖析发现问题、自我设计尝试改进、团队研讨凝聚共识、课堂观察循证优化、回顾过程梳理证据、反思提炼自我积淀;三个循环指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评估反思积淀。(见图1)
图1 “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
本文以一所农村学校承办的一次区级教研活动为例,深入介绍“六步三循环”在数学学科教研中的探索与应用。
一、发现提出问题
(一)开始的思考:现状剖析 发现问题
学期初,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创设更浓厚的教研氛围,学校数学教研组积极申报区级教研活动,得到批准后,定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两个课题。经过全体数学教师的研讨,我们在关注儿童立场的前提下,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基于儿童认知起点,贴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活动呢?如在“认知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中,如何能精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自然地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过渡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呢?
第二,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了解了一些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他们真正理解运算的原理吗?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需要教师给予怎样的指导?
(二)行动的精彩:自我设计 尝试改进
在教师集体研讨,提出问题后,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教学设计,并在设计中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规定时间内,我们集中教师们的思考结果,再次进行研讨,论证实施的可行性。同时,重点关注两位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见图2),并要求教师在经过初步试上后尝试改进,形成较完善的教学设计。
图2 教学设计
二、研究解决问题
(一)团队的力量:团队研讨 凝聚共识
传统的教研模式可能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在行动,而“六步三循环”则是一群人在行动。初步形成教案后,教研组全体数学教师会再次齐聚一堂,根据自己的思考给执教教师提出意见,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而执教教师则博采众长,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次进行修改。
(二)证据的支撑:课堂观察 循证优化
例如,在开展第一节课“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时,通过多个班级的前测及课堂观察,我们了解到当具体的数(数量)和关系的数(份数)不一致时,学生的错误率较高。由此,我们将教学重心放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精准找到本节课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坚守儿童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让学生经历由一个物体(一个桃)— 一群物体(一盘桃)— 一个整体,这样的建模过程,让一个整体成为根植于学生脑海的图像。
再如,在开展第二节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计数单位和加减法的意义,即一个一个地累加和一个一个地减少,本节课的教学本质是计数单位相同。
在一次次的课堂观察,数据统计后,我们最终呈现的教学由“教”转为“探”,“探”的是“法”“理”相融,“法”是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
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所以,这节课我们在抓住核心概念和了解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整节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三、评估反思积淀
(一)过程的艰辛:回顾过程 梳理证据
一次次的磨课给两位执教教师和我们的磨课团队很多启发和收获,经历过这样的一次试练,教师领悟的“理”绝不仅仅应用于这一节课,而应是这一类课,甚至更多的课。而过程的回顾也绝不仅仅是最后一次课结束后才开始,而是一次次的试上、回顾反思、再试上、再回顾反思的循环往复。
在这次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专家参与的大型磨课有4次,而教研组组织的骨干教师参与的磨课也有四五次。多次磨课活动,离不开全体教师的支持,尤其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成员的全程参与,就连数学组仅有的4位年轻教师也积极参与了进来。在活动中,我们始终紧紧拉住年轻教师、牢牢握住骨干教师、悄悄辐射中坚教师。
(二)结果的美好:反思提炼 自我积淀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反思提炼的过程中,教师反复翻看试上后积累下来的厚厚的学习单,重复思考每次改进的原因和达到的效果。在基于证据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最终两节课分别形成了两篇汇报:“经历学习过程 发展数学素养”——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例;“追寻儿童认知起点 触摸数学学科本质”——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为例。
四、“六步三循环”教学模式的魅力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中的“问题”不会随着问题的解决而终止。而每位数学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一直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这也是在完整经历“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后我们最大的感触。
(一)卷入式教研 激发教师热情
如果说学生是站在课堂中央的小主人,那背后的教师呢?不重要吗?当然重要!甚至是非常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则践行了新课标的精神,让教师不仅要着眼课堂,心怀学生,更要在课堂上,首先看到自己,只有成己才能达人。
那么,如何激发教师热情,真正做到课堂教学基于儿童立场呢?“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变一个人的踽踽独行成为一群人的同心协力。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样的教研模式下,教师们对教研有了自我参与感和成就感,如在“自我设计,尝试改进”环节中,我们会对思考深入,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教师给予肯定,再如,在“团队研讨,凝聚共识”环节中,每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教研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群人智慧的碰撞。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位教师都被卷入到活动中来,教师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这不就是“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的魅力吗?
(二)循证式课堂 关注儿童立场
吴正宪老师在“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深度学习”专题讲座中提出: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保护“儿童成长利益”的前提下展开一切活动。
好的课堂一定是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是真正地理解学生、理解学生认知规律的,笔者认为只有在儿童立场之上再去理解数学,研究数学本质,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碎片化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这样才能真正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学生。
“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则在基于证据的前提下,用课堂前测、课中数据统计、课后作业反馈统计来精准定位学生的学情,用数据来量化学习效果,变难以描述的“教师感觉”为可以量化的“精准数据”。这不也是基于儿童立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学吗?
(三)反转式改变 变“说”为“做”
教研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隐形的翅膀”,是“强师提质”的法宝。教研的目的是“让多数教师上好多数课”,正如斯苗儿所说,能够让教师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才是真的对他们好。
而传统的教研模式通常是专家在讲,教师在听,专家讲得声情并茂,教师听得热血沸腾,可是活动一结束,回去实践的寥寥无几。“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变“说给你听”为“做给你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模式通过实践让教师们看到原来教研还可以这样做,原来这样做有这么多的好处,教师们的认同和积极的行动,这不就是对这一教研模式最大的认可吗?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思维自由、心灵舒展、生命勃发、千姿百态;要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面向全班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语言与他人进行对话和互动。笔者认为,探寻更好的教研模式是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教学,在“六步三循环”教研模式下的磨课,也是“磨人”,更是“磨”教研组的组织建设。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成长了教师,完善了教研组建设,更成就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