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现实挑战与实践思路

2022-04-12肖艳婷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

摘 要 师德建设反映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学校优质发展、学校治理以及教育评价改革的适应性要求。新時代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在制度建设、师德治理和师德评价方面面临着现实挑战。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实践思路是:在制度构建方面,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师德制度,规范师德建设;在文化培育方面,彰显师德风范的学校精神,引领价值方向;在师德评价方面,构建体现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 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师德建设;现实挑战;实践思路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4-0053-06

新时代教育蓬勃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新时代应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积极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从概念上来说,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其是伴随教师职业的出现而出现的,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包括教师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态度和作风等。从呈现方式上,师德具有两个不同维度:其一,教师职业道德是针对教师这一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其二,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这一行为主体的道德要求,是教师主体在教育实践中养成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品质和德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以及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条件,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跨界属性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师德建设在实践中的重要性愈发显现,师德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关键主题。

一、师德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师德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深入贯彻新阶段的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要求。

(一)职业学校优质发展的必要保障

实现学校优质发展,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这就对职业教育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作为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主阵地,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提高管理服务质量与水平,实现学校优质发展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学校优质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有赖于良好的师资建设,作为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是学校优质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作为学校建设者的主力军,教师群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学校的优质发展不仅在于高质量的人才输出,还在于学校发展的可持续前进,教师是立校之本,要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保障学校发展稳步前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次,师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也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手段,良好的师德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示范性”特征的要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价值观念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师生关系的建立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师德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还影响着教育的整体氛围,师德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实需要,对形成良好的教育样态具有深远意义。

(二)职业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

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建设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强调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教育治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治理包含着一种试图重构学校各利益主体权力和责任,构建更加民主、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结构体系,以及构建学校发展新生态的努力[1],作为学校治理的利益主体之一,教师同时也是职业学校治理的参与者,师德影响着治理的实践与形态。其一,师德建设是职业学校治理的组成部分,必须根植于学校建设发展实践,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一致。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育管理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重要位置,联结着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有序进行的基本保障。其二,在治理实践中,规范、原则、价值观的作用通常是模糊的,但却构成了所有实践决策的基础,因为它们启发治理者思考并判断“世界怎样运转”,以及如何在特定情况下行动[2]。在职业学校治理中,师德影响着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决策中的治理选择,影响着教师参与治理实施的过程,良好的师德对治理规范、原则及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正向意义,有利于治理目标的实现。其三,教师职业行为具有独特的“示范性”特征,这是由教师劳动手段的规范性决定的,师德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可以说,师德对职业学校教风、学风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师德是影响职业学校治理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师德精神的树立对于优化学校治理生态、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新时代教育评价的首要维度

教育评价是依据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其是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科学化、合理化的尺度,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案》指出“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强调了师德师风在教育评价中的首要地位,体现出新时代教育评价在维度上的显著变化,这引领了新时代师德观念的转变,是从传统师德到现代师德观念转型的重要发展,反映了现代教育对师德精神的时代呼唤。

师德养成的本质是立德树人[3]。师德为教育实践服务,其时代价值就体现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育人育才,这是师德的政治蕴涵[4]。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决定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师资建设角度来看,教育实施“教书育人”的主体是教师,提升教育质量,从目标到实践,从过程到内容,都依赖于以教师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育人体系构建,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德是根本;从育人角度来看,相比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师德具有教育性强的特点,师德高尚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施加影响,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道德自觉、增强道德自律、提升道德情操。教师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与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关系较大,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教育实施的成果和成效。《方案》从教育评价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等多方面提出新时代评价改革的要求,促使教育育人方式转变。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培养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这不仅是德育实践的价值准则,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师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保证师德建设的战略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应牢固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构建聚焦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在实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在制度建设、师德治理和师德评价等方面面临着挑战。

(一)制度建设:先进性的师德建设制度缺失,师德规范约束不足

师德实质上是一种“职业角色”道德,是按照社会分工中教师承担的主要职责来确定的道德规范,是社会赋予教师职业角色的道德表现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使其教育教学内容范围涉及产业发展和知识创新领域,所以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保障教学的正确价值导向。同时,基于职业教育特定的类型特征,教师职业道德亦具有职业性特征,教师师德应体现良好的职业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追求服务品质卓越的专业态度。职业教育的师德建构,不仅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切实需求。

现实中师德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这一方面说明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师德建设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即先进性的师德建设制度缺失,师德的制度规范约束力度不足。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涉及职业领域的道德表现,对个体的职业行为、职业理想、职业良心等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转型中,个体面对的整体环境相对复杂,道德和利益选择多样,只靠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制度进行规范。纪律、法律和道德的核心功能都是维系现实社会的基本秩序和规则,这三者都有赖于个体内心的认同和自觉,同时又靠惩罚的手段来维系其权威[5]。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其教育状况的复杂性,涉及职业领域的道德问题多样化,难以用一种道德标准解读,当实际问题超出道德约束范围时,可以借助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来规制,将“职业道德”显化为“行为准则”,以确保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道德性和教育性要求。然而,现有的教师职业道德制度主要是职业道德规范制度,是院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落实,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道德制度体系还未建立,对于预防师德缺失的防控和治理机制不健全,教师在专业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时,缺乏有效的专业道德建设指引,亟需构建具有先进性、专业性的师德制度来规范。

(二)师德治理:“泛道德化”要求使师德定位模糊

治理意味着在规范、原则和价值观当中,隐含或明确地进行选择,这样的选择通常是复杂的,不仅因为需要复杂的哲学和道德推理,还因为其中价值立场和规范性概念的冲突[6]。学校治理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规整过程,是理顺学校运行规则、整治“失范”的过程,整治师德“失范”是学校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几年,师德失范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的广泛关注,学术不端、教师言论失德等问题不斷出现,使得师德成为被公众讨论的热频词汇,这些师德“失范”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损害了公众对教育的信任,在整个社会范围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究其原因: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师德“失范”事件是由于部分教师自身行为的非理性、缺乏师德自律精神导致的。教师既是实施教育的行为主体,又是进行教育道德实践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社会经济关系及利益关系发生变化,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经济关系带来道德观念的更新,教育道德实践具有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教育产业化发展条件下师德工具理性凸显,教育道德实践面临严峻考验,师德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文化焦虑和价值冲突,教师师德自觉性、自律性的缺乏导致师德价值理性的让位,造成现代师德构建的诸多困境。其次,“泛道德化”要求使师德定位模糊。归因师德“失范”事件可知,公众对此类事件的敏感根本上源自于对教师身份的传统认同,传统观念中教师是公众视角的知识和道德的权威,所谓“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知识分子和道德楷模的“双重光环”使教师形象无比“高大”。相对其他职业,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抱有较高的道德期待,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加之以完美的道德理想,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较高,然而对于现实来说,在当代社会,传统中凭借政治和伦理因素确定教师身份的方式已不适合时代发展需求,受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影响,教师职业的“服务性”功能增强,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的“绝对权威”,而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主体,教师的“身份”伦理定位转变为以教师专业工作特点为出发点的职业定位,这种“泛道德化”的师德定位容易给教师带来道德困惑,造成现实生活中教师面对个体身份与职业身份的认同困境,造成不必要的道德冲突和矛盾。同时用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高标准审视教师,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评价混同于对教师这一职业主体个体德性的全方位评价,会造成教师道德义务的无限扩展,师德与师德评价的现实意义在教育实践中也会不断被消解[7],从长期来看不利于长效的师德建设,也不利于教师对于职业的意义构建。多元文化时代的师德建设应允许多样的道德观合理存在,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道德权利的忽视,师德治理不仅建立在要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保障教师道德权利的条件下。

(三)师德评价:师德科学评价的难点凸显

随着现代教育的繁荣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变化,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人道主义等逐渐成为主流的教育道德观念,现代教育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广泛传播为新时代师德评价改革提供了契机,然而现实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决定了师德状况的复杂性、多样性,职业教育因其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科学的师德体系构建面临着难题:其一,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存在困难。评价标准涉及具体“评什么”的问题,对于建立良好的师德评价体系来说,确定师德评价的具体标准是首要的,其关乎教育目的、目标等方面的价值定位。要对职业院校教师师德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就不能只针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评价,还必须关注教师职业作风、职业态度、职业责任等方面的评价。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作为个体的教师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教师职业领域的个人权利话题逐渐受到重视,如何确定既尊重教师个体权利又满足师德先进性要求的师德评价标准是新时代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挑战。其二,师德量化考核评价难度大。教育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无论对于教师的长期发展,还是对于教育对象来说,师德考核评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师德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必须是科学合理的,是与评价对象和内容相适应的,对于职业教育的专业领域多样化的评价对象,要有可适用的评价方法,这是保障师德评价客观、公正的基础。当前师德量化考核评价正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考核评价方式,这种把师德表现用量化的数据、指标来进行评价的方式往往存在种种问题,比如师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表现,定量指标是否能够准确定义、衡量师德水平?职业教育实践复杂,仅仅用量化内容评价师德是否客观、公正?量化考核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师德建设的目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涉及考核效度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师德量化考核的难点所在。其三,师德观念更新让“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更具现代形态,传统社会中狭隘的师道尊严观念得到改变,教师不再是刻板的“标杆”,“传道、授业、解惑”有了新的教育模式,教育实践更具民主氛围,教育的新体制、新方式和新手段正在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之中,此种情况下,如何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开放性”的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师德构建的重点。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实践思路

师德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职业院校师德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满足新时代对师德进步的价值要求,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制度构建:现代职业院校师德制度规范师德建设

从道德生成的角度来说,道德主要由个体的内源性动力生成,与个体的伦理思想、意志品质联系紧密,人的道德观念主要依靠个体的道德良心和社会道德评价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只有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自觉,提升个体的道德自律水平,才能真正发挥道德效力。制度主要指规则或运作模式,是规范个体行动的规章或准则,制度以其合法性和权威性来约束个体行为,维持组织秩序,促使个体行为趋向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道德自律。师德制度在制度层面上体现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据和实施原则,通过完善师德制度建设,构建现代职业院校师德制度体系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8],比如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师德自查制度、师德监督制度等等,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约束。从内容上,明确教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不但应当指明教师良好的道德行为内容,还应详细列举教师的禁绝行为,明确对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内容,这样的教师道德规范制度才有实用性和合理性。

制度是一种有目的的建构,制度规则蕴含着价值,可以规范、影响组织内个体的行为。师德制度不仅是一种制度约束力,还有价值引导的作用。基于制度约束的师德建设是一种外在强制力规约下的他律发展模式,这种制度约束力随时间而衰减,无法将制度与教师的“教育世界”有机对接[9]。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师德建设具有实践性,现代师德精神与价值观念可以通过道德实践来展现,因此,现代师德制度建设必须将师德制度与规范要求渗入到常态化的道德实践活动之中,通过道德实践激发教师关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用师德规范和师德精神影响教师发展,提升教师对师德建设内容的认同,实现现代师德精神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现代师德制度是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体现先进性的价值理念、健康的利益关系,以及新时代师德建设发展方向的制度,良好的制度能够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与能力,提升道德效力。职业院校应以师德建设要求为出发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方向的师德制度建设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师德制度的执行机制,在制度执行、实施过程中遵循“问题—反思—改进—反馈”的循环逻辑,实现制度内容的不断更新,进而优化师德制度运行,改善师德建设环境,促进师德建设价值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师德制度实践机制,将相关制度和师德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依据相关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活动内容,通过参与灵活的实践活动帮助教师理解现代师德要求,充分发挥师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

(二)文化培育:彰显师德风范的学校精神引领价值方向

师德发展不仅应体现社会先进文化的实践要求,而且要引领多元文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新师德的文化意义[10]。职业院校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体现,反映了学校的价值方向、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对师德培育具有隐性且深远的影响。学校精神是师德构建的文化基础,是历史的产物,学校精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稳定性。学校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体现于基于文化认同的相同的道德規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巨大的认同感,其能够使师德内化为教师的价值观或行为准则,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职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深深印刻了行业特色,反映出职业院校在探索发展中的独特部分,职业院校的师德建设要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的节奏,在构建优质校园文化背景的条件下,不仅要体现学校建设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首先,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职业院校通过提供专业教育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为职业院校师德建设提供了专业性方向,产学研合作的改革发展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将师德培育的方式、手段内融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准和综合素养。其次,在实践上,师德构建应从职业需求出发,在切实体现教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基础上,体现出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契合,将道德实践建筑在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品质与创新的精神特质上,在“做学合一”“学做并用”中体会职业精神与专业价值,以提升师德的文化涵养与品质。

树立彰显师德风范的学校精神,构建师德建设的文化环境。其一,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涵养、深耕院校文化品牌。打造职业教育品牌,这不仅可以推动师德建设体系的优化,提升师德治理效力,还可以使职业院校在沉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强化制度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特色,优化院校文化;其二,致力文化创新,树立优良师德风范。把职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和工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文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价值,将师德建设与文化创新相联结,依靠文化的深层约束功能,涵养师德的自我意识,训练师德建设的自觉行动。

(三)师德评价:构建体现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评价又称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评价的内容是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是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所以师德评价属于道德评价范畴,而且是教育领域的道德评价范畴,因此,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师德评价不仅应该关注道德性评价,还应该关注教育性评价。首先,师德评价的道德性要求教师的德行向善,主要是对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评价。关于道德性的评价在当前师德评价中是首要的,教师一旦被认定为道德品质败坏,就意味着从质的方面对教师道德作出了否定,对教师个体的影响是严重且深远的,所以师德的道德性评价应该极其严谨,避免不正当、不合理的评价。其次,师德评价的教育性要求教师的行为具有教育正当性,主要是对教师职责的履行和教师规范的遵守。师德的教育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师职业行为方面的评价,与教师群体的道德表现有关。师德建设是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实践,是不同教师群体意识养成的过程,表现为教师职业群体利益及规范的师德制度、机制、组织与文化构建,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在这种环境下,个体的师德表现受群体师德表现方式的约束,所以对师德的教育性评价应该考虑教师的群体环境,因人、因事来评定,不能一概而论。

从评价内容上来说,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评价应该以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为依据,构建体现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师德评价体系。对于职业院校师德评价来说,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难以脱离职业场域来进行评价,评价不仅应该关注教师所承担的“教书育人”职业角色义务,还应关注教师在履行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精神,比如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等。评价不仅是一种考量,也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手段对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师德行为进行肯定,是对师德正向价值的激励;师德评价的人文关怀体现在评价的“人本主义”:其一,在评价对象的定位上,把教师作为个体的“人”,而不是对师德完美理想的加注;其二,师德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而是为了改进教师行为,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提升教师的道德品质。师德评价作为师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场域作出正当与善的行为,帮助教师提升角色美德,实现职业理想,指向“德福一致”的正义秩序[11]。在评价手段和方法上,针对量化体系评价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以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为目的,做到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适度利用量化考核的结果,有助于避免考核评价的人为化操作,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定性评价则可以根据师德表现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分析、多维度考量,规避“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据此,新时代职业院校的师德评价应以教师的道德性和教育性成长为指向,坚持质和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为教师自评和他评提供专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师德具有时代性,反映出时代变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适应性要求。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跨界属性,所以职业院校师德应体现其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在师德建设上更加强调良好的职业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品质卓越的专业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师德建设必须体现于价值追求与行为自觉,体现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道德性和教育性,与学校发展、文化培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相统一。师德建设实践要融入现代教育伦理精神,使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满足教育现代化要求。

参 考 文 献

[1]杜明峰,范勇,史自词.学校治理的理论意图与实践进路[J].教育研究,2021(8):132-141.

[2][5]王浦劬,臧雷振.治理理論与实践:经典议题研究新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95.196.

[3]于泽元,王开升.立德树人:师德的养成之道[J].教育研究,2021(3):149-159.

[4][10]糜海波.论现代师德发展的三重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21(1):53-59.

[6]傅维利.道德外铄的时代价值及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2017(8):32-42.

[7][11]陈黎明.彰显教师伦理的制度正义——师德评价的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59-65.

[8]郑艳菊.制度正义:道德效力实现的外在保障[J].人民论坛,2019(8):60-61.

[9]黄婷.从制度约束到活动引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范式转换[J].江苏高教,2021(7):60-64.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Ethic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Realistic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Ideas

Xiao Yanti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reflects the adaptability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s, school governance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ethic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is faced with practical challenges in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ers’ethics governance and teachers’ethics evaluation. Practical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w era: in the aspect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teachers’ethics in vocational schools to standard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ethics; in the aspect of cultural cultivation, the school spirit that highlights teachers’moral style leads the value direc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ethics,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humanistic care of teachers’ethics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eacher ethics construction; realistic challenges; practice ideas

Author  Xiao Yanting, lecture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

作者简介

肖艳婷(1988- ),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天津,300222)

基金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清单制度的高职院校精准治理路径研究”(TJJXQN20-008);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新时代职业院校师德建设的理论意图与实践路向研究”(2021SK010),主持人:肖艳婷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