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文化走进小学校园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2022-04-10张海燕
张海燕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以中小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021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鼓励支持中小学结合区域特点研发、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课程教材,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据此,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小学(以下简称“莲花街小学”)在全校开设钧瓷文化校本课程,取得了积极的育人效果。
一、钧瓷文化内涵与钧瓷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1.钧瓷及钧瓷文化的内涵
钧瓷,发源地位于禹州市神垕镇,始于唐,盛于宋,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有着端庄质朴的造型、千姿百态的窑变、绚丽多彩的釉色、晶莹剔透的釉质、千变万化的纹理、意味深长的釉面、严谨复杂的工艺。其制作的烧制工艺分为素烧(用900℃的低温把塑好型的泥坯烧制成陶)和釉烧(用1300℃的高温把施过釉的陶烧制成瓷)两个阶段,其间要经过氧化期、还原期、弱还原期和冷却期。
瓷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征。钧瓷的艺术美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呈现,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钧瓷文化不仅凝聚着非凡的科技成就和伟大的创新精神,而且彰显着河南地域文明的深厚底蕴。
2.钧瓷文化进校园是时代需要
青少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莲花街小学把钧瓷艺术引进校园,作为校本课程深入开发实施,不仅满足了学生文化多样化的选择和发展需求,而且有利于钧瓷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1.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模式
钧瓷文化校本课程作为“莲花课程”体系(“莲之德”“莲之智”“莲之体”“莲之美”“莲之行”)中“莲之美”艺术制作类课程,以掌握钧瓷技艺为手段,以弘扬钧瓷文化为目的,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为初心,以历史与价值、传承与创新、展示与审美为目标,以学情、师资、地域优势为支撑,基于情感和价值心灵美的自然生成,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审美体验,让中华优秀钧瓷文化成为涵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课程开发遵循科学性、主体性、灵活性、发展性和可行性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差异基础上,设置以学科、学段为主的钧瓷校本课程内容,构建了“了解”“掌握”“创作”“烧制”“推进”教学模式。
2.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
莲花街小学科学制订了了解钧瓷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学习钧瓷制作的基本步骤、掌握钧瓷手拉坯成型基本技法、设计制作钧瓷创意作品、尝试参与钧瓷作品烧制的教学内容,确立了讲瓷、做瓷、评瓷、赛瓷的教学体系,合理设计了“多彩钧瓷坊”(包括《走进钧瓷名家》《钧瓷名家受邀》《钧瓷我当家》《钧瓷精品图片赏析》等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精品赏析:感受钧瓷魅力》《钧瓷寻根·感受厚重历史》《倾听钧瓷故事》《钧瓷基地·实践体味乐趣》等课程内容)和“多学科融合”(包括《诵读钧瓷诗词》与语文学科融合、《烧纸手记》与数学学科融合、《禹州泥土特性》与科学学科融合)三大课程模块。
三、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实施保障
1.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莲花街小学钧瓷文化校本课程设置并实现如下课程目标。
第一,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钧瓷的发展历史,感受钧瓷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等工艺特点。学生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欣赏钧瓷作品,进一步了解钧瓷的艺术价值。
第二,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钧瓷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手拉坯成型基本技法,形成一定的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工艺选择以及对钧瓷设计生产过程中的物化能力;养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开发创造性思维。
第三,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感受和认识钧瓷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学会鉴赏钧瓷作品,能通过设计制作钧瓷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第四,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钧瓷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设计并制作钧瓷创意作品;体验钧瓷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做事态度,涵养匠人精神,增强劳动观念。
第五,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形成对钧瓷的亲近感和文化感悟,从而继承和弘扬优秀的钧瓷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懂审美、会设计、能动手、善创造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保障
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课时、场地和师资的保障。莲花街小学为保证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特意将“荷韵钧瓷”校本课程列入全校课程表,保证每周二下午两节课的授课时间。学校专门安排了“钧瓷坊”教室进行授课,且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前往禹州钧瓷实践基地学习一次。学校还专门安排两位美术教师兼职授课,一方面让授课教师“走出去”,到禹州钧瓷基地培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邀请专业禹州钧瓷技师到学校做技术顾问,把专家“请进来”进行现场指导。
四、钧瓷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与实施路径
1.分学科传授钧瓷文化知识
为弘扬钧瓷优秀传统文化,莲花街小学以年级组为单位,以教研组为统领,采取多学科联动、分学科划分学习内容,真正实现钧瓷文化全学科育人。
第一,语文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学生愛国情感,是一门塑造民族灵魂的课程。在语文课的研究性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以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或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钧瓷艺术学习。古诗词诵读结合“诗话钧瓷”教学,阅读理解结合“钧瓷小故事”教学,口语交际结合“聊聊钧瓷”教学,习作练习结合“钧瓷制作心得”做题。通过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让学生感受钧瓷文化的魅力。
第二,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课型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钧瓷图片与实物展示”应用于“数的运算”“正比反比”;“钧瓷造型设计”应用于“空间与图形”,让学生辨别对称图形,计算钧瓷器型底部周长、面积;“钧瓷创意制作”应用于“综合与实践”,有效解决分类、排列、组合问题。通过数学课堂的观察、画图、计算、演示,学生学会了在数学理性的角度下审视钧瓷艺术的美。
第三,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课程。根据该课程具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的特点,一方面将钧瓷“泥与火”艺术和科学课知识相结合,比如“钧瓷成型”结合“力和形变”、“钧瓷晾坯”结合“水的蒸发”、“钧瓷烧制产生的气体”结合“气体的蒸发”“氧气的转换”、“钧瓷烧制安全”结合“测量温度”“安全用火”等;另一方面将“钧瓷烧制”应用于科学实验,比如“釉水调制”应用于低段科学课“溶解”、“闸板的开合”应用于中段科学课“滑动运动方式”、“窑变艺术”应用于高段科学“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等。通过科学课堂和钧瓷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钧瓷神奇的窑变艺术和钧瓷制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四,美术学科是视觉的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生活的创造表现。根据钧瓷形式古朴典雅、色彩五彩缤纷和美学艺术魅力极高的艺术特点,美术教师将“钧瓷赏析”“钧瓷设计”“钧瓷创意制作”分别应用到美术学科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第五,音乐学科是听觉的艺术。根据音乐学科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特点,将“钧瓷开片”“钧瓷乐曲创作”应用于音乐课堂。在欣赏课上,聆听有关钧瓷的歌曲,感受“声如磬”的美妙旋律,聆听钧瓷的魅力;在节奏课学习上,敲击钧瓷器型,试唱简单的音节,创作钧瓷乐曲。
另外,英语课通过单词教学让学生知道“CHINA”是瓷器的意思,知道在英语单词里常用来代表中国文化,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体育课将“钧瓷手拉坯技法”应用于“匀速运动”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通过讲解钧瓷“工匠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家国情怀。
2.分学段侧重钧瓷文化学习
莲花街小学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差异,将钧瓷文化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在三个学段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接受能力较弱,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学校由此确定一、二年级学生钧瓷文化学习内容以视频欣赏、观摩仿学、制作平面造型的手工浮雕为主。在教授浮雕技法中,以“压、画、添”三种技法为主,在作品内容上多选取学生身边看得见、好模仿的物品进行参考仿制。
比如制作圆形图案,让学生先把泥块擀制成一块底板,在上面刻出花纹;继而在底板粘上泥条,在圆圈内装饰上图案;接着再添加合适的装饰图案,用泥工工具压按刻出花纹;最后粘连调整。在具体制作中,教师随时提醒学生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注意大小、粗细、长短的错落排列。
中段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已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但还缺乏较强的想象力。针对这些特点,学校确定三、四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立体造型的手捏成型、泥球成型、泥条成型、泥片成型技法,加强手拉坯传统器型基本功练习。要求学生在制作莲花碗、莲花盘、小茶壶、鱼盘等作品时,侧重在传统器型基础上再进行手工创作。
比如在制作莲花盘时,首先指导学生选取适量泥料,通过定泥、抱正泥头、扣口子、扩底、向上向外匀速拉制盘身等工序在拉坯机上拉制传统器型盘子;接着让学生塑造莲花的花朵形象;然后用搓泥条的方式制作花枝和花心;最后用泥浆把做好的莲花粘合在盘子边缘一侧或者直接放入盘中。一个栩栩如生的莲花盘就制作完成了。
高段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和空间等造型元素,设计和制作各种图形与手工艺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学校由此确定五、六年级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钧瓷传统器型的拉坯技术、综合创意成型为主。让学生制作钧瓷传统器型碗、花瓶、葫芦等,或手工制作人物、動物、房屋、生活用品等。
比如学生在创作“建党一百周年”主题钧瓷作品时,将学校“莲文化”和建党百年主题相结合。通过设计天安门、有党徽的立体爱心、神州火箭、坦克等图案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美好祝愿;通过制作红军人物、红船、白鸽、党旗、草鞋等造型展现共产党员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综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莲花街小学结合地域实际,在钧瓷文化进校园方面做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2019年,授课教师撰写的论文《小学钧瓷校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发表在《中外交流》(第33期);2021年,授课教师撰写的论文《“荷韵钧瓷”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发表在《大河美术报》;2021年,学校研究课题“小学钧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审核结题并择优刊登在教育部校本课程建设推进项目工作简报(第一期);2022年,学校研究课题“小学钧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获评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优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