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 建设中国品牌的世界一流刊群
——钱九红董事长访谈录

2022-04-11李翠霞梁永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有色金属科技期刊集群

■李翠霞 梁永霞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 100190

【人物画像】钱九红,经济学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有科出版董事长、总经理,兼任《稀有金属》副主编、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副秘书长。荣获首届“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稀土学会2009—2016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一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1年度优秀编辑”等荣誉称号;主管期刊大多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期刊,获国家级奖1项、省部级奖6项。在科技期刊出版领域成绩卓著,跨地域合作办刊,填补国内空白、创办中国分析化学领域第一本英文期刊——JournalofAnalysisandTesting,构建中国有色金属领域科技期刊集群,积极探索学会、高校、出版企业联合办刊新模式,通过资本方式推进有色行业期刊资源、数字化资源融合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内心独白】 《论语·为政》中,子曰:“君子不器”。我希望自己不受固定思维的限制和束缚,博采众长,从“道”的层面掌握更多知识,更好地服务他人和社会。

我平时喜欢关注时政新闻,及时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使自己的脚步始终能紧跟时代。学习时政,也能使自己保持党性纯正,提高个人的格局站位,在做事时能着眼于大局。此外,我也喜欢收集一些玉石。“君子如玉”,我认为玉石这种温润内敛的气质,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我也觉得收集玉石的过程,能提升一个人的品位和鉴赏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个优秀期刊工作者的必备素质。好的品位,对期刊制作的封面、排版、文字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在多年的期刊出版工作生涯中,个人觉得要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大”是指办刊理念、办刊方向要从大处着眼,立足国家大政策、时代大背景、未来大方向。“小”是指具体工作方法、工作思维要从小处着手,聚焦科研“小”专业、品质“小”论文、服务“小”细节。此外,要平衡好“同”和“异”的关系。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每本期刊都很难孤立地存在。在这种“网”的能量场下,期刊趋于同一化、相近化,这也促进了期刊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同时,也要彰显期刊的个性,保持期刊的独特性、创新性,正所谓求同存异。

期刊服务科技发展,科技助力期刊平台完善丰富。因此,期刊发展应该与科技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要面向未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拥抱新兴事物,打破传统的边界认知,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与新时代接轨。同时,要将科技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期刊的发展中,提升期刊服务的科技感、时代感。

问题1 请您谈一下“有色金属期刊集群”构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答: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邀请,能有机会跟期刊同行们分享“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的工作。2015年10月16日,为进一步适应国家对科技期刊出版的政策要求,推动科技期刊业务健康发展,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研集团”)将所属二级单位科技信息所转制,独家发起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出版公司——有研博翰(北京)出版有限公司(2020年更名为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科出版”);2019年6月引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同年,构建了有色金属行业科技期刊集群——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并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资助,成为全国5家集群化试点项目资助单位之一;2021年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南大学出版社”)以其拥有的有色行业唯一期刊数据库“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及其相关产品所有权入股有科出版,有科出版开启了学会、高校、出版企业联合办刊模式,集群机制取得初步成效。有科出版主要从事精品科技期刊出版及刊群建设、有色领域知识服务等业务,主要经营8种中、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冶金工程领域Q1区期刊《稀有金属(英文版)》,全球稀土领域唯一一本英文科技期刊《稀土学报(英文版)》,中国分析化学领域第一本英文科技期刊《分析检测(英文)》、江西省第一本英文科技期刊《钨科技(英文)》,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期刊《链(英文)》《稀有金属》《中国稀土学报》和《分析试验室》。

1.刊群构建。构建“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的想法始于2018年初,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协召开的“科技期刊专业化运营和服务能力提升座谈会”,会议是由时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怀进鹏亲自主持;同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暖风频吹,多种迹象表明,中国科技期刊的春天来了。2018年,有科出版确立了要打造中国有色金属期刊出版集团的战略目标;2019年9月,构建了遍布全国、覆盖全行业、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同年11月,以“立足有色科技、服务创新发展,打造世界有色金属科技出版集团”为战略目标,携“有色金属期刊集群”从全国25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

2.刊群简介。“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共有68种期刊,覆盖了有色领域的有色金属(包括稀土、稀有金属、轻金属、贵金属)、有色矿产、冶金、理化分析、自动化及机械设计等行业;刊群拥有15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旗舰期刊,均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还有53种优质行业代表性期刊,均被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旗下期刊遍布全国11个省或直辖市,39家学/协会、高校、研究院所、企业,集中了有色领域重点单位的优质期刊资源。“有色金属期刊集群”拥有国内有色行业唯一的专业数据库——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曾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目前已有20亿字的数据资源。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建设的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有色金属在线(www.cnnmol.com),是国内唯一一个面向有色金属行业人员提供科技知识服务的专业网站,包括期刊在线、在线投稿、有色通搜索引擎、有色金属社区、有色金属资讯、学术会议、行业最新资讯、行业交流、有色金属书城、科技图书馆、电子书等产品和服务。

3.刊群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科出版通过共享办刊资源、加强培训交流、提升数字化办刊水平、提供期刊一站式服务的方式管理“有色金属期刊集群”旗下期刊。

(1) 全面提升刊群集约化程度,实现刊群一体化发展。在门户网站设置集群统一展示窗口,加强整体品牌效应;建设刊群投审稿平台,共建作者库、审稿人库,部分期刊实现优质稿源和专家库共享。分别以腾云采编系统和ScholarOne系统为基础定制了“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的中、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

(2) 建设刊群联动机制。采取刊群动态进出策略,定期组织刊群优秀旗舰期刊遴选、刊群最美封面遴选等系列评选活动,及时鼓励进步较大、表现优异的期刊。根据各刊的学术水平动态调整旗舰期刊名单,做到优胜劣汰,营造良好的激励和竞争环境,为各刊的发展注入动力。

(3) 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每年组织至少5次编辑培训和研讨会,为刊群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编辑骨干;制定编委和审稿专家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为刊群培育办刊积极、学术圈内活跃的高水平编委和专家团队。

问题2 “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在质量建设方面有哪些制度建设和规范控制措施?在探索有色金属期刊合作共赢的融合发展之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了《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管理规定》和《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编辑出版规范》;与集群内的期刊签署了集群服务协议。以群育刊,以刊带群。“有色金属期刊集群”以有色行业龙头期刊为牵引,打造了一批高影响力的品牌期刊,逐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为核心,不断向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延伸的布局。

刊群期刊在国内约5000种科技期刊中位居前列,被SCI、EI、CAS、CSCD、Scopus、《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TPCD等国际、国内著名检索系统或数据库列为收录源期刊,其中SCI收录源期刊6种,EI收录源期刊16种,Scopus收录源期刊13种;国际JCR分区在Q1、Q2区(即主要引证指标位于学科前50%)的期刊有4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22种,CSTPCD收录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9种,CSCD(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14种。近两年来以群育刊效益明显,刊群中被SCI收录的6种期刊影响因子分值每年上涨30%以上,总被引频次的年增长率达25%以上,新增1种JCR Q1区期刊、1种JCR Q2区期刊、3种EI收录期刊、1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

集群中多种期刊连续获得多项科技期刊项目资助。比如:《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项目”;《稀有金属(英文版)》《稀土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文版)》《控制与决策》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其中,《稀有金属(英文版)》在2020年度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验收评审中获得优秀;《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稀土学报(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稀有金属(英文版)》荣获“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分别为A类、B类、B类、C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文版)》《稀有金属(中文版)》《中国稀土学报》荣获“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资助。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领域的龙头期刊品牌,集群期刊荣获一系列奖项: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中国科协“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信所“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中信所“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信所“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知网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出版物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2017年,《稀土学报(英文版)》和《稀有金属(英文版)》代表中国特色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仅遴选了3种期刊)登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问题3 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的支持下,“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在打造高品质科技期刊、建设有色金属高水平刊群等方面做了哪些改革和创新?在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建设等方面为有色金属行业人员提供了哪些知识服务?

答:1.填补空白,跨界布局高起点英文新刊。提出了“有色金属期刊集群”期刊分层次布局的理念,立足于核心的有色金属选矿、冶金、材料、检测,外延到金属材料,形成覆盖大金属材料选矿、冶金、材料加工领域的刊群,再扩展到大材料领域,重点突破3~4个高技术新材料方向,如电子功能材料、能源功能材料、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生态环境功能材料这些尖端材料,逐步形成以传统有色金属研究为基础、向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不断延伸的期刊布局。2021年10月,有科出版的英文新刊《链(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这是“有色金属期刊集群”以传统有色金属研究为基础、向新兴前沿交叉领域不断延伸的重要布局,是践行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意见》前瞻布局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新刊的重要举措,为“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做强做大,集团化、国际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原动力。

2.加大稿源建设力度,提升期刊的内容质量。通过邀请高被引科学家撰写综述、组织热点前沿领域专辑、组织/参加线上线下会议宣传、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宣讲、激励编委/作者参与期刊发展等方式,将传统期刊打造成具有高影响力的品牌期刊。针对国家重大项目、前沿交叉学科、科研热点领域组织热点专辑和文章;聚焦学术泰斗诞辰/期刊创刊周年,出版纪念专辑,如“徐光宪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专辑、《稀有金属》创刊40周年纪念专刊等。

3.对标国际顶刊,期刊封面不断改版升级。通过遴选封面图片、设计封面故事,切合能够体现科学家精神、重要科学发现和科学之美的主题,展现了美丽的材料微观世界,设计与科学完美融合,极尽刊物特色。2019年集群期刊《稀有金属(英文版)》和《稀有金属》总计7张封面入选中国科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期刊封面故事”主题展,与Nature等国内外一流科技期刊同台展出。

4.优化数字出版流程,提升数字化办刊水平。以腾云采编系统为基础定制了“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的中文期刊投审稿系统,目前为23种中文期刊提供在线投审稿服务;以ScholarOne系统为基础定制了“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的英文期刊投审稿系统,集群内7种英文期刊使用定制的ScholarOne系统,该系统具备ScholarOne系统原有功能及定制的特色功能;推进刊群内中文期刊XML排版的试点工作,采用基于XML数据的智能生产系统实现一键自动排版,一次排版生成PDF、Word、XML、HTML多种格式文件,自动同步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功能,提高了排版加工效率、准确度和论文传播效果;依托“有色金属在线平台”建设了期刊复合数字加工和发布平台,构建期刊移动客户端集群,开发有色金属出版物在线申报与评审系统,实现了4种期刊的最新全文在刊群发布平台上出版与传播,并依据知识服务关键技术基于《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进行相关论文和相关知识点推荐。

5.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加大刊群推广力度。开通有科出版官方微信公众号,并以旗舰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核心,初步构建了新媒体运营矩阵,总计发布消息约400次/年,累计阅读超过40万次/年,单篇最高阅读量为6万次,2020年创新策划组织了6场线上学术论坛,聚焦电化学材料、热电材料热点领域,总共组织了32场学术报告,累计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创新传播方式和渠道,期刊开通微信视频号,每年累计发布的视频数量超过10个,包含主编专访、编委宣传、最美封面评选、期刊介绍、优秀编委介绍等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5万次/年,单个视频的最高播放量达3万次。

6.组织行业出版物遴选活动,提升刊群凝聚力。受股东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的委托,有科出版圆满完成了中国科协“2020年度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有色金属领域”的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经过期刊筛选、定量评价、入选期刊问卷调查、专家定性评审、专业委员会审议认定、学会微信公众号公示、正式发布环节,产生了《有色金属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1年11月,中国科协正式发布最新版《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2020年,有科出版成功组织实施了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优秀出版物遴选计划和中国有色金属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开发了在线申报系统和在线评选系统,经过在线申报、在线初步审核、基于中外文权威数据库采用大数据技术核算定量分值、专家在线评选、终评团队审议、公示环节,最终评选出优秀出版物和优秀论文。

7.对标国际出版集团,构建联合办刊新模式。持续推进战略合作,构建了国内首个学会、高校、出版企业联合办刊新模式。通过审计、评估、挂牌、摘牌、资产交割等增资程序,2021年8月26日,有研集团、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南大学出版社、有科出版四方签署协议,中南大学出版社以“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及其相关产品作价增资有科出版,“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及其相关产品全部权益归有科出版所有(包含相关的三个软件著作权、一个数据库作品、一个域名),有科出版拥有了包含行业99%以上期刊的“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和有色行业唯一的数据库“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股东变更为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有研集团、中南大学出版社,自此,有科出版正式开启了学会、高校、出版企业联合出版模式,集三方资源打造中国有色金属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原局长李军评价:“有科出版和中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合作是推动期刊深度产业融合的一次具有深刻意义和富有成效的合作。”

问题4 人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请您谈一下“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在出版机构法人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方法和经验。

答:1.出版机构法人化方面。以有科出版为例,围绕“立足有色科技、服务创新发展,打造世界有色金属科技出版集团”的战略目标,以“高效管理、精细运营”为原则,不断加强业务领域布局,优化流程与组织机构,提高生产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以“打造高品质科技期刊”为目标,成立期刊部,进一步聚焦优质内容建设,全面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加强期刊品牌建设,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系统整合资源,提高效率,优化出版流程,将各期刊的出版、发行等流程汇总并入综合业务部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将编辑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投入期刊培育与经营工作;进一步打破承包制,加强各部门独立成本、经营收入核算(全成本核算),形成期刊影响力培育与业务单元利润平衡发展的经营模式,探索将出版行业考核评价体系融入现有考核体系等。

2.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色金属期刊集群”汇聚了39家有色领域重点单位,涵盖了68种优秀期刊,旗下期刊均为行业内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科技期刊,每种期刊都组建了一流的、高层次的主编团队,他们均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泰斗或优秀领军人才,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具有丰富的办刊经验,对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和集团化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前瞻性视野;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构建了39万名行业专家的用户画像及60个核心研究方向的精准标签,纳入了22000个科研机构,聚集了有色及相关领域丰富的办刊人才、专家学者资源。有科出版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 加强编委团队建设,凝聚学者力量,助力期刊快速成长。积极发挥主编核心作用,虹吸全球顶尖学者,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提出华人编委战略,提升中国期刊在国际学术圈的影响力;调整编委结构,成立青年编委会,发挥青年科学家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现任有科出版旗下三刊主编,在推动传统英文期刊影响力提升、跨学科创办英文新刊方面亲力亲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期刊发展的灵魂人物。

(2) 紧密联系科学家,汇聚学术资源,为国内首发性、原创性成果开启绿色通道,抢占首发权和国际话语权。如《稀有金属(英文版)》2021年抢发的原创性成果(https://doi.org/10.1007/s12598-021-0176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知琪教授课题组成功制备出14 nm厚的超导薄膜(全球第五),文章经“绿色通道”快速在线发表,在国内外受到了极大关注。

(3) 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如“有色金属期刊集群”针对编辑队伍“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梯次、多层次组织青年编辑参加期刊论坛、培训等,以提升青年编辑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90%新入职编辑在工作一年后能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并获得责任编辑证书;通过树立优秀典型人物,用案例小故事生动描绘出他们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编辑,为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提供信息支持和经验借鉴;通过导师制原则(老编辑带新编辑),新入职编辑能快速适应编辑工作岗位,并独立完成相关工作;鼓励青年编辑参加各类高端学术会议,提升个人独立的沟通能力和期刊的品牌影响力;鼓励青年编辑参加编辑大赛,开拓思路,展示自我,2020年1人获得“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二等奖,2021年多人入围“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决赛。

问题5 “有色金属期刊集群”在“十四五”期间,在品牌建设、平台建设、集团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哪些科学布局和发展规划?

答:1.品牌建设。打造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学术平台需要优质且海量的内容,未来5~10年做强做大是关键。首先是做强:通过打造王牌期刊,多点布局,培育品牌,以刊育群、以点带面,例如持续提升传统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向新兴交叉前沿领域延伸打造高起点英文新刊,力争进入国际Top 5,形成领军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带动刊群内其他期刊的发展。其次是做大:要有规模效应,提升出版体量,以群育刊,通过虹吸效应吸引行业内的其他优秀期刊加入,将自营或者代管的期刊规模迅速拉起来,内容的聚集将为数据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

2.平台建设。在“十四五”期间,有科出版将寻找可靠的战略合作伙伴,对现有资源(“有色金属期刊集群”+“中国有色金属知识库”)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推动数字资源与期刊资源深度融合发展,在期刊数据基础上整合政策法规、产业信息、商业运营等完整周期数据资源,打造引领世界的政、产、学、研、商全方位知识服务的新型知识库。

3.集团建设。股权变革助推集团化发展。2021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就《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到“非公有资本不得投资设立和经营新闻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通讯社、报刊出版单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站以及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机构等”。该意见已经明确提出,引入非公资本做大做强的路径在政策上行不通。有科出版的两次增资表明,引入非公资本不是唯一路径,另辟蹊径从公有资本入手,关注有色领域重点期刊主办单位,盘活国有资产,联手扩大出版集团阵营。有科出版将以有色领域期刊为基础,围绕国资央企现有期刊资源,向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期刊延伸,探索构建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打通资金、技术、市场、期刊资源等环节,快速实现规模化发展。

4.队伍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流学术平台的建设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办刊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有色金属期刊集群”目前缺乏优秀的高端编辑人才,在捕捉前沿需求,把控科技创新、创业创新方面的选题策划和内容组织,以及与科技高端领军队伍开展对话交流方面的能力不足。受社会环境及激励机制、政策等影响,主管、主办单位对编辑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因此在战略布局上育人、引人和用人也应该成为“有色金属期刊集群”未来亟待关注的重点问题。

(1)育人方面,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顶层设计,打破相关政策壁垒,如建议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编辑出版领域国家人才支持计划;

(2)用人方面,通过改善编辑从业人员边缘化地位,出台学术出版和科研生产工作同质等效的绩效政策、职称评定政策等;

(3)引人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国际化的科技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建立合理、优厚的薪酬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编辑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一流院校高水平人才加入,提升集群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以此引进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办刊人才,培育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推动“有色金属期刊集群”期刊人才队伍和国家科技创新队伍更好地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有色金属科技期刊集群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