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021年度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集萃(下)

2022-04-11本刊编辑部

中国民政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

☉本刊编辑部

为进一步总结推广各地基层治理实践创新经验做法,宣传展示各地加强基层治理进展成效,营造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日前,民政部办公厅发布了2021年度27个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本刊分两期集中刊发,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典型案例,因地制宜开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

北京市昌平区 多管齐下 破解“回天地区”治理难题

“回天地区”是指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地区、天通苑地区,曾是北京著名的“堵城”,上学难、就医苦、出行烦、治安乱。201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回天地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的三年行动计划,从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到基层治理的软件创新入手,一步步破解治理难题。

以党建引领促全面统筹,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坚持高位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回天有我”。市级部门分工协作,昌平区委、区政府将“回天有我”作为一号工程,与市级部门统筹联动、整体推进。二是强化党组织领导能力。加强街镇党工委班子建设,不断提升统筹区域发展能力、整合辖区社会资源能力、破解社会治理难题能力,将“赋权”“下沉”“增效”的要求落实到回天地区社会治理实践之中,圆满完成街镇机构、街道综合执法、协管员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任务。三是加强区域化党建。完成区——街镇——社区三级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组建工作,实现“回天地区”镇街和113个社区的全覆盖。开展区域党建工作议事协商,7个街镇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共发动114家成员单位参与疫情防控。

以“五方共建”促难题破解,提供有效力量保障。一是组织开展全民疫情防控。依托“回天有我”行动计划,运用“五方共建”机制(“五方”即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社会组织),动员全民共同参与疫情防控。二是多方参与垃圾分类。各街镇指导社区积极宣传动员,组建垃圾分类工作各相关队伍,引导督促居民正确分类。昌平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联合7个街镇成立“回天环保联盟”,联合20余家垃圾分类上下游企业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三是加强楼门治理示范点建设。积极推进楼门院治理示范点建设,引导居民在垃圾分类、减量、桶站值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以回天文化促居民融合,提供深厚人文基础。一是培育回天文化。打造“回天有我”“回天好人”项目,建设一批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选树一批回天好人,一场周末绿跑、一曲回天有我、一台回天春晚让“回天精神”释放更大力量,区域生态与人文环境相辅相成的社区文化竞相释放。二是壮大文化队伍。各街镇指导社区建立文化队伍,涌现出“回天两张网”“唱好一点”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社会组织。三是开展特色活动。打造“回超联赛”“回天跨年狂欢”“回天周末绿跑”“聚力天通苑”等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形成了广泛的带动效应和影响力。

以民生服务促公众参与,提供有力硬件保证。一是完善社区便民服务。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社区之家”“心理服务中心(站)”等建设。二是改善社区服务用房。采取建租并举的形式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积极推进“回天地区”10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项目,保障社区用房。三是规范调整社区规模。按照《昌平区规模设置调整实施方案》,完成天北、回龙观街道等8个5000户以上社区规模调整,增加9个社区,选举工作实现了与2021年的换届同步进行,社区运行良好,各项服务管理工作有序展开。

专家点评

北京市昌平区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切入,采取多管齐下的组合式举措,着力破解超大居住区“回天地区”的基层治理难题,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阳光票决制助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2018年8月,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总结提炼深化黄泥墩村阳光票决制做法,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以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为核心的基层自治模式,并在全区推广实施。

党建引领自治——筑牢基层治理根基。一是建立党支部扩大会议制度。各村党组织在召开党支部会议与全体党员会议提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题时,应召开扩大会议,邀请村民代表列席会议,充分听取村民代表意见。二是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心声。打破村干部“闭门决策”模式,明确规定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村党组织委员应深入农户、广泛吸收群众意见建议,提出方案应经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研究,确定的实施方案应公开公示。三是建立党员群众常态沟通机制。建立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定期组织网格员、村民代表、党员工作交流沟通制度。

权力阳光运行——完善阳光票决规范体系。一是明确阳光票决事项内容。莲都区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基础,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10大重要事项列入必须票决的内容。分别为:1.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村庄建设规划;2.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3.村级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4.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5.土地承包经营方案;6.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7.宅基地的使用方案;8.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9.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10.涉及村集体、村民切身利益等其他事项。二是规范阳光票决实施程序。为保证阳光票决的有序实施,莲都区还创新了票决6大程序,分别为党员群众建议、村党支部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乡镇(街道)党(工)委审议备案、村民代表会议票决、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三是拓宽线上线下议事渠道。在线下,依托各村便民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议事箱(意见箱)、议事窗(公开栏)等,同时在村两委会办公大楼设立阳光票决议事大厅,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前的议事渠道。在线上,每个村都建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参与的微信群议事大厅,让村民代表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决策事项、反馈群众意见、监督决策实施,提升工作效率。

智治转型——村务管理搭上数字化快车。一是开发阳光票决管理系统。将全区所有村阳光票决事项全过程纳入系统管理,村级网格员通过手机“浙政钉”阳光票决端口将有关资料上传管理系统存档,村民可以直接查看本村阳光票决事项全部流程、票决结果和实施情况。系统还对全区阳光票决实施情况进行预警、汇总、分析,数据报表实时更新,让村级事务监管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智慧。二是开发阳光票决监督系统。村民议事厅等票决场所安装摄像设备,实时监控整个票决过程,保证过程的透明和权威。阳光票决事项公示窗口目前已纳入区纪委开发的“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小程序,各级政府、村民都能够依据各自权限查阅有关票决结果,并进行有效监督。三是探索“网络票决”参与形式。探索线上线下同步投票机制,以解决偏远山村村民代表参会率不高,外出代表无法参会等问题;依托身份认证+音视频服务+投票小程序,将村民代表会议开到“云上”,进行“云票决”,提升参与效能。

专家点评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四治融合”的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首先应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自治”权利。而“自治”权利最根本的体现,就是人民群众对社区公共事务充分且有效地参与。丽水市莲都区“阳光票决制”充分体现了智治赋能的改革要求,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公共参与权利的有益探索。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探索建立部门联动对接、条块上下承接的“一件事”治理协同机制,为基层治理提供新动能。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党政统筹、制度衔接”的治理引擎。一是坚持人民立场,把握党建“定盘针”。建立以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职责裁定制度,压实主体责任,建立系统联动机制,探索党建引领下按需服务的分类治理、集群发展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做好改革“加减法”。围绕“一件事”改革,坚持高位谋划,密集出台《江北区关于加快形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整体智治”新格局的工作方案(试行)》等一揽子政策及配套文件,明确深化“一件事”改革的基本任务、实验举措、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完善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编制流程清单,形成“权责集中、功能集成”的治理闭环。一是立足需求导向,精准画定“流程图”。面向基层群众诉求,突出质效并重,对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治理“四个平台”掌握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梳理涉及政务服务“一件事”87项和街镇属地管理事项清单83项,健全权责分明、运作规范、简约高效的基层服务体系。二是聚焦流程重塑,理顺业务“上下游”。遵循“条块统筹,上下衔接”原则,自2020年10月起率先试点开展规范“属地管理”工作,明确执法主体、厘清执法边界、规范执法程序,明确涵盖16个部门的83项《属地管理清单》,解决相互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

强化数治协同,营造“整体智治、协同安全”的治理生态。一是创新终端平台运用,强化数字协同治理。在全省率先开发、投入并使用首个消防生命通道数字化管理系统,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精密智控和精准治理有效结合。努力探索基层数据协同治理新模式,动态归集业务部门执法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上链,利用“云玺”智能综合执法平台终端加密保存,借助数据系统跨部门自动提取,有效提升基层政权智慧治理能力。二是系统爬梳环节隐患,加强数字风险管控。从“一件事”集成改革着手,倒查梳理服务事项全流程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持续迭代升级基础模块,加强提升住建、环保、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和属地智慧感知功能,通过平台处置,形成“源头查控+应急处置+精密智控”的风险管控机制。

深化队伍改革,提高“为民便民、行政执法”的治理能力。一是整合服务力量,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一支由综合执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和规划、派出所和交警中队等五大职能部门统率,其他执法部门紧密协调配合的“一专多用”的综合执法队伍。同时,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整体智治”平台基础上,大力推广“一体化综合执法”数字应用模块,实行监管执法“多网合一”,并探索建立线上联合执法指挥系统,与基层治理“一件事”相结合,在数字化基础上探索实现一体化综合执法模式。二是推动资源下沉,增强为民服务能力。深化乡镇(街道)改革,以资源下沉、服务下沉、力量下沉不断增强基层政权的为民服务能力。坚持动态管理派驻机构人员力量配置,加强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的管理,做到人员、编制、资金向基层倾斜,实现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专家点评

宁波市江北区“一件事”集成改革借助全域数治,探索部门联动对接、条块上下承接的“一件事”治理协同机制,推动了治理重心下移,提升了基层治理服务能力,实现了治理效能提升。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 油地共建双向融合 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以建设全省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为契机,着力打破长久固化的油地分治壁垒,创新打造“六维双向融合”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油地融合发展的根基全面巩固,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有质感。

党建融合,重塑油地共治格局。一是调整社区设置。打破油地界限,将85个油田移交小区和18个地方社区统一调整为64个城市社区,明晰社区四至范围,变“小区封闭管理”为“社区区域治理”。二是完善组织设置。设立驻区油田单位、共建单位等党员任“兼职委员”的社区“大党委”,织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体系。三是优化网格设置。推动区域网格化工作体系和信息平台向油田延伸,整合16类工作网格,统一划分为946个综合网格,实现油地治理“一网统管、多网合一”。

机制融合,增强协同联动合力。一是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区委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工作委员会,与油田社会事务服务单位密切对接,油地单位主要领导全面参与、顶格协调。二是深化交流机制。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和油田社会事务服务单位负责人相互挂职党(工)委副书记,发挥街道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融合运行机制。全面融合推开“三社联动”“社工带动”“错时工作”等油地先进模式,形成富有特色、运行高效的社区工作制度体系。四是完善自治机制。成立楼栋——网格——社区“三级议事会”,推行听事——提事——议事——办事——评事“五步协商法”。

阵地融合,打造功能集成矩阵。一是集约化布局。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驿站——党群服务点”3级阵地180处,明确层级功能,实现全域覆盖。二是标准化建设。统一打造“一厅两站一中心”(服务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综治中心)和特色功能区“121+N”的服务空间。三是社会化运作。盘活社区闲置房屋资源,吸引社会力量,拓展家政、康养、托育、电商等亲民服务单元,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队伍融合,壮大力量互补势能。一是配强专职力量。采取地方选派、油田输出、居民选举、社会招聘等方式,配备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专职人员1700余名。二是强化职业管理。制定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及“1+6”职业发展体系,建成全省首个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加快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步伐。三是推进赋权增能。推动499名党员干部、7类执法力量进社区入网格,建立起“吹哨报到、快速反应、逆向评价”机制。

服务融合,提升多元供给质量。一是下沉公共服务。将与群众最密切的8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沉社区,推行社区工作者“全程代办,一次办好”。二是拓展社会服务。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实施1000余个“社创+”“邻里+”等油地融合服务项目。三是创新智慧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数字化服务改革,率先打造出嵌入式智慧医养、智慧物业、数字广场等样板。

文化融合,增进人文情感认同。建设“油城”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社区文化空间,还原共同的文化记忆。推动油地文化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活动共办,油田移交小区一体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实现联网互通,举办“油地一家亲”群众性文化活动千余场,打造出“家”文化,凝聚起“心”动力。

专家点评

东营市东营区积极探索推动党建引领下的“六维双向融合”,打造出新时代油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变“油地分治”为“协同共治”、变“碎片供给”为“全科服务”、变“情感隔阂”为“价值认同”,为我国大型独立工矿区社区管理职能移交提供了有益借鉴。

重庆市江津区 构建简约高效体制 提升乡镇治理能力

重庆市江津区在白沙镇试点以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激发经济发达镇内生动力为目标,建立健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效果明显。

实施扩权强镇改革。一是完善政府职能。江津区政府分3批次向白沙镇下放173项权限,增强了白沙镇政府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职能,赋予白沙镇“准县政府”职权,解决了“责大权小”“看得见管不着”等难题。二是统筹机构设置。率先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原有的“七站八所”,优化设置“三办八局”11个综合办事机构。将区级派驻白沙镇机构由区级管理为主调整为属地管理为主,相应扩大派驻白沙镇的公安、市场监管、税务、规划自然资源等机构管理权限。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市区两级在规划、财政、镇园融合等方面为白沙镇“量身定做”了15项优惠政策。规划方面,将白沙镇作为江津区副中心进行规划打造,在用地需求保障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财政方面,建立财政收入超收返还、园区税收分成、转移支付等财政机制。在镇园融合发展上,坚持白沙镇、白沙工业园“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资源同用、成果同享”,实行镇与工业园一体化管理。

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一是一个中心便民利民。把区级放权事项、镇级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到中心办理,逐一制定办事服务指南,将工作流程精简到受理、审核、决定三个环节,明确责任到人,实行“一站式”办公、办事“只找一人”。同时,构建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在全镇24个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民事协理员,分片区推行便民代办服务。二是一网通办打造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网审系统,开发运用“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上审批流程再造,将服务事项纳入线上办理快速通道,让群众可以在网上提交资料、直接办结,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三是一个机制驱动创新。将行政服务中心设为前台,其他综合办事机构作为后台,优化后台管理,助推前台服务,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工作流程,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区级部门下沉执法人员、镇级综合部门执法人员、政府购买服务协助执法人员等执法资源,按照分片执法和分领域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推行扁平化行政执法管理,构建起“局管全面、队管片区、员管网格”的三级监管执法体系。二是实行一套机制管运行。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在内部联动上,明确综合办事机构和综合执法局职能职责;横向联动上,建立综合执法局与区级派驻机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统一指挥、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的工作体系;在上下联动上,建立重大案件联合办案制度,强化与区级执法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执法过程监管制度,区法制部门每半年对白沙镇执法情况进行评估,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实行一张网格管治理。建立融合互动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推行网格化服务、社会化联动、信息化应用、法治化保障模式,创新“互联网+网格化”,实现信息数据、政策指令实时双向推送,串联起监管与执法,促进基层法治与自治有机结合。

专家点评

重庆市江津区聚焦乡镇责任大、权力小、功能弱、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在白沙镇的一系列经验探索,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为经济发达乡镇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提供了经验样本。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 专项基金推进社区治理共治融合创新

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建立社区阳光基金,通过整合公益慈善资源,以各类公益项目参与社区治理,利用“互联网+”放大公益效应,打造线下公益场景营造公益氛围的服务路径,探索社区基金的资金筹集、资金管理、项目运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社区阳光基金的建立。一是资金积累。主要通过整合街道自有的春苗基金、黄素华基金、人大公益基金等共计20万元左右的原始资金,市慈善总会协调幸福家园建设资金60万元,区慈善总会定点帮扶资助20万元,近50家商会爱心企业联合捐赠36万元。目前汇聚公益资金200余万元,链接筹集价值100万元的爱心物资,累计300余万元。二是正式启动。通过多方社会爱心慈善资源支持,促进社区阳光基金资金积累。2020年10月,重庆市慈善总会·石坪桥街道社区阳光基金正式建立。三是实现自我造血。通过搭建资源交流平台,整合社会爱心资源。从财政资金支持、社会组织资源链接、线上募集、专项募集、慈善创收五个方面实现自我造血和续血。

社区阳光基金的管理。一是制度管理。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管钱和秘书处管事的管理制度,制定《石坪桥街道社区阳光基金管委会制度》《社区阳光基金专项经费实施办法》,逐步搭建起重庆市首个完善的社区阳光基金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二是资金管理。建立一系列项目资金申请、审批、报销流程,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报销及审批。三是人才管理。创建辖区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外引内育,整合多所高校社工专业人才资源,定期输入社会工作人才,同时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为项目人员开展项目管理专项能力提升培训,开设线上菜单式的学习课程,重点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三是流程管理。专项设置了《社区阳光基金项目全流程管理手册》,实现对阳光基金人员、资金、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同时还为各组织提供宣传引导、项目开发、监测评估、管理咨询等服务。

社区阳光基金的运营。一是运营机制。建立石坪桥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运营和管理,通过构筑“1+7+N”服务体系,即1个综合服务中心,7个社区社工室,N个邻里互助“睦邻氧吧”公益场景,搭建孵化扶持、规范指导、宣传引导、标准评估、项目开发、品牌打造服务机制,孵化培育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教育培训类、文化艺术类、健康生活类、生态环境类、科学研究类等7类组织。二是运营方式。提出“1768”一起来吧,活力自治,共建共享发展理念(即1个目标、孵化7大类别社区社会组织、聚焦6个功能、开展8大项目),以特色自治项目为引导,征集社区治理、特殊人群服务、助学助困、扶老护幼等项目,以“孵化平台督导+专业社工引领+社区志愿者支持”的方式促进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三是使用途径。开展社区公益提案大赛,实现基金规范化管理、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工人才培养等目标。通过走访征集、宣传动员,发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两轮大赛一共征集57个公益项目,并对其一对一优化。开展提案大赛路演决赛,邀请专家、居民大众进行评审,共支持项目23个,涉及特殊困难人群帮扶、助学助困、妇女儿童关爱、养老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

专家点评

推动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有效整合与链接社区内外的各种治理资源。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的创新实践,展现出持续良性运营的潜质,是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的典型,值得肯定。

四川省汉源县 政企社协同 蹚出瀑电库区基层治理新路子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与雅电集团协同实施政府统筹、国企尽责、社会力量配合的联合治理方策,促成了瀑电库区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政企社合作联动,由单打独奏变协同治理。一是建立共治协调机制。成立汉源县最高规格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与雅电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商定由政府保障行政资源,企业提供经济技术支持,社区居民组织配合参与,建立了政、企、社联合行动机制。二是国企分担治理压力。雅电集团成立与政府对接的专项工作小组,全面加强战略协同;派出9900余人次参与雅安市和汉源县的移民工作组;向川电公司争取8000余万元投入专项行动,以支付设施成本;调集约300余人的技术力量,安排 3.9万人次和5730余台次施工车辆,全力保障装表入户。三是疏通移民参与通道。县委、县政府在移民群体、村区、乡镇政府、县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之间建立反馈回应通道。成立居民村民议事会,创造条件让利益相关者有地方自主商议,有机会反映诉求。同时,充分激活院坝居民小组、社区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民意渠道,让移民群体成为规范用电秩序的积极参与者。

政企社合力解困,由生硬强制变理性施策。一是建立科学工作机制。建立县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全通道信息和行动网络;成立由汉源地方和雅电集团组成共666人的工作队,接受县里统一安排,分组包点,入户面访,直接交流;将65个安置点共11727户移民区分划类,按类用策,按户下方,甚至因人施法;采取先城后村、先商后民、先干部党员后普通家庭、先办实事后签约装表策略。二是树立亲民工作作风。进点入户工作者在将法规政策手册和装配方案发放、解释到位的同时,充分倾听和收集移民意见,当面了解移民群体所怨所愿所急所盼,对生活困难帮扶到位,对合理要求解决到位,对无据要求说服到位。三是务实办事暖化民心。工作组在政策允许和力所能及范围内将收集到的1800多条意见逐类解决。经向上级争取,获准对瀑电区域实施电价和电量“双优惠”政策,让瀑电移民每人每月享有10度“免费电”,超出用电按每度0.35元优惠价付费;汉源县筹集3.5亿元资金解决移民房屋居住问题,包括整修、饮水保障、改造厕所、新建设施等,有关补贴全部兑现,养老保障金全部发放到位。

政企社共求根治,由规范用电变助力发展。一是提升生产条件。汉源争取资金3.8亿元,完成改善移民群体生产条件的项目,包括修建堰道、铺设输水管道、修建水池、生产道路、公路等,建设工业园区2个,开展移民就业培训2320人次,安排移民就业6000人次;开发种植经果林共6701亩,惠及4187户16750人。二是改善发展环境。雅电集团帮助瀑电移民区架设10 千伏线路、低压线路,换装变压器等;启动和加快建设有关输变电工程,库区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得到前所未有改善;对工商用电基于现行电价下调23%~28%;服务企业64户次,完成交易电量约17亿度,组织雅安地区4家发电企业匹配足额电量并帮助化解电源企业提高电价的压力,保障用户每度电不高于原定0.35元。

专家点评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关键举措之一就是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积极引导各类利益相关主体有效参与其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雅安市汉源县由单打独奏变协同治理,既发挥了党政力量在组织资源方面的优势,也有效调动起了国企的社会责任心,真正做到了政府统筹、国企尽责、社会力量配合,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三办”并举 促进乡镇政府服务见实效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委、区政府用好镇村服务中心、互联网服务两个平台,推行直办、代办、陪办“三办”服务“123”工作模式,高质量开展便民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树牢“一个理念”,建立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坚持为民服务、便民服务理念,下大力气对群众申办事项的种类、程序和所需资料进行梳理归类整理,先后三次组织各镇街“三办六站”开展专题研究和全面梳理,将分散在各站办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事项整合,拓展至82项,集中至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服务导引,印制发放便民服务政策宣传册及彩页,公开咨询服务电话,镇村通过广播、会议讲解、发放办事指南、公开栏张贴、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知晓率,让群众明白到哪办、找谁办、怎么办,需要哪些资料、资料如何填写等,做到上下联通,让群众少跑路。

激活“两个平台”,提升便民服务质量水平。一是镇村平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着力构建由1个区政务服务中心、14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57个村便民服务中心组成,三级联动、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259.14万元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站119个,占全区行政村的76%。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就业、民政救助、卫健养老等8个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供便民服务。坚持村干部坐班制度,在村便民服务中心能办理的事项做到及时为群众办理。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站)门牌、标识牌、背景墙、制度牌等统一规范,一目了然,解决了群众办事找不到地方,不知道找谁办的问题。二是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14个镇街全部连接了政务服务专网,安装电子显示屏,各村全部接通了市级政务服务平台。目前,14项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政务服务网络平台直接办理,群众办事更加快捷高效。

创新“三办”服务,提高便民服务整体效率。建立健全“好差评”“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AB岗工作制”等服务制度,优化“三办”服务模式。一是对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检、生育登记服务、工商营业执照等47项“直办”事项,只要符合规定条件、群众申请材料齐全,窗口当场受理办结。二是对于公益性岗位申请、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申报、申请城乡特困供养等26项“代办”事项,全面落实“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由工作人员按照所办事项要求,一次性收集所有资料,并在规定时限内代办完结,交付群众。三是对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等9项需多部门联合审批事项实行“陪办”,由工作人员陪同到区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办理。另外,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向申办人解释说明。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上门服务”等方式,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办理,确保群众满意。

专家点评

贯彻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提升政务服务的便利性,是近年来优化基层治理的核心举措之一。宝鸡市陈仓区优化基层政府政务服务能力的创新举措无疑为其他地区树立了良好的示范。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 疏堵结合 着力破解社区“万能章”顽疾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采取四项强力措施,对社区需开具证明办理的事项和证明开具单位“双管齐下”,破解“万能章”顽疾,切实减轻群众和社区双重负担,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堵”开具源头。针对证明事项取消后居民“来回跑、多头跑”问题,充分发挥县委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多次组织召开基层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座谈会、讨论会,走访社区对证明事项进行追溯根源;针对梳理出的88项证明事项逐一查阅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依法确定清理80项不合理的证明事项;定期组织人员对各村(社区)督查、回访,第一时间将督查结果向涉及部门单位发放“工作提示函”进行反馈,从源头堵住“胡乱开证明,胡乱索要证明”的乱象。

“建”规章制度。出台《中宁县清理整顿证明事项工作方案》,对没有法律依据随意要求群众和社区开具证明的,明确提出惩处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性自治组织万能章”“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证明大本营”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小鬼难缠”等突出问题。制定《中宁县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目录清单》,将取消的36项证明事项,用告知承诺代替证明。启动问责机制,县纪委监委、县委督查室对凡没有法律依据随意要求群众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具证明的涉事(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办事人员问责。

“疏”办事路径。为切实解决证明出处地,明确哪个事项应该由谁来办、怎么办的问题,中宁县本着于法有据、方便群众的原则,制定《中宁县证明事项职责清单》,明确社区办理事项,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各项服务资源下沉,打通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公里”。

“优”服务机制。将证明事项以及各类事项的办理程序和指南,通过社区网格员、政务代办员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清楚办理路径,明白什么事应该到哪里办、怎么办,以及什么证明应该到哪里开。同时,在群众需要时,网格员、政务代办员可帮助群众直接代办,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解决自己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服务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专家点评

中宁县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既要强化源头治理为基层减负,也要坚持深入打好攻坚战。唯有坚持源头治理、常抓不懈,才能在社区减负中真正实现“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让干部多干事”的目标。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