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百年中国化的经验

2022-04-12胡俊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经验

胡俊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百年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面对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文艺及社会主义文艺的问题,经过争论和探索,已经总结出实践化、民族化、大众化等具有鲜明特性的经验规律,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从而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百年来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使得党领导的百年中国文艺呈现出激流奔涌的壮阔景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经验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是指党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指导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之后,面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艺现实问题,进行了许多讨论和争鸣,在探索中发展,从曲折走向繁荣,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党成立一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带领着文艺家、理论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从革命文艺到新民主主义文艺,从社会主义文艺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走向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强国伟大目标。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蓬勃发展,取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标志性成果。

一、文艺创作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一百年来,党一直把文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文艺来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去科学、灵活地解决文艺创作实践上的问题,要让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酝酿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兴起,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邓中夏、茅盾等中国共产党的筹建者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开始初步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不仅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等问题,有时还和“右倾”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艺观混杂在一起。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开始倡导革命文艺,要求文艺创作活动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1928年,以共产党员为主的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率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中共中央文化委员会(简称文委)成立。1930年3月2日,文委在上海筹建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革命文艺运动中发生了一系列论争,比如,创造社和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以及“左翼文艺运动”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左翼文学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争论等。这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大问题的探索与争鸣,在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现实、文艺与政治、文艺与大众、文艺创作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这些思想往往忽视文艺自身的规律和本土的实际文艺创作实况,往往具有“左”的教条主义倾向,或者“右”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倾向,而且各种观点纷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确定性和统一性的论述。

在这几次文艺论争中,中国共产党重视文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瞿秋白、冯雪峰等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引导中国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比如,瞿秋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文艺问题,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文中提出文艺大众观和现实主义论。出于国际战争局势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发展需要,毛泽东作为本土化思想的集大成者,1938年10月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①“中国化”的思想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针对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来说,就是不能教条化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照搬照抄,而要求人们深入吃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去科学、灵活地解决文艺实践中的问题。

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文艺与党、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运动实践化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②。我们党对待文化与政治关系的处理办法,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提出的,“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③,领导革命文化工作的目的是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要求把文艺活动融合到革命活动中去,“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④。这一时期,党在文艺政策上要求文艺从属于政治,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于是,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为党的文艺政策的灵魂。毛泽东的《讲话》,除了重点阐明文艺和政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外,还涉及批评的继承与借鉴、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等一系列文艺创作的规律问题。

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果,根据中国革命和现实的需要,纠正了或“左”或“右”的文艺理论路线脱离中国实践的错误做法。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主要是警惕“左”倾教条主义的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全然不顾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生硬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照搬照抄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批评了“右倾”小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偏離革命和人民的路线。这样,在批判“左”倾和“右”倾的文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与革命结合、为工农兵服务、普及与提高、歌颂与暴露等文艺思想,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创作实践结合的问题,发展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第一个高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文艺实践不断结合的发展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与政治紧密结合,革命文艺配合革命活动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党把文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文艺的“二为”方针,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法,包括了为政治服务,但比孤立地提为政治服务更全面更科学,成为我党从民族解放到民族复兴过渡阶段文艺发展的方针政策。

当前,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当下的文艺理论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文艺创作的原则和要求,文艺工作者的目标和责任等等,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上升为“以人民为中心”。总之,习近平根据当前文艺实践的环境,提出一系列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思想的第二个高峰。

百年历程中,党领导文艺工作围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与各种文艺理论的争论和探索中,使其逐渐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与我国文艺现实和理论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关注现实问题并对基本文艺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二、文艺的民族化与世界视阈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方面提出“民族”与“世界”这一相对命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到“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①。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们以民族风格为依托,以世界视阈为观照,非常成功地处理好了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之后,能够适应中国的本土要求,不仅在于它能够配合中国现实形势的需要,还在于它能够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艺术风格、语言形式相结合,在中国生根开花,最终成为一种指导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主导力量。“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②毛泽东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文论如何才能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对此,毛泽东比较系统深刻地论述了文艺的民族化的具体内涵和要求。首先,肯定中国文艺的规律,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中国的语言、音乐、绘画,都有自己的规律”③。其次,文艺作品要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包含形式、生活、感情和风格等。一方面,毛泽东重视文艺的民族形式,“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④;另一方面,毛泽东认为文艺的内容和感情也可以是民族的。“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①。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明“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最后,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等具体途径。(1)提出要批判性、扬弃性地继承中国古代艺术,“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②对此,我们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和“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2)提出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吸收借鉴外来的资源,反对“全盘西化”。“西洋一般音乐原理要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这样就可以产生很丰富的表现形式”③。他在《反对党八股》中明确指出:“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④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形象地论述了吸收外国资源的正确方法:“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⑤(3)要随民族生活和审美意识的时代变化而创造出新的东西。以诗为例,他提出:“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⑥也就是说,“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代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⑦,毛泽东提出继承民族文艺的珍贵遗产和借鉴外国文艺的优秀成果,都指向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体现时代要求的“中国独特的新东西”。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把文艺的民族化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要用文艺作品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文艺承担其应有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⑨优秀的文艺作品会影响人、感动人、振奋人,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指引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正如习近平所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⑩那么,如何用文艺、文化来振奋民族精神呢?习近平建议当前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熟悉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从而创作出蕴含民族文化优秀基因和文化自信的文艺作品,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11,承担民族复兴的文化大使命。

习近平还把文艺的民族化放到世界的视域中来思考。他认为中国文艺作品的创作,要坚持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创作出富有民族精神的作品,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之道,同时能在世界文化语境中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还能为世界提供另一种文化思考方案或另一种文明的方向。“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①

总之,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艺是中西交流的最佳窗口,在谈论社会主义文艺的民族性问题时,我们立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把中国文艺发展放到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化背景中,希望中国文艺以其民族形式和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风格、中国精神,强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文艺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得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从而丰富世界的文艺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参与世界文艺、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互动竞争,进而把当前中国文艺、文化的发展提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不仅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文化增添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和中国旋律,而且能够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通过直面当下现实来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积极力量,使得中华文化能给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三、从“文艺大众化”到“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为谁创作、為谁立言是文艺领导工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正因为党百年来一直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创作同人民大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步被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创造力量。

五四时期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倡导文学革命,认识到文艺要走进广大群众的生活和视野,提出平民文学,但还没有把“文艺为人民”作为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首先倡导文学革命,他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五四文学革命虽提倡文学的通俗化,语言的平民化,但文艺家的生活实践和情感融合还没有深入到平民中去,导致五四新文学的实际阅读对象主要还限于城市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农村有文化、上过学的知识青年。五四新文艺作品没有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就限制了它的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迅速发展的革命运动的需要。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革命形势的调整带来革命力量的新变化,后期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率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其核心是凸显文学的阶级性。可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提出几年后,革命文艺作品没有深入到无产阶级中去,与五四新文学一样,革命文艺的读者主要还是限于城市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周扬曾针对该问题说过:“中国的革命文学作品到现在还是充满着‘革命’的词藻的生硬的堆砌,突变式的英雄的纯粹概念的描写,对于被压迫者(很少是真正的无产者)的肤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对于没落的小资产阶级的含泪的讽刺。”②从中我们看到,广大工农大众不接受这样的革命文艺作品的原因就是作为革命文艺创作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熟悉工农大众的生活,不能真切体会工农大众的情感。

革命文艺作品,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能够阅读、喜欢阅读,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瞿秋白说得更为明白:“普罗大众文艺的斗争任务,是要在思想上武装群众,意识上无产阶级化,要开始一个极广大的反对青天白日主义的斗争。”③可是,当时的左翼文学作品却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因为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几乎都不能为大众所真正接受;同时一些落后低俗的文艺仍然占据着工农大众的阅读领地。这些原因使得文艺大众化就非常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左联”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促使文学与人民大众相结合,开展了几次文艺大众化讨论(或者称文艺大众化运动),对文艺大众化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逐步深入的探索。

文艺大众化问题,实质是革命文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左联”提出需要创作出适合无产阶级大众阅读,并以人民大众为文学描写主体,甚至号召人民大众自己来创作的文学。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左翼作家们发起了第一场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主要是提出“大众化——到工农群众中去”①的口号,号召文艺家通过深入大众的生活,从而在情感和思想认识上更深入地了解无产阶级,但在实践上,很多文艺家却很难做到,使之基本上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1932年冬天,“左联”开始进行了第二次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不仅涉及革命文艺作品的大众化,包括内容、题材、语言、艺术手法、体裁等,还涉及作家生活要大众化,作家要向群众学习、培养工农作家等较为实际的问题。1934年春夏,“左联”进行了第三次文艺大众化的讨论,主要是针对文言问题、围绕文字改革,展开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成为后来“文字改革运动”的先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次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是对五四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的总结。通过几次讨论,明确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后,如何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成为文艺大众化的关键,这也是“五四”新文学已经触及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时,历史的重担义不容辞地落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家和理论家的肩上。在这次讨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如何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大众文艺的设想。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运动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要为工农大众服务,文学要与工农大众相结合。他还具体提出文艺创作如何进行文艺大众化实践:“革命的文艺,必须‘向着大众’!”②瞿秋白提出,去观察、了解、体验工人和贫民的生活和斗争,真正能够同着他们一块儿感觉到另外一个新天地。瞿秋白不但强调“不跳下水去是学不会游泳”,而且具体提出了“跳下水去”的方法:组织革命的“文学青年”,鼓励他们来到街头,到那些说书卖唱、摆书摊的中间去谋职业。

毛泽东在总结这几次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基础上,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创作经验,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的立场,以及如何为人民大众的途径,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范本。毛泽东根据革命文艺和大众的关系提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③毛泽东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毛泽东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在“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这一基本问题上,强调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一基本立场。如何理解“人民大众”这一群体呢?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之后,《讲话》又回答了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指出文艺家要熟悉和了解革命文艺的对象,同时进行思想改造,和工农大众要在生活上、情感上融为一体。在了解和熟悉革命文艺工作对象方面,毛泽东指出:“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具体来说,文艺工作者如果不熟悉工农兵的生活,不懂得他们的思想感情,不懂得他们的语言,就写不出工农兵大众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思想,也就创作不出他们喜爱阅读的作品。如果强硬地去描写工农兵大众的形象,那么这样人物的衣服即使是工农兵大众的,但精神世界却不是工农兵大众的。想要熟悉工农兵大众,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深入到工农兵生活中,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民大众相结合。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大众化是这样解释的:“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①文艺工作者要想在思想感情上和人民大众融为一体,还要在思想感情上进行自我改造。“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②。此外,文艺工作者要想在思想感情上和人民大众能够融合,还要重视语言的大众化,“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③此外,在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方面,毛泽东还提出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④也就是说,文艺工作中的普及和提高都要从工农兵出发。

毛泽东的《讲话》厘清了文艺为谁服务这一问题,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廣大人民群众中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使文艺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讲话》之后,解放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瓦解敌人、鼓舞人民的思想动员作用,集中和鼓舞了革命力量取得新民主主义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了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后,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生活品质上来。因此,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继承文艺为人民的艺术发展方面,具体就是“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⑤。邓小平把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形象化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进而提出由人民来教育文艺工作者,滋养文艺工作者,并提醒文艺工作者牢记他们的艺术生命就在于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文艺属于人民,艺术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党中央又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政策。“文艺为人民服务”在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中国文艺发展的要求和特点,增加了新的时代内容。并且就毛泽东《讲话》中“文艺要塑造新人形象”,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进一步提出强调文艺要塑造出“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⑥。通过文艺作品来表现他们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的贡献,通过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文艺审美载体来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风貌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更加符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文艺发展客观规律。

在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和核心理念,把文艺大众化推向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①。

其一,习近平把人民看作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一个个人的集合,他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②习近平认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因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③。

其二,习近平认为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因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④,所以“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⑤。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人民,熟悉人民生活,从人民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书写人民的美好事迹,歌颂人民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中的贡献。人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提出的“讴歌人民”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的新原则,也确保了人民成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其三,“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文艺作品的好坏是由人民来评价,把文艺的评判权交到人民手中。“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⑥习近平创造性地把人民提为文艺作品的首要鉴赏家和评判者,让人民来评判作品的好坏,是对人民的信任,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切实体现。

其四,“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精品力作。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体系,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⑦,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文艺为谁服务,以及如何服务,是文艺思想、文艺政策关注的中心问题,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否在中国奠定指导性地位,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方向。经过从五四文学革命提出的平民文学,到左翼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提倡,再到“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最终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艺阶级性的思想,并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下的实际情况,总结并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并在新时代发展为人民中心论的系统理论,回答了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的核心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取得了辉煌成果。

我们的党能够领导中国百年文艺工作取得辉煌成果,正在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本土改造,使其不仅能够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和文艺发展实践的的需要,为中国的人民群众所熟悉和接受,成为文艺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乃至自觉的理论信仰;而且解答了西方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东方国家的发展问题,推动中国文艺理论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中国实践结合,创作出讴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精神、并符合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的价值取向的精品力作,从而实现中国文艺理论的现代化发展和繁荣。我们文艺工作的未来发展仍然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实践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为标杆,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肩负历史使命奋勇向前。

猜你喜欢

中国化经验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