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当代翻译美学研究
2022-04-12左云枫
左云枫
摘要:在当代翻译美学发展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既要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又要吸收西方翻译的理论,真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翻译理论框架,增强翻译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翻译美学已经成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翻译方法。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主要从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理论、当代翻译美学的发展、当代翻译美学的新思考以及当代翻译文学对文化继承方面的意义四部分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化视角;当代翻译;美学研究
随着一些西方翻译理论引入中国风潮的盛行,一些学者提出了与之对立的看法,即从中国文化本土的角度开展相应的翻译,让中国的翻译理论真正走向世界。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显著性的标志。此种理论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具备一定的兼容性。
一、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理论
翻译美学理论主要是用来展示美学的一种翻译理论,即以美学的观点为“接力点”,增强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美学理论更为注重在认识客体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角度剖析主体和审美构成的关系。本文注重下面三点论述:
(一)兼顾哲学与美学
中国的美学翻译兼顾美学和哲学特性。比如“不加文饰”的支谦、“案本而传”的道安“文质同一,圆满调和”的玄奘,“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傅雷等等。这些传统的翻译理论的基础就是一种美学。此种美学包括古典文艺美学思想,即书论、文论、诗论等。由此可见,在翻译理论的术语或者方法上,我國的翻译美学受到传统哲学与美学方面的影响。
(二)美学与汉字联系
我国的翻译文学与文字具有较强的联系。文字是一种感性的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图像性和音乐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可根据汉字的声音变化,联想相应的事物,给人以视觉美和听觉美的感受。这种美是一种独有的中国汉语体系,即中国的汉字文化决定了中国在翻译美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三)思考与借鉴并存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并不是完美无缺和一帆风顺的,翻译美学同样如此。我国传统的翻译美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解决。为了解决这部分问题,我国的译者需要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翻译理论。从现阶段而言,我国翻译美学具有中国特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国翻译美学并不成熟,方法缺乏系统性。对此,译者需深入地思考,并结合中国实际的翻译状况的基础上,借鉴他人的翻译理论成果,使我国的翻译美学更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
二、当代翻译美学的发展
(一)翻译学与翻译美学的关系
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从现阶段而言,翻译学仍然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这为翻译的开放性提供了条件,即译者常常采用跨学科、跨文化、跨时态等多个角度进行翻译。这种翻译状况有利于翻译学理论的完善、互补、发展。翻译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符合翻译学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当代的翻译美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研究。通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的研究,译者一方面有利于对我国传统美学翻译的继承,其主要是针对我国的汉语言本体、文本等出发,进行汉语外语互译的理论。另一方面,译者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翻译学,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学特色。由此可见,中国翻译美学属于翻译学,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它在继承翻译学特点的基础上,展现中国文化特性。
(二)翻译美学是传统美学议论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翻译美学主要集中在对于诗歌的解读中,并由此产生了诗歌翻译理论。这种理论重点是从三个美的角度分析,即意境美、形体美、声音美,其采用的基本方法为,等化、浅化、深化,其以知之、好之、乐之为翻译的最终目的。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钱钟书的美学思想、朱光潜以及王国维关于文学翻译的主张,真正感受中国古典美学翻译的哲学性和美学性。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的翻译美学既继承了传统翻译美学的优势,又与现代的发展相结合,具有传承性和开拓性的特点。中国翻译美学是传统美学翻译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立足于中国的传统议论,翻译美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美学议论的优势。此观点的体现有如下几方面,方面一:传统议论中会有一些价值性的命题,比如意象、风格、意境等等。这些有价值性的命题可以在当代翻译美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二,具有较强的借鉴性。翻译美学借鉴了现在的美学基本的理论架构,使得中国的翻译美学可以呈现跨学科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译者需从审美活动、审美客体等多个角度翻译,还要借鉴现代翻译美学理论的特点。在具体的展现上,译者需要以审美客体、翻译审美主体以及翻译审美意识、翻译审美对象,以及主要的翻译手段为主要的研究切入点,遵循“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原则,立足中国的文化,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思想应用在翻译美学上。同时,译者需注重翻译的相关性和针对性,并借鉴西方美学的相关理论,使中国的翻译美学更具有丰富性。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翻译美学具有跨学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也促成了中国当代翻译美学框架。第三,中国当代翻译美学注重借鉴西方翻译的思维。中国翻译美学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通过引入国外的翻译思维,译者可提升中国翻译美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译者注重引入西方翻译美学的理论,尤其是在翻译中的“条分缕析”“严谨性”这些特性,使得原有的传统议论更具有系统性和立体性,增强中国传统美学翻译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简而言之,传统的翻译议论注重对于审美客体的气势、风骨、神韵等等入手,而当代翻译美学注重对意象词等进行微观化的翻译,使语言的描述更具有具象性。
(三)当代翻译美学的新发展
当代翻译美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美学的角度更具有多元化。以红楼梦小说的翻译为例。大部分研究者采用了美学视角进行翻译,并将具体的理论应用在相应的案例上。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大部分译者注重对各个层面进行对等翻译,比如翻译中的意境美、视觉美、对等美等等。第二,当代翻译美学大范围地吸收了不同流派的西方美学理论,比如接受美学。接受美学:译者需要将读者放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位置,即以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反应、接受为翻译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译者需要结合读者的文化,去翻译内容中体现的思想和情感。除此之外,部分译者经常引用格式塔心理美学。这种西方美学翻译的特点是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方式。这两种美学理论,即接受美学以及格式塔心理美学成为现阶段我国翻译美学主要应用翻译理论。
此外在现在的翻译美学过程中,文化对于翻译的作用越来越大。众所周知,美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在开展翻译美学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译者需尊重翻译客体的文化、译者自身的文化,更应从读者的文化角度入手,综合考虑各个文化的特点,即进行文化差异、审美习惯、美学精神方面的考虑,使得中国的翻译美学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翻译美学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三、当代翻译美学的新思考
(一)客观再现美
在现在的中国美学翻译过程中,部分的译者注重展示翻译内容的客观性,即注重将原文的形式美看成一种客观存在,并将这种美进行直观化的展示。与此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注重将翻译的结果与原文对比,进行相应的互文翻译。值得补充的是,译者在再现原文美的同时,也能体现译者的独有思维和情感。
(二)解析意境美
在翻译美学的过程中,译者注重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入手,从风格美、意境美的角度进行分析,呈现出较好的视觉效果和想象特性,使得阅读者能够根据翻译内容产生相应的联想,让阅读者感受翻译内容的意境美、思想美、想象美,提升译者的综合翻译能力。
(三)重视审美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翻译美学更为关注翻译审美主体内心的审美心理变化,即关注译者的主观感受、译者的审美心理。这也将翻译的视角由客观的翻译内容转向主观的翻译主体上,使翻译美学更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能反映译者的文化特色。
四、当代翻译美学对文化继承的意义
(一)促进議论转换
本文中的促进议论转化:在中国美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的美学理论,运用其中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为注重研究中国的美学翻译思维,注重从诗性思维入手,在翻译的过程中简明扼要地阐述翻译主体内容,真正兼顾西方翻译思想的严谨性以及中国翻译的开放性、立体性和全面性,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使中国的翻译以及中国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二)凸显中国之美
本文中的凸显中国之美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从我国的汉字和汉语文化进行简单阐述。在翻译美学中,译者需要从主观角度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需要真正从中国人的文化角度进行相应内容的翻译,使读者联系中国特有的文化,加深对翻译内容的理解。其次,翻译美学具有较强的兼容并蓄性。译者一方面需要借鉴外国翻译美学的优秀思想和翻译方法,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的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进行相应翻译内容的展示,让中国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
(三)增强文化包容
增强翻译的包容性主要体现:中国的翻译美学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以及层次性。在美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根据翻译对象的形态、文体和题材,构建不同的审美标准、再现手段和审美构成方式,更为多元的进行相应的翻译,使得翻译美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比如,在进行诗歌翻译标准、散文翻译标准和科技文翻译标准这些内容时,译者结合具体的翻译语境,以及个人的翻译水平进行灵活性的翻译。这从侧面展现出翻译的包容性。
总而言之,在翻译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译者既要结合当代翻译美学中国特色,还需吸收西方翻译美学的优势,从而弥补我国翻译美学的不足,真正让中国当代的翻译美学更具有美感、哲思性、多元性、开放性,有利于让中国翻译美学走向世界,并让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胡克莉.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及其研究进展[J].海外英语,2015(24).
[2]韩云霞.翻译美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34).
[3]胡赟.翻译美学中的中西方美学比较研究[J].才智,2017(14).
[4]曾湘云.翻译美学视角下的HillsLikeWhiteElephants译例评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