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产学研协作推动株洲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2-04-12苏海新

商业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株洲高地产学研

苏海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产学研协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要有效推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就必須立足于株洲制造业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到当前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优越条件和掣肘因素,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消除制约因素,并深化产学研深度协作,拓展优质科研资源,促进双链双向融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职教发展模式,优化完善学科设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产学研协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株洲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协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作用,各种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与融合共享,在践行“三高四新”战略、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才有支撑

本土人才资源雄厚,拥有以刘友梅、尹泽勇、丁荣军等院士为代表的,总量超过10万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顶尖人才集聚,近年来培育和引进了高层次人才4000多名,在库外籍专家92人;高校底蕴深厚,现有1所本科大学,7所高职高专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高学历、高技能人才3万人。

科研有实力

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株洲积淀了雄厚的科研实力,拥有专注于轨道交通和航空领域多年的中车株所、中国航发动研所等多家“国家级”科研基地;拥有目前全省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创造中心,拥有超过10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各类国家级的创新平台超过40家;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4家,引进国内外院士26位,总计有超过200项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和表彰。

职教有特色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是湖南最大的职教园区,核心区域近4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建成,已然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园区汇聚骨干职业院校多所、在校生近10万人、教师4500余名,每年为社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0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工匠摇篮”。

机制有保障

株洲市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定期召开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和产生重大科技影响的项目、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公布年度重大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和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强化与高校院所项目对接。在投入方面,实施了研发投入三年行动计划。如中车株洲所去年销售超过400亿,长期坚持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2020年株洲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3.8%,这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同时,出台“人才30条”和配套服务设施政策,给予“一站式”“保姆服务”的贴心服务。

优质科研资源不足

目前只有1所本科院校,引进或建立新的本科院校条件受限;随着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优质科研人员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一方面,引进、培育的优质科研人员比较难,难以满足科研需要;另一方面,“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中车株所等科研机构近三年来流失了100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才,其他科研基地科研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

科研产业“两张皮”现象严重

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 “两张皮”现象突出。据统计,株洲市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比较多,但满足产业需要的项目少,制造企业用不上,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接不畅

株洲市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一些院校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技能实训需要,远远落后于企业装备水平;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引进难度大,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待遇与现有利益分配机制之间存在冲突等。

拓展优质科研资源,强化株洲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引领点

一方面,向长沙拓展优质科研资源,参与共建长株潭“科技一体化”建设。以实施新一轮长株潭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参与共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方面的深化协同合作。参与建立三市高科技清单、研发机构创新联盟,加快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三市研发人才互认共享、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共享等。另一方面,向国内外拓展优质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在株洲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促进双链双向融合,把握株洲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关键点

一是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3个优势产业,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立足“推动产业集群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目标,集中科研力量和科研资源,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在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进程。二是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等3个战略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展开技术攻关。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提升价值链水平。三是聚焦“两个一批”传统产业以及新兴和未来产业,推动双链前瞻性布局。找准创新方向,走专精特新方向,积极参与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突破一批对产业形态具有颠覆性影响的前沿技术和先导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株洲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着力点

一是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中车株机等本地科研机构和湖南工业大学等院校组建“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技术服务能级。对标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优化重组方向,推动已获批的“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硬质合金”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升级。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电机”“中小航空发动机”领域积极组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行动。瞄准株洲市先进制造业“卡脖子”“无人区”技术,系统梳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基础领域需求,制定发布需求清单。推动企业间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化合作,推广“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着力建设中国科技开发院(株洲)创新孵化基地,加快形成“产学研用”利益共同体。

创新职教发展模式,深化株洲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突破点

一是整合资源,把学校建在产业园区。对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田心高科园分别成立湖南铁道职院田心高科产业学院和湖南铁路科技职院轨道智谷产业学院;对接服饰产业,在株洲市工业学校成立湖南新媒体与服饰产业学院;对接制造业,汽车工程职院成立了华为鲲鹏学院。二是探索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试点。积极探索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加强职业院校与中车集团、北汽集团以及餐饮等行业企业签订协议,实施订单培养,推进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培养一大批“后备”工匠。三是开启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新模式。在积极“请进来”的同时,主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适时“走出去”。支持湖南铁路科技职院与肯尼亚铁路技术培训学校共建东非(肯尼亚)铁道交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有色职院承担赞比亚的中赞职业技术学院4个专业的建设和培训任务,支持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博军科巴基斯坦公司成立“中巴经济走廊化工涂料技术交流中心”,向巴基斯坦批量输送中国化工技术。

要有效推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就必须立足于株洲制造业发展实际,充分认识到当前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优越条件和掣肘因素,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消除制约因素,并借助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拓展优质科研资源,促进双链双向融合,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职教发展模式,优化完善学科设置。

(株洲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士运,肖雯,谢海涛.科技自主创新背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与建议[J].科技智囊,2020(12):38-43.

[2]黎鹰.产业融合视角下先进制造业供应链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2):171-172.

[3]景晓辉,张虎,谢旭东.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21(01):21-23.

猜你喜欢

株洲高地产学研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打造孝善高地 与鄢陵同行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株洲为何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童心画廊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