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收以后
——2021年中国报告文学述略

2022-04-12张宏图张立国

时代报告 2022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作家文学

■ 张宏图 张立国

翻检2021年的报告文学,让人感到由衷的欣慰。

先后发表,出版的萧根胜的《国瓷之光》,纪红建的《大战疫》,王宏甲的《走向乡村振兴》,汪林的《王杰》,冉隆中的《滇池治水记》,徐风的《忘记我》,税清净的《乌蒙磅礴》,赵瑜的《白居易》,唐明华的《乳娘》,苏有郎、杨子叶的《铁血后卫董振堂》,铁流的《靠山》,丁晓平的《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红船启航》,杨义堂的《千古家训》《昆张支队》,傅敏的《从太行山到东山: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湖北作协主编的《收官决战》,吕约的《喜智与悲智——杨绛的文学世界》,陈涛的《在群山之间》,厉彦林的《沂蒙壮歌》,孙良龙的《广北农场纪事》,徐剑的《天晓1921》,徐锦庚的《望道》,龚盛辉的《中国北斗》,还有张一涵的《天下无孤》,铁流、赵方新的《烈火芳菲》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加之《中国作家》(纪实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副刊、《北京文学》(精彩阅读)、《解放军文艺》《时代报告》《作品》《时代文学》等报刊时有报告文学佳作刊出,完全可以说,这是报告文学的又一个丰收年。

进入新世纪,报告文学已发展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定型的文体,其成熟的标志:一是有明确定义;二是有独立的、全新的报告文学理论体系;三是作家和作品的专业性以及个性化的成熟、定型与超越。作为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的第三点,在2021年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解放军文艺》推出了“强军现在时”,《高原夜训》《淬火》《飞行人生》《云端之上》《兵心》《留学“猎人学校”》《花开战位》《“红一连”速写》《突击英雄》《特战尖兵》……面对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对祖国统一大业,读者十分关注部队的建设和战斗力,这些作品是针对读者心结的,阅读这些作品使国人相信,我们的军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再如《作品》推出了“广东左联人物志”。詹谷丰写了《冯铿:墙外桃花墙下血》《洪灵菲:新诗吟到好花前》《杜国庠:艳阳洒遍阶前地》《丘东平:蘸得硝烟书铁血》《欧阳山:一代风流三家巷》《左翼文学的岭南血脉》《血写的诗篇》……这使人想起当年王富仁先生说过的话:尽管左翼作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是真诚的,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是真心实意为劳苦大众的。今天的我们又为人民、为祖国做了什么?

《山东文学》着眼地方特色,展示山东的昨日今天;《时代文学》向我们介绍的是各行各业的时代楷模;《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更偏重于知识精英和科研领域;《时代报告》更注重于紧跟形势、反映新时代;作为报告文学的重镇《中国作家》(纪实版),则以重大题材、重大突破而领军报告文学。这一切,都显示着中国报告文学的成熟与力量,显示着中国报告文学在普遍意义上的丰收。

粮食大丰收,解决了吃饭问题,虽然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但不等于解决了结构性矛盾。同样,报告文学大丰收,不等于解决了报告文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题材单一、题材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这也是报告文学往往被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对正能量要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要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在发挥报告文学针砭假恶丑的作用方面,同样需要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编辑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其次,从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到纪念“九一八”90周年,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些年与抗日战争相关题材的报告文学出了不少,但还远远不够,14年抗战的血泪史和民族精神还需进一步发掘整理。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版了102卷的《日中战史》,公开了大量的作战档案。台湾地区在1966年出版了101卷的《抗日战史》。直到2021年,中国内地才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和朱庆葆教授共同主编的100卷《抗日战争专题研究》。阚维雍将军的儿子阚培桐,曾统计抗战歌曲有5000余首,而今我们能见到的只有1000多首。

这让我们想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历史厚重、线索纷繁等原因,许多相关题材没人愿意去触碰;二是有些史迹由于种种原因被遮蔽了,譬如因为小说的轰动,人们都知道铁道游击队,而少有人知道微湖支队,甚至认为微湖支队是铁道游击队领导下的一个小分队,事实上,铁道游击队是微湖支队的一个下属分支;三是人们更多记住的是“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往往忽略了平民百姓“小人物”和“中间人物”“中间层”,英雄人物是“小人物”“中间人物”的优秀代表,而这些“小人物”“中间人物”则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群众,也更能显示历史的真实,但他们却很难进入正史,报告文学应最大限度地去弥补这一缺憾。

另外,现在稍有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家,都能注意到结构、细节和语言,但名家名作仍然存有各种遗憾,主要问题出在长和快上。网络时代,不少作家已习惯于盲打,这是好事,报告文学应迅速、准确地反映现实,快是应有之义,但快必须建立在严肃、认真、精准的基础上。

明清时代出现的成语、典故,放到了唐宋时代的人身上,怎么读都让人感到不适。长和快是一对矛盾,不是说长了就不好,长和慢、短与快是有一定逻辑关系的,毕竟短和快才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而言,长篇报告文学还是控制在20万字左右为宜,这一点徐锦庚做得很好。而在基本的技术层面,如今的作者通常使用电子版发稿,编辑急于发排审读不够认真,反正文责自负,将错就错、贻笑大方的事例也不鲜见。

报告文学毕竟和其他文体有所不同,它的发展需要主管部门、编辑、作者共同努力,才能铸造辉煌,谁也不应该推卸历史责任。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作家文学
作家谈写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我和我的“作家梦”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学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