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2-04-12李卓

商业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技能双师人才

李卓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中对技术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成为现阶段的热点问题。针对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的要求,本文主要是借鉴国内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对我们国家当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培养措施,希望可以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单位提供参考和帮助,从而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切实缩短我们国家和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不管对于企业还是国家发展来说,高技能人才都是实现技术革新与成果转化必不可少的核心力量。在发挥我国人口密集优势、提升经济质量的同时,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对于企业实现设备改造与技术革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项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建立一支结构科学、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团队。致力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这是促进先进生产力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前提,是促进社会经济长远稳定发展、增强竞争实力的关键措施。

近几年国务院与党中央对人才培养工作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致力于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兴业的发展战略,同时把高技能人才放入人才建设工作当中。相关的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加强了对技能人型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在我国全方位推动就业准入制与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上岗制等方面的作用下,建设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了长远的发展。然而,在我国的诸多地区当中,各级部门与机构的发展并不协调,并且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还有特别大的差距。我们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处于持续增加的趋势,但是当前存在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还无法切实满足具体需求。这就导致部门技能型岗位发生了专业人才不足的现象。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现有的技能人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学专科或是以上的人才占据更是少之又少,当前存在的技能人才年纪普遍较高,掌握的知识内容也较为老旧,人才配置结构不科学,大多数人都聚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大企业、沿海地区中。高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事实,对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步伐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对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中探究的热点话题。

这里将江苏省智能制造作为案例,在江苏省“十三五”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出,至2020年为止,江苏省智能制造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 资源能源利用率以及智能装备应用率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模式,一些核心技术和部件在创想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工业软件支持水平显著加强,全新的智能制造形式持续优化,成为了国内领先并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先行区。为了更好的符合这一需求,相关技术院校必须要积极培养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顺应现阶段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我们国家各级院校培養人才的模式普遍都有科学性、合理性不强的问题,比如将成绩作为标准的录取机制、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规定的评价形式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学生接受的素质教育在考试的影响下无法全面落实,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因为考试成绩无法受到大学录取和企业重用;课堂教学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够,致使学生毕业之后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不健全、实践操作的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对新环境的适应度和知识迁移能力都不强,这样的情况和我们国家社会改革、科技创新等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严重不符。对此,各级院校必须要充分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全新的要求,对以往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积极优化与完善。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现阶段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时期朝着大众化趋势发展,并逐渐迈入普及化,高等教育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目标、过程等方面都出现相应的改变。革新人才培养方式,也是满足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结合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其他社会转型、科技革命等内容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国家各级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式都出现了全新的模式与观念:1.注重素质教育。学校中普及开展素质教育,不仅是正确地改正以往太过狭隘的教学方式,还是对当代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对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是更好的弥补了以往强调科学教育的现象。2.宽专业、窄方向、厚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对变化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知识的快速增加,切实拓展了以往的专业知识范围,另外又确保了基础知识的专门性。3.教育综合性,也就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还有跨专业与学科的选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加强人文教育和各学科之间的充分融合,都展现出了教育革新的观念,也就是通识教育。现阶段,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通识教育的浪潮。由理论探究到革新升级,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进行革新升级的有效途径。我国诸多名校和一些地方院校都成为了革新升级的先锋,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通识教育改革的潮流中,通识教育是我们国家朝着国际一流学校迈进的战略选择之一。

由此可知,实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太强的上位性,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流程,在调整专业课程和学科方面因为不具备可以作为指导的价值观念和发展观念,促使其始终无法彻底摆脱以往工业的约束,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存在狭隘性。开展通识教育,就是因为过于重视学习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但是没有将我国文化全面引入进去,对我国文化的研究力度不够,忽视了我国特有的文化习俗、教育理念和规律,所以致使了改革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了低效与混乱的现象。笔者觉得,现阶段我国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本土的教育理念,利用实际行动与深入研究的方式,寻找出与我国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需求相符的革新思路。不然,过于重视学习国际经验,不仅无法和国际接轨,还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模式

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任务,职业院校具有非常重要并且关键的意义和作用,它和普通学校比较,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具体需求更加贴近,具有十分广阔的适应性。职业院校始终发挥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作用。将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宗旨,将为我国社会建设输送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高技能人才是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集中,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经过全面并且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才可以实现。职业院校从创建第一天开始,就坚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联系,强调技术培训,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他们有自己完整的教育资源化和体系,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划,深度和广度合理的教育大纲,具有自己的教育特征与规律。促使学生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是绝对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

“校企结合”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是输送给企业的,企业是中职培养技能人才的初始点。企业与职业学校互相依存、共同发展。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在产教融合的理念下,构建将企业培养人才的双主体机制落实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培养模式。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呈现出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劣互补。学校是企业获得一线劳动者的“人才库”,企业是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途径,学校是企业工作者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企业是学校持续教学的基础,学校是保持人才结构平衡的依据,企业是学校服务的顾客与主体。

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培养模式

我们国家从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很多城市经济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以及培训机构也逐渐将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接轨,与国际进行合作。高技能人才是合资及外资企业竞争的热门人才,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可以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中韩、中德等职业培训机构都是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行业、企业培养模式

企业和行业结合自己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需求,在内部组织有关的技能培训活动,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下面几种:新员工岗前培训、重点岗位培训、师傅带徒弟等。其中所有人和重点岗位的培训、专业培训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模式。专业培训通常也是使用校企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岗位成才模式

岗位成才通常都是自学的模式,是我们国家历史中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关键方式。就算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在,仍然有很多有志向和理想的人才,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持续艰苦奋斗。他们在实际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向那些优秀的技术工人不断学习,希望可以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中掌握更多技能,学习做人、学习交际、学习工作。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最主要是依靠自己浓厚的求知欲以及爱岗敬业的品质,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时间与机会,战胜所有困难学习精湛的技艺,促使自身的工作经验变得更加丰富,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

加强“双师型” 教师队伍模式

为了更好的满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技工院校需要增强建设师资队伍,特别是急需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创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并具备扎实实践水平与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技工院校应将建设“双师型” 师资队伍作为重点工作来开展,建立合理有效的计划,制定清晰的目标与具体需求,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推动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进程。

1.重视培养教师培养,完善师资培训机制

师资培训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内容,相关教育部门需要积极顺应社会环境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内部条件,将“双师型”师资培训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进行结合。应有目的性的组织教师深入一项开展实践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或者是参加企业科研课题研究。选取骨干教师并派遣其到有关企业挂职,在实践的同时进行学习,掌握全新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提升自身的操作水平与实践能力,将行业与技术的最新研究持续引导课堂中,在实践与教学中培养“双师型”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使其形成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2.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大部分技工院校的教师都是来自普通师范院校和高校的毕业生,以及从其他学校调入的人员,在他们当中往往存在理论基础较强但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如果要想切实改善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积极拓展师资来源途径,从事业单位和有关企业中聘请一些理论知识扎实并实践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活动,从而更好的实现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

3.制定可行的激励制度

制定激励制度也是建设“双师型”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工作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政府部门应给“双师型” 教师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助,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学校也需要给“双师型” 教师相应的奖励,在职称晋升、评优以及评先等工作上,把是否具有“双师型” 教师素养和资质作为一项标准。

实行“工商融和”模式

根据新兴产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革新升级的要求,将“工科”与“商科”专业的整合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积极探究培养“工商结合”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全新模式。重点培养一专多能、“工”会“商”的高技能人才,促使工科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掌握其他营销、商贸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促使他们可以掌握更多基础的职业技能;商贸专业学生在学习管理、营销与贸易等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安全用电知识、工业生产过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工科专业知识。

交互培养模式

技术院校可以与那些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企业进行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结合企业用人要求设置新课程,企业结合学生的实践要求,营造实践操作的锻炼环境,学校和企业建立学生档案对其进行跟踪帮扶,促使學生能够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为了更好的树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念,应将新科技作为引领,将工作目标作为指导,积极探究全新的教学方式,和企业通过虚拟仿真与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仿真的课程体系。探究德育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充分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实践和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教师应将教学任务分成相应的功能模块,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掌握操作要点,充分锻炼践模块化的任务,根据实践理论的观念开展深度交流,及时发展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到 精益求精,在心里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对应用专业知识发挥出的指导作用,积极自觉的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此感受到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责任感与认同感,提高对今后职业的追求,在实现自我价值、规划职业方向和追求人生理想方面和“工匠精神”保持一致,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抱怨、不放弃、不退缩,想办法克服困难,完成工作。

综上所述,在丰富多样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当中,校企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利用并发挥了我国各级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作用与优势,切实做到了优劣互补,是一种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除此之外,要想将这种培养方式的效果最大化,相关企业就必须要营造积极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及时有效地预防并解决各种培训风险,增强信息数据的沟通交流,并且积极调整和优化企业中的各项制度。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项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我们任重而道远。

(广西商业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潇,李吉莹.1+X证书制度下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3):165-166.

[2]雷光美.人工智能背景下财经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6):132-133+136.

[3]黄保养.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现代职业教育,2021,(44):216-217.

[4]周峰.浙江省大湾区产业发展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9):39-40.

[5]魏畅,吴浙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18):124-125.

[6]张学生,吴良根,董斯伟.基于“微订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台州技师学院智能马桶班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9):204-205.

猜你喜欢

高技能双师人才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班2022年第二期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盐城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与探索
浅议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