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材料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中的运用

2022-04-10高峰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19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材料

高峰

在美术教学的范畴里,材料是完成表达或表现不可缺少的载体。美术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广用、活用、巧用各类材料,尝试创造新的应用手段和表现方式,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敢于创作表现的习惯。本文主要对多种材料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中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取材生活

用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材料作为美术媒材来创作表现学生生活的作品,美术媒材和创作主题均取材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造型·表现”活动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进而引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如教学“稻草人”“美丽的花——多肉王国”时,教师可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取材,通过对材料特性的分析,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达作品,从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有趣的稻草人、多肉植物等形象。

二、画材新用

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运用时,应从材料的特点、颜色、外形等方面来分析,赋予材料新的艺术生命力。如在“干干家务活”这节课的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是细铁丝和锡纸,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材料轻便、好保管、易成型、效果明显这几方面考虑,选择用纸塑造型来替代泥塑和雕刻,再结合拧、扭、团、剪、折、粘、插等简单技能,塑造出具有二维或三维空间的艺术形象。这种画材新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变废为美

美术教材中的许多课程,如“会走的玩具”“千奇百怪的帽子”“团包纸工”“化平凡为神奇”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废旧材料的外形特点,通过剪、折、贴、画等表现方法,将这些材料重新组合并赋予其新的艺术魅力。如在“外星人来啦”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废旧光盘、塑料杯、废弃的点心盒、扭扭棒、牙签、超轻黏土等材料,根据材质的特点并结合制作方法,为外星人披上有趣的外衣,从而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四、难易适度

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工具材料,甚至自己发掘美术材料,对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提高和美术兴趣的提升非常有益。但是生活中美术材料的种类不计其数,如何选择合适的美术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的美术活动中呢?笔者认为美术教师在准备材料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整体的年龄特征、现阶段的动手能力以及提供的美术材料能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否快速被学生掌握和用于创作实践。

此外,教师还需特别注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各类工具的使用,尽量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安全、易掌握的工具。如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剪纸创作时,美术教师可引导他们改用手撕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美术活动顺利进行,而不是一味追求材料的新奇。

五、频率恰当

许多美术教师在教学涉及“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时,必定会让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生活普通材料,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的绘画作品寥寥无几,但捏塑、拼贴等作品不计其数。这是因为美术教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合理把握生活普通材料的使用频率。

绘画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美术教师应重视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绘画去表现事物或形象。如教学“纸盒汽车”一课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用画笔在纸上设计出小汽车的形象,包括汽车的形状、颜色、细节等,再让学生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造型创作。如果教师没有设置这一环节而让学生直接投入创作活动,学生仅仅以脑中的构思为蓝本,很难制作出与想象中接近的作品。

六、科学评价

学生在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表现”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对各种材料的偏好、理解、运用方式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会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此时美术教师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品,更不能忽略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的实践情况。作品的完成程度、复杂程度、美觀程度固然是美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需考虑的要素,但这些都不是评价的首要标准和唯一标准。美术教师应在观察与了解学生实践过程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作品效果、特点、优势和不足等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造型·表现”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最美材料人
材料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