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10周琴孙兴陶
周琴 孙兴陶
◆摘 要:本着服务行业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Q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现代检测技术工程中心”。以平台为依托,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推进技术研发创新和企业成果转化,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關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一、引言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需要有合作的愿景,并借助相互优势,实现双赢。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现状,仍然存在着学校“一头热”现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深度远不够。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认为人才培养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他们只需用人就行;另一方面,绝大部分校企合作都没有固定的交流场所和互动平台,自然也缺乏合理的章程、必要的运行资金等,无法保证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高等院校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产教供需的双向对接,打造共建、共创、共享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是破解当前人才培养瓶颈的迫切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等文件精神,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Q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现代检测技术工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校企双方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为保障中心职能,校企双方紧紧围绕具体产业和产品方向,通过人、财、物投入和机制、体制创新,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学生实践教学环境改善。中心场地设在学校,整合学校校内实训车间、实验设施设备资源,建设中心展厅、研发室、产品装配车间等,确保中心研发有人才、办公有场地、生产有设备。中心是集人才培养、产品及技术开发、工艺及生产管理、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制度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共建产教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管理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完善决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整合各方资源、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校企双方签订“校企共建现代检测技术工程中心协议”,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健全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管理制度,制定《现代检测技术工程中心管理办法》《中心兼职教师遴选办法》《中心学生兼职管理办法》等,明确中心职能、项目及科研生产管理办法、绩效管理办法、教师及学生遴选条件等,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工程中心的建设,且每年配套一定的经费用于平台建设、师资培训等。采用探索多元的合作模式,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同类院校其他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参考。
三、团队建设
借助该平台,搭建科研创新团队,学校推荐优秀教师牵头或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合力实现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创新。通过职称晋级、绩效分配等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项目规划、技术研发、专利申报、项目实施等,培养教师系统的工程思维品质和思考习惯,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及科研能力,解决教师科研难、论文难、实践能力弱的现状,打造一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强、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中心建立以来,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申报科研课题数量明显提升,参加技能大赛及教学能力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四、人才培养
借助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徒制”班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将企业典型生产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将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生生产实习课程,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推荐优秀学生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加工、装配、检测、安装、调试等生产环节,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熟悉岗位工作内容及企业文化,了解产品特点和行业现状,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热爱劳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其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显著提升,更好更快融入行业、融入社会。
中心产品研发室同时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实现多导师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赛事,重点孵化培育与产业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优势项目。充分利用中心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创新和实践,参加“互联网+”、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应用型综合能力大赛等项目获奖成绩显著,学生个性得到彰显、特长得到发挥,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显著增强,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五、技术攻关
中心结合国家当前对Q企业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定、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未来发展等方面开展讨论研究,学校利用现有师资和相关资源与企业共同进行企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政策扶持项目申报。在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本着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利用师资和行业内部信息资源,共同研究和完善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在系统集成产业应用化方面,针对系统集成所涉及到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进行研究,最终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促进企业在系统集成产业的快速发展。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资源优势,通过新产品及新技术开发、制造新工艺及新方法研究、科研项目攻关、专利申报等相关工作,师生全过程参与企业真实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科研能力、生产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师生的职业能力。
六、成果转化
中心负责开展对课题组涉及的创新项目及专利进行申报。Q企业提供相应产业化项目或研究方向,并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学校选派教师参加项目,双方共同享有成果所有權。教师在承接企业研发任务以及向企业转让成熟技术时,均以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在合同中明确责权利关系,约定新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避免知识产权纠纷。技术研发过程中形成技术突破和科研教改的经验成果,积极发表在相关期刊上,校企双方参与者共同署名。校企双方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和物化产品后,学校借助各种平台在校内外以宣传、展出等方式进行推广;Q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和成果情况对其进行优先转化。
七、对外服务
依托工程中心,搭建了“四川省职业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现代检测技术项目为载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教师技艺技能传承与创新,开展技艺技能专题讲座、专项技能培训、行业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训基地建设、中高职衔接等多项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应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课程开发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为省内中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师资培训提供了宝贵的可参考的建设经验。成员在平台主持人的带领下,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进行技术攻关、专利申报、科研项目,参与软著编写等形式,成果累计转化产值5000余万元。
八、结语
产学研创新协同是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的过程,是重新分配行业内资源、优化供给侧结构的过程。依托“现代检测技术工程中心”校企合作平台,校企双方明确各自职责,共建共享,厘清知识产权和成果归属,充分发挥平台育人功能、创新功能、研发功能、传承功能。根据企业对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学校资源和师资队伍,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参与企业产品试制、参与项目申报、进行技术研发,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与科研能力,打造一支集“教学—科研—实践—创新”于一体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自主创新、以赛促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社会为行业输送更多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硕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21(09).
[2]曹吴玮等.高职院校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模式探究.高教论坛,2021(10).
[3]蒲永锋等.产学研创新协同资源统筹与管理模式探讨.中国科技产业,2021(10).
作者简介
周琴(1982.10.1—),女,汉族,四川简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教学教研。
孙兴陶(1980.8.25—)女,汉族,四川泸州人,本科,助理经济师,四川奇石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等。
本项目获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科研经费支持,项目名称为《校企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MZY20B30。