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云时代服务科学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模式升级与变迁

2022-04-10李玉顺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19期
关键词:融合信息化服务

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基于云计算的教学”“云计算服务教学”“教育云”等概念接踵而至,充斥在教育等各个领域,加速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发展进程,推动了信息化融合课堂的创新实践。随着云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教育资源的服务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建立更加成熟的云服务标准,突破教育云服务视角下教育信息化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建立融合开放的教育云服务发展机制路径,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云计算加速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

一、云计算时代,人类算力演进推动计算方式变革

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与人类计算能力的供给模式密切关联。人类算力的演进经历了最初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有限的算力,到大机型时代集中于服务器端的算力,再到PC机时代终端显著增强的算力。2006年,云计算时代正式开启,通过网络“云”将巨大数据处理程序分解成无数个小程序,然后通过多部服务器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云计算加速了信息化融合发展进程,云模式的变革使整个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云计算时代,我国云计算行业发展进程

云计算在中国的落地进程是在2006—2010年。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探索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式。自此,云计算概念在中国落地,大量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技术与标准开始逐步推广,互联网和IT行业成为第一批云计算技术的关注者和使用者。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旨在提升云计算应用普及率,形成一批有带动力的云平台和企业上云体验中心。自此,云计算在经历了发展初期、快速成长期后,正式进入激烈竞争期。这一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为我们服务计算驱动的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带来了赋能。

三、云计算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从我国云计算行业的发展进程来看,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同步了我国过去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与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进程有高度的一致性。回顾过去十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比如,从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状况来看,2014—2020年,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61.2%上升到100%,实现了全面覆盖;中小学各学段无线网络覆盖率也在快速提升,2019年,仅6%的中小学实现千兆以上带宽接入,到2020年,37%的中小学已实现办公区、教学区等区域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又如,从我国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状况来看,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90%~100%。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逐渐走向云模式,教育云平台的建构与发展在国家、区域、校园各个层级展开。《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显示,2019年中小学信息系统部署方式中,基于公共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模式达到45%。由此可见,教育云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是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

云模式的推进以及国家、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发展,也带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一线课堂教学应用的实践进程。从媒体来看,过去单机模式下的传统课堂逐渐走向数字化课堂,走向宽带互联网模式的多媒体课堂,并在2010年前后走向智慧课堂,一步步告别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教与学模式。这样的转变正是各种教育软件应用云端化日益兴起所带来的影响,也反映了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信息化教学实践需求,需要以工具进一步赋能教学方式的深层次变革。通过分析从2000年到今天在线学习的教学特征,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逐渐从以“公平”为特征,技术为“知识”载体走向以“质量”为特征,技术为“工具”载体(如图1),进入了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正有效地服务于常态教学实践的升级和深化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为进一步加速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实践的进程,《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第五大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为原则,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四个重要目标:一是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流程,树立数字化意识,实现数字思维引领的价值转型;二是教师、学生及教育管理者的数字化能力的培养,这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能力;三是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涉及数字战略与体系规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的教学法变革、技术赋能的创新评价等;四是形成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机制,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这些目标也成为加速信息化融合实践进程中更加显要的特征。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速了业务融合特征显性化发展,标志着技术正深度推动教育系統重构和变革。

服务科学视角的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

一、服务科学的缘起

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第三产业”概念。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服务化”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第三产业兴起而产生的,但是“云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新业态的形成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2006年“云计算”概念被正式提出,以 Google App Engine发布为凸显表征。2010年前后“云服务”逐步走入大众视野,“行业云”概念逐渐形成,2020年后通用云转向行业应用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由此可见,云计算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服务科学蓬勃发展,云计算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计算服务形态的发展,信息化融合的应用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

二、服务科学课程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

服务科学是指把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产业工程、数学、管理学、决策学、社会科学和法学等既定领域内的工作相融合,研究在面向服务全球经济环境下所必需的相关技术、专业技能和商业模式。20世纪50年代,IBM提出“计算机科学”和“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概念,研究培养掌握经营和管理的IT人才的可能性。2006年11月,IBM中国研究院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将服务科学课程引进中国高等院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携手,开始“服务科学”的科研合作和教学实践,研究服务经济下的人才培养新课题,致力于培养现代服务行业人才,推动中国服务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服务科学的发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也开始有了影响,推动了本科专业更新。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唯一开设“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

三、云服务在我国教育行业的应用与生态发展

从云服务在各行业的应用渗透率来看,教育领域的云服务成熟度相对较低,发展相对较弱。以服务科学的全过程去考察教育领域使用云服务的情况,其核心业务系统、渠道管理、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明显需要进一步发展。我国互联网教育云服务生态经历了坎坷的十年发展之路。近年来,在政策、资本以及应用融合等趋势推动下,云服务生态发展从2016年前的ToC模式,到2016年ToB模式崛起,发展到了现今的ToG、ToB模式。2022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行业图谱显示,软件云服务及云部署已经广泛存在。以中小学数字资源为例,资源的供给有多种方式,云服务是其基本模式,但是单一的渠道不足以保障中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以及满足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需求,需要多种方式并行,为此,柯清超等在《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分类框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对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进行了梳理(如图2)。

但从《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可以看出,2020年中小学校本资源建设模式中,自主研发和委托研发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分别为26.5%和12.7%,而购买服务的比例在逐渐上升,占32.7%。这一数据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融合走向最后一公里,大量学科性工具和融合策略性的学习设计服务需求使得互联网化进程不可避免,服务从资源走向学科工具、认知工具及教育教学创新设计服务的供给,这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巨大变迁。

教育云服务融合应用的思考

一、教育信息化云服务生态发展机制建构困境

按照服务科学理念研判和评价,目前机制建构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化产品推广受阻;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各服务提供商关系错综复杂;法规缺失,数据资产的权属与安全存在隐患;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生态尚未成熟。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健康有序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生态作为保障,因此,要想实现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活跃市场,推广教育产品;统一标准,破除信息孤岛;重塑关系,弥合多元缝隙;构筑生态,实现循环发展;明细权责,维护数据安全。(王飞等《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生态系统构建与发展策略》)

二、教育信息化云服务生态发展机制建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是一套IT服务领域的标准库和一套提供IT服务的方法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服务标准“从无到有”,但仍处于起步生长阶段,如何提升服务标准的成熟度,逐步聚焦“好而精”,需要更全面更专业的体系化评估,这也是近年来同行专家、学者们重点思考的问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从教育云运营相关规范、教育云应用相关规范、教育云支撑技术相关规范、教育云基础规范等多个角度进行体系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刘名卓教授从服务条件、服务过程、服务绩效等要素度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熟程度,对教育信息化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三、教育云服务视角下教育信息化服务发展现状及思考

纵观专家们针对教育信息化服务展开的研究结论反馈,教育云服务视角下教育信息化服务发展存在三大问题:教育信息化还主要依赖于政府购买或主导,而政府购买服务时通常重功能轻服务,重购买行为本身对购买后的支持服務重视不足,出现了供需脱节的问题;政府、学校和教师各利益主体间还未形成一种成熟的协同运作机制,且服务方式单一;第三方服务在服务质量的所有维度上都还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值。

那么,如何建立融合开放的教育云服务发展机制?

首先,明确服务科学发展是云计算模式内在要求,以服务科学思维树立以用户为本的“服务驱动型”理念。

其次,以服务科学理念推进教育云服务技术形态与学校、师生、政府、企业等之间的关系设计,包容服务生态科学化发展,多措并举,形成良性的服务业态链。

最后,服务化是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走向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应加强教育云服务生态建构,以教育云服务专业化发展推动机制创新,关注服务计量、服务监管、服务购买、服务优化等全过程,加强服务过程监督与支持服务力度。

李玉顺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主编,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协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协会新媒体教育技术分会会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融合信息化服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