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中操”打造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专属活动
2022-04-10尤琦宏子
尤琦宏子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7至10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大约是20分钟左右。为此,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一直是我们教师探索和努力的方向。笔者随机调查本县任教过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师,大部分教师都发现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却低于20分钟。为此,我们要思考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从内容、兴趣等多方面来尝试解决问题,而“课中操”的实践探索,便是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的专属活动。
◆关键词:小学低段;课中操;注意力;课堂效率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小学一二年级,正是学生习惯养成最佳时期。但在小学低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充满希望地开始一节课,前半节课学生们积极性高,但到了后半节课,孩子们倾听、思考的状态不佳。原来低段孩子拥有的只是15-20分钟的有意注意,后20分钟则进入了学习上的疲劳期。为此,我们要遵循儿童年龄特征,尝试将“课中操”设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从而有效缓解儿童在课堂中的疲惫,并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一、开发“课中操”,显生本课堂模式
课中操,就是指课堂学习中的活动操,一般在数学课堂20分钟的新知探索完成后开展的一项综合活动,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它承担了新知探究和练习环节之间的衔接,通过身体多个器官(感官)的调动,起到缓解学习疲劳、调节课堂氛围、巩固课堂知识等作用。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中操”更是凸显了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设计“课中操”,明课堂教学方向
虽然一、二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课堂效率同样重要。为此,新知教学后进行5分钟课中操教学十分重要,“课中操”的内容设计则是保障活动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1.贴近学段特点
(1)尊重学生。一、二年级的孩子,在认知、思维、心理上都处于发展阶段,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孩子们的注意力。为此,我们必须要立足孩子年龄特征,基于孩子心理特点,依据教材多立面的体系,选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确定活动主题。在一次次教学实践就会让你发现,低段的孩子需要通过拍怕手、点点头、拍拍肩、跺跺脚等肢体活动来放松,让大脑和肢体动作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课中操”活动,便是低段孩子们专属的。
(2)培养常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将习惯常规结合在活动中,能为“课中操”的有效开展做保障。如,在开展课中操前,教师用口令整理好坐姿、站姿,向学生讲清活动的具体要求,以便课中操达到统一、协调、完美的效果。
(3)游戏贯穿。数学知识本身简单乏味,但一二年级的孩子乐于游戏。在教学中,能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贯穿于教学中,即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保障了新知的学习,这也是生本课堂的表现形式。
2.結合教学内容
(1)紧扣教学目标。要将“课中操”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有效融合在整节课中。同时体现巧妙、精心的特点,为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充分解读教材,清晰每节课数学教学的内容,并以教学内容为基准有效设计课中操的内容,让“课中操”有数学味。
(2)挖掘多元素材。“双减”背景下,学生要学的是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而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跨学科的内容出发,寻找可以整合的点,以高阶和整合思维寻找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生活之间的联系,收集相关素材,经筛选和整合后,融入到课中操。
3.结合评价体系
课堂中的即时评价在教学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的即时评价往往以教师的语言评价为主,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这非常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审美疲劳。基于激励性评价形式的课中操能够使学生在前阶段的学习更有动力,后阶段的学习得到满足。
三、实践“课中操”,增师生“三力”提升
1.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内驱力”
通过设计一系列趣味性足、学科味浓、操作力强、适用度广的课中操,不仅促进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为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服务,成为吸引孩子主动持续学习的重要力量。
2.增强学生学习知识“巩固力”
有效的课中操活动,教师总是将它放在课堂最需要的环节来开展。或是新知完成后的过渡环节,或是新知后的巩固环节,这样的课中操不仅能调整课堂学习氛围、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便是在为学生课堂学习服务的过程中,让课中操成为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的助推剂。为新知教学提供更多的巩固形式和方法,在基于孩子心理特征、年龄特点的活动中无形中巩固了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力”
作为教学过程一个重要部分的课中操,无疑让教师在备课就课中操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把握、低段学生身心特征都各方面都强化了探索。无疑提高了教师在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活动开发能力等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大量的实践课中操案例,不仅让教师感受到“课中操”在课堂教学的功效,更是指向于我们小学数学“生本化课堂”的深度学习。通过5分钟的“课中操”教学,既延长了孩子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调整了课堂教学氛围,及时评价激励了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巩固了新知学习,可谓一举多得。将“课中操”整体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让其犹如连接课堂不同部分的桥梁,既可以成为一个教学环节的小结,也可以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过渡,其穿针引线的教学效果不容小觑。这种属于儿童的专属活动,值得我们低段数学课堂教学去尝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维媛.以“玩”促“学”,张驰有道[J].数学大世界,2001(08):24.
[2]陈凤,莫国夫.课改背景下低段课中操策略优化探究[J].课程改革研究,2007(06):11.124391F0-CAC2-4BD2-A231-E9DFE62F3E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