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地供销系统窝案频发

2022-04-11刘兰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2年3期
关键词:联合社总社供销

刘兰

3月以来,已有两名供销合作社系统重要岗位干部落马。分别是中国供销集团原副董事长、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会长管爱国,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成员、理事会原副主任杨兴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供销合作社系统不断有官员落马,且多集中于重要岗位。比如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钱斌,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文明,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原党委书记兼理事长高守良等,多名省级供销系统“一把手”被查处。

用专家的话来说,平时不常被人关注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如今成为腐败高发区,这和该系统几十年来的兴衰发展相关,也和内外监督的缺失有关。

供销系统的“冰”与“火”

供销合作社历史悠久,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成立,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该系统也成为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化肥、棉花等农资专营权被取消,供销社失去垄断优势,一度衰败,并逐步淡出公众视野。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供销社的市场化转型起步。1995年,供销社系统开始推行以市场化为特征、扭亏增盈为目标的改革。经过多次改革,供销社再次构建起全国性的销售网络,到2018年底,总数超过3万家的基层社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乡镇。

近年来,供销社的主营业务农资、农产品、消费品、再生资源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比如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较快的发展和丰厚的利润也增加了该系统腐败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已有近50名官员落马,其中“一把手”涉案较多,且窝案频发。

2018年,北京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地的供销系统“一把手”落馬,分别是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高守良,宁夏回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秦亚兵。从已经披露的案情来看,两人的共同点是独断专行、在系统内大搞“一言堂”。

据秦亚兵的下属介绍,秦亚兵曾连续4年不召开会议集体研究重大决策事项,彻底把民主集中制丢在一边。“听不得不同意见,对别人的意见不是反感叫停,就是呵斥批评。内设机构的职责虽有相关制度明确,但实际承担什么工作却都由秦亚兵个人说了算。”

高守良不仅在常务理事会上搞“一言堂”,他对待下属更是盛气凌人。“他经常喝酒,喝完酒就骂人。”高守良曾经的同事说,在一次酒后,高守良半夜11点召集研究室全体人员开会,主题就是“骂人”。在高守良看来,“‘一把手就应该有点霸气”,“辱骂干部是对干部的疼爱”。

“一把手”飞扬跋扈的作风也容易带坏队伍。近年来,供销系统窝案、串案多,“前腐后继”的现象凸显。

2018年11月底安徽省委第九巡视组对省供销社开展了巡视后,该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钱斌,理事会副主任唐庆明、崔继华等人先后落马。在内蒙古自治区,担任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的刘金水和担任副主任的唐利民双双落马,两人长期供职于供销系统,相互勾结,贪腐时间长达20余年未被发现。在黑龙江,曾搭班的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文明,党组成员、监事会副主任于定坤均于退休后落马。

供销系统新的风险点

如今,供销合作社的业务拓宽,涉及产权流转、资金互助、电商销售等领域,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腐败除农资、农产品等传统涉农服务环节外,还向工程建设、融资担保等环节蔓延。

从项目工程建设上拿回扣是高守良的贪腐手段之一。2017年,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和北京某公司共同开发某一房地产项目,该项目位于北京市西四环中路。在项目筹划阶段,高守良向中间人林某提出要从中获利几千万元:“这个事,挣几百万要担风险,挣几千万也要担风险。同样是担风险,那就挣个几千万吧。”

急于得到项目的上述公司负责人唐某答应了高守良的要求,并很快给了他1000万元现金。之后,高守良又要求对方以转账的方式,将3000万元转到由他实际控制的某公司。被调查后,高守良曾忏悔道:“事事想回报,认为自己从合作伙伴那里拿些好处、占点便宜,他们也没吃亏,自己很心安理得。”

秦亚兵将宁夏回族自治区供销系统当作自己的“独立王国”,违规插手公司借款、贷款及担保等具体事项。中农金合公司是自治区供销社的控股公司,当该公司经营出现巨额资金窟窿时,秦亚兵仍抱着侥幸心理欺上瞒下。“既不向上级汇报,也不向班子成员通报,更不研究分析评估风险、及时止损。”该案的调查人员介绍,秦亚兵在明知该公司已无力偿还巨额债务的情况下,仍一意孤行、拆东墙补西墙,以供销社大量优质资源作为担保填补窟窿。最终,中农金合公司还是停产歇业,而他的任性妄为也导致供销社资产巨额损失,其中的贪腐问题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也牵涉到供销系统官员腐败的另一大特点——社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纪检组长佟宝君在全国多地供销系统的调研结果,有的管理失控,随意担保,巨额资金长期外借,主要领导浑然不知,造成社有资产损失。

高守良担任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一把手”期间,由于其随意决策、独断妄为,总社负债率增长了9倍,截至2018年底,负债金额已达182.76亿元。钱斌在担任安徽省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期间,徇私舞弊滥用职权,造成公共财产损失4939万余元等。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金水和副主任唐利民沆瀣一气,违规进行股权置换、非法占有集体财产、滥用职权造成集体资产重大损失、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涉案金额高达6亿多元。这些案件触目惊心,令人警醒。

“捞一把”心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供销系统腐败案件多发有多重原因,有系统改制伴随的阵痛,也有内外监督力量的缺失,还有系统相对封闭带来的治理漏洞等。

供销合作社几经改制,职能职权多次调整,现有组织成分多元,既有机关、事业单位,又有企业甚至协会,处于一种“四不像”的尴尬境地。佟宝君分析:供销合作社虽不是政府组成部门,却承担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又直接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既是集体所有制性质,自己组织收益,又吃着财政饭。这种特殊体制导致经营决策、财务管理、部门设置、干部任免等方面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部分干部职工滋生了“捞一把”的思想。

供销社资产是集体所有,一些地方国资委对其没有资金监管的职责,上级监督缺乏着力点;一些供销社内部管理制度不规范,内部的监督制衡作用无法发挥,比如在宁夏,秦亚兵从不主动让监事会、纪检组参加重要会议,使得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此外,供销系统相对封闭,干部队伍流动性不大,供销系统理事会换届频率低也为腐败埋下隐患。比如内蒙古的刘金水担任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党联合社组书记、理事会主任一职长达13年,导致“一言堂”现象严重。

针对上述漏洞,纪委系统的相关人士认为,要明确供销合作社业务上的主管部门,强化精准监督,重点对“关键少数”领导班子成员和“关键环节”重大资金决策进行监督;将供销合作社机关和下属企业的重大事项向干部职工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梳理主责主业并制定发展规划,对于盲目投资决策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情况,研究退出机制及时止损。

各地在供销系统反腐败工作上逐步探索出经验。浙江对2016年以来的1000多条涉及供销系统的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共查处44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2人。河南省重点整治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20个方面腐败和作风问题,截至去年5月,起底系统相关问题线索2227件,立案1109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6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53人。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巡视巡察“回头看”。

治理供销系统腐败问题,必须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惩治,建章立制堵漏洞,推动形成权责明晰、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联合社总社供销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那些年的供销合作社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基于流通视角的区域农产品供销问题分析及服务平台设计
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模式分析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获多项荣誉(35)
每个人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